对我来讲,破除选主的迷信,超越选主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在很长时间都是相信选举是实现民主最重要的途径。真正帮助我摆脱选主迷信的是在美国住了近二十年。
在美国的时候,直觉上觉得美国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她自己吹嘘得那么好。随着自己对民主的历史、理论看的东西更多一些,亲身体验得越多,反思也越来越深刻。西方宪政民主是否需要探索新的代表形式来推进民主的理念?不要选举是否也能实现民主?非选举的代表形式可以如何运作?新代表形式对民主核心观念如包容、平等、商议有什么影响?这是那些迷信竞争性选举的人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真正关心民主质量的人会提出一大堆问题来对民主制度加以探讨,决不会抱残守缺,决不会像丘吉尔说“民主是最坏的政体,只不过其它政体更糟糕”那种类似自慰的话。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所有关心民主的人深思。
来源: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绍光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52&articleId=22003
小知识:王绍光对“选主”一词的解释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的介绍,
我在《民主四讲》里想回答一个疑问,这个疑问来自我在2000年在耶鲁大学开的一个会。当时有一个学者提了一个问题,民主在十九世纪时有产阶级都不愿意接受,都非常恐惧、反对,拼死地反对,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接受?有产阶级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当时,我没有觉得他们找到了答案。我自己的解读还是说,这个民主虽然还叫民主,但民主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民主被接受、慢慢变成好东西的同时,也是民主被阉割的过程。所以今天讲的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选主”,就是选出一个“主”来,跟真正理想意义上的民主已关系不大,所以我觉得“选主 ”更能准确描述。有意思的是,去年哈佛有个法学教授,写了篇英文文章要批评“Electocracy”,他用英文造了这个词,翻成中文就是“选主”。去年11月份,普林斯顿大学开过一个会,会的名字 就叫“超越选主”。你要讨论民主的话一定要超越选主。会上所有人都在讲为什么仅仅有选举的民主是一种非常不完善的民主,甚至是不是民主还要另说。去年有个纪录片也叫《超越选举》。所以不 仅仅是我个人,全世界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近些年,即使在西方也有很多人在谈论“民主的赤字”,讨论民主的缺陷和质量。所以,我觉得国内有一种对选举的迷信,反正讲到**改革都离不 开选举,好像有了选举就有民主,没有选举就不是民主。我在书的最后讲要解放思想,要摆脱一些民主迷信,然后要探索各种各样实现民主的新形式。
原文来自东方早报记者和王绍光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