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报偿价值的经济金融逻辑
——论文的第一部分
张丰羽 张国忠
稀缺,是人类难以逃避的基本生存状态。在这里,我们从稀缺开始,引出报偿价值的概念,并以此界定资源利用的特定内涵,接着考察与人类获取报偿价值相关的交换、产权、契约和经济政策,完成经济的基本逻辑。最后讨论报偿价值这一分析工具使用最充分的领域——金融。
一、报偿价值的概念和意义
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不可能人想要得到的都能得到,必须有所选择。
选择就是交换。选中一些,放弃一些,选中的和放弃的相交换。选中什么、放弃什么,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进一步说,决定于人们对可选择内容的“相对估价”或“相对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与人们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与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状态、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所受教育等有关,从本体论上讲,就是存在决定意识。从人际关系上看,人们之间“相异相依行交易”,价值判断 “以稀为贵相对衡”,这是本文第二部分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选择就是放弃。选中并做事,所获得的,叫所得;放弃的,叫成本。以“放弃”换来“所得”,或如人们常说的,“舍得”。所得除以成本(所得/成本,或“得”除以“舍”),就是人的选择行为或交换行为的报偿价值。报偿价值也叫报偿价值率,是行为之所得与所投入之比,是个相对概念。
“吉凶悔吝生乎动”(出自《周易·系辞下》)。预期报偿价值须大于1,预期行动是有利的,这件事才能做。小于或等于1则选择不动,比值越大越好。当然,有时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得失寸心知。
报偿价值大于1的情况下,所得大于成本的部分,称为价值盈余,或盈余价值,简称为“利”。在作报偿价值预期时,人们无需考虑过往的“沉没成本”,只需对眼前选择作“边际的”报偿价值判断。人行如水逐利动,但作优选不问程。
报偿价值大于1的情况下使用资源叫做资源利(这里的“利”字,就是价值盈余,下面本文中凡遇到“利”字,都是这个意思。)用,报偿价值小于1的情况下使用资源叫做资源滥用。
报偿价值大于1的事情有很多,因为资源有限,所以把各类资源的各种不同利用目的和方式的报偿价值从高到低排队,从最大的开始做,一件一件接着做下去,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加,一直到报偿价值大于1的事都做了,这个状况叫做资源充分利用。
用资源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方式方法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方做、都由谁来做、为什么要由他们来做,由资源使用而来的收益如何分配,等等,这些都叫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因资源稀缺而必须经人际契约来界定产权,进而形成特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界定产权生激励,人际契约世通行”,这是本文第三部分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世界上的人很多,需求多种多样,而资源又稀缺,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大家都关注资源使用的报偿价值,比较各类行为的报偿价值,都选择做那些资源报偿价值比较大且大于1的事,都为获得较高的报偿价值而竞争。“竞争”中的“竞”字,由“立兄”两个字构成,这里的“兄”,可以理解为较高的报偿价值。这样,资源使用的方式和目的,因比较和追逐较高的报偿价值而不断转换和移动,最后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各种资源利用方式、各种行为的报偿价值趋于一致(即所谓“一价定律”),二是资源利用会持续到报偿价值接近于1的时候为止。
资源如水,逐利而动。资源配置,上善若水。
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在有些情况下,报偿价值还没有接近于1,有时离1还较远,资源利用量就不再增加了。如果未利用的资源里包括劳动力,那就是失业,或未充分就业。
怎么会这样?原因还在于报偿价值。报偿价值是个预期概念。预期是人的心理行为。人在预期时,对报偿价值有一个趋利避害的“稳妥域”,它可能是基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或基于相关知识信息不完全,或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总之,它使人有“求稳妥”的意识,只有在所得明显大于付出的情况下才会把想法付诸行动。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一些人限制自己的消费或减少投资,则作为市场上的需求方,它会导致供给方的一些生产此类消费品或投资品的人由此失“业”。
预期报偿价值是经济周期的终极原因。经济复苏或经济繁荣源于预期报偿价值的上升,经济危机源于预期报偿价值的突然崩溃,经济萧条源于预期报偿价值的低迷。其表现则是资产负债表之资产预期报偿价值的变化。
报偿价值应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之一。


基于报偿价值的经济金融逻辑——论文在知网上的链接
点此链接在知网上查看: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filename=JRJX202101011&dbname=CJFDAUTO

