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可谓是百媚千红,各有一番风情。一时间,我们似乎很难找出一人艳冠群芳。然而,最让我敬佩的,却是鸳鸯。
理由很简单:黛玉,宝钗等人的闪光点在于才貌,美丽却不可爱,也比不上鸳鸯善解人意。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可能会反驳我,因为善解人意这个词,更多人喜欢用在宝钗身上。诚然宝钗也有这样的美德,却总也夹杂着两分阿谀奉承,三分热毒冷香。不似鸳鸯那般真挚而纯洁。就是面对铸成大错,风口浪尖上的司棋,她都愿意付出善意。
鸳鸯去看望生病的司棋,拉着司棋的手说:你只管放心养病,别白糟踏了小命儿。
每每读此,笔者心头不免感叹:多好的一个姑娘。
一、善解人意,没有那么容易
什么是善解人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换位思考后,体谅人,体贴人。只可惜人们很难做到,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似乎习惯了自我中心,于是我们总是单方面的要求别人包容自己,却容不得一个观点不同的他人,因此争端不断。其实人与人之间所有误会,不过是源于不了解。自古以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最令人羡慕的友谊,最典型的莫过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了。俞伯牙贵为晋国上大夫,同时还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他在江湖上的地位极高,在春秋时代,堪比乐坛领袖。而另一个主人公钟子期是谁呢?他其实没什么地位,更谈不上有什么身份。他只是个樵夫。
这样一个普通人,基本上只是碌碌无为的走完一生,就像普通的你我。
有一次,俞伯牙在省亲的途中经过楚地,看到美丽的楚山楚水,难免艺术情绪翻涌而出,他顺应灵感开始弹奏,此时樵夫钟子期恰巧砍柴路过。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曲。普通人遇到了大师,百分之三十会走上去要签名。还有百分之三十只有默默围观的勇气,根本不敢上前搭话。当然也有百分之三十的人不甘心,也只能凑到偶像面前,尴尬片刻挤出一句:弹的真好。如果这样,那这个历史故事也就结束了。
万幸的是,钟子期是余下的百分之十。
二、善解人意,首先要善解人心
钟子期是怎么做的呢?他只说了一句话: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怎么理解呢?您的曲子高妙啊,比高山更巍峨,比大海还辽阔。俞伯牙听后,泪眼婆娑的握着钟子期的手,只说了三个字:你懂我。
这是为什么呢?俞伯牙平生遇到的九成人或许都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些人,要么不说,要说也总是说不到点子上。而钟子期不同,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在撞击着俞伯牙的灵魂。钟子期为什么那么厉害?古人对他的评价叫:子期善听。何为”善听“?不仅在于他对音乐的审美,而在于他能听出弦外之音的意境,他知道俞伯牙希望别人想到听什么。我们其实能够假想出场景,俞伯牙雅兴十足,对着高山瀑布弹奏。俞伯牙弹的不是琴,是曲高和寡的寂寞。
高山流水的寂寞,这个答案其实已经显而易见了,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更听不懂,因此视若无睹。
唯独钟子期懂了。大人物俞伯牙对小人物钟子期最大的认可就在于,钟子期善解人心,懂他的寂寞。如果你是俞伯牙,相信你也会把钟子期引为知己的。只可惜,天下之大,人海茫茫,却无处觅知音。
因此,我们才会怀疑,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孤独。人之所以孤独,就在于没人懂自己。很多人,甚至还不如一只宠物。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但凡是喜欢宠物的人,往往会评价自己的宠物:通人性。懂得顺应主人的情感和内心。在主人高兴的时候,它们会撒娇。在主人低落的时候,它们甚至也会低沉。猫狗尚能如此,人却不一定做得到。虽然也想善解人心,却举足无措,就如歌词写的那样: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
三多解人心,才能获得智慧。
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触?有时候我们越是想做到善解人心,就越是倍感艰难。鬼谷子对此有三条建议,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
1、倾听。因其言,听其辞。想要了解对方,首先要学会倾听,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很多隔阂就在于,自以为听懂了别人的话,但实际上没听懂。在此基础上,无论你表达什么,都会难以切中人心。
2、应和。闻声和音。听懂别人说话,学会与之相合。如果说人与人意气不相投,心自然也不合,道不同不相为谋。听不懂也没关系,鬼谷子说的很清楚: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不着调。别人说什么,您的理解却永远不着边际。
3、合情。说者听,必合于情。想要跟上别人的节奏,就必须有共情力。合情,就是情感和谐。别人弹的明明是高山流水,您说的却是花前月下,此番南辕北辙,您又能怪谁呢?在沟通中,要想合情,我们自然要学会换位思考,把握对方的所思所想。不能体贴他人的处境,又是何来的“合情”一说?
无独有偶,鬼谷子的这个见解,在西方被称为古德定律:要获得沟通的成功,就要“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
沟通的关键是学会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凡事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感受、考虑与权衡,从而作出与他人相近的判断与决定,与他人有“所见略同”的智慧和“不谋而合”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