| 基于报偿价值的经济金融逻辑 ——论文的第二部分 张丰羽 张国忠 二、较高报偿价值通过交换来实现 资源有限,而资源使用的目的、方式很多,相互之间有必要交换,以实现更大的报偿价值。追求更大报偿价值的行为,本质上是交换行为。 (一)广义上的交换 1.相异相依基础上的两种交换 相异相依,才有交换。男女相异相依,组成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相异相依,进行以爱唯系的,互动互利的,看似有意无意的,情感、尊重、产品、机会等等的赠与-回赠的互酬交换。企业内各类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相结合,人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提供服务并得到相应酬报(交换),企业才能实现其存在价值。农民和裁缝有分工,才有交换,才能提高各自的和总和的生产效率。这是同一“发展时段”上的“相异相依行交易”。 新的行为方式、生产方法、组织形式、制度规则、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等,和旧的不同,有报偿价值提升,才有了改变和改善的动机,新的才替代了旧的,新的和旧的才发生了交换。这种交换是“创新”,是不同“发展时段”上的“相异相依行交易”。 2.生产是交换总行为的一部分 过去自然经济下,农民家庭男耕女织,起码是为了如下两种交换目的:一是以产品替代生产要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二是为买卖而生产,“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作为一种行为,生产以预期报偿价值大于1为前提。农民把劳动叫“干活”,“干”不是目的,“活”以致“更好地活”才是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干什么”“怎么干”。不如此,则家庭生活状况堪忧;如此,才可以“替换”过去较不如意的状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 今天,企业的生产,也不是为生产而生产。且不说狭义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以产品替换生产要素”的交换过程,单看生产的“前因后果”就行了。今天的企业行为,从市场上产品需要引导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试产、加工、到营销等等,就是一个试图实现价值增值的“交易、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狭义的生产即“加工”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可见,生产固然必不可少,但他只是为实现价值增值而交易的过程的一个部分。若它确实对价值增值有意义,则它是“经济的”,是真正“生产性的”,否则就是“不经济的”“非生产性的”。 所以,我们这里谈交换,是把“生产”包括在内了。 3.“经济”行为就是通过交换来改善现状的行为 预期行为的报偿价值大于1,现状有增量改善,才有行动。改善的总方法是交换或交易——无论是通过普通的交换、还通过生产或创新。“易”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变”。人的“变”,有主观能动性——能变好,才会去变。这是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选择从事报偿价值较高的活动以改善现状的行为的可靠解释。 (二)交换中的价值衡量是相对的 判断报偿价值的基础是价值衡量,较高的报偿价值是在交换中实现的。交换中的价值衡量,有如下要点。 1.有价值的,首先应该是有效用的,但有效用的未必都是经济学上的“有价值的”。阳光、空气是有效用的,但它是不稀缺的,通常情况下是不必花钱买的,不必用你的其他的“好东西”来换的。所以,经济学上的有价值之物,不仅是有用的,还必须是稀缺的。 2.稀缺就是物品有限,与人对它的欲望相比,在数量不足。如果物品有用且稀缺,要得到它,需花钱买,或用你的其他“好东西”去换,则物品就是有价值的。 3.物品价值的高低,或贵贱,取决于物品的稀缺程度。稀缺程度是个相对概念,由效用和难得性(或易得性)共同决定。物品的效用遵循边际效用(值、值得)递减规律,难得性(或易得性)用成本(价、代价,包括劳动)来衡量。 4.物品价值的比较,是通过报偿价值(或报偿价值率)这个相对量进行的。不同经济活动、不同行为之间,相互比较报偿价值,并通过转移不同的活动、变换不同的行为来追逐较高报偿价值。这种转移导致不同行为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值评价发生相对变化,最后实现不同产品、不同活动、不同行为的报偿价值相等,这就是“相对衡”,它是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5.等价无需交换,交换必须对参与交易的各方有好处,才能发生。“利者,义之和也”(出自《易传·乾文言》)。农民和裁缝交换,他们都认为换来的物品比自己原有的物品好,才有交换行为。对各方来说,交换是价值增值性的。对消费者来说,是通过交换求得以一定收入买到最大效用组合的消费品,求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对企业来说,是通过交换求得以一定成本来组织、配置和使用生产要素,通过产品创新设计和生产,以市场评估价值较大的产品取代市场价值评估较小的生产要素,取得最大的生产者剩余。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都以较大的报偿价值为交换追求。 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引用黑格尔的话,说:“在本质中一切都是相对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页)。价值衡量只有在具体的相对关系中才有意义。构成一个功能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因为“相异相依”,所以“以稀为贵”。例如,企业生产中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相对数量关系,当某一要素不能和其他要素等比增加时,就出现其他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在一个消费者消费的各类物品中,随消费或使用量的增加,会出现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在构成一国总需求主要部分的消费和投资之间,如果二者不能等速增加,就出现增速较快一方边际拉动效能递减规律。这些相对数量关系,决定了构成功能系统的每种要素的边际报偿的大小,它作为“存在”影响人们价值判断这个“意识”。 | 


基于报偿价值的经济金融逻辑
——论文的第三部分
张丰羽 张国忠
三、产权与契约形成人们追求较高报偿价值的激励和约束
界定产权产生追求较高报偿价值的行为激励,而产权则是由人际契约界定的。
仍从稀缺性这个客观存在出发。由于稀缺性,物品和资源有限,不够欲望所需,这就决定了:(1)这些物品和资源必然分别被各个不同的个人或组织占有或控制,并因这些占有和控制而受益,别人要得到它们,只能通过交换;(2)存在人际间的物品竞争和改善生存状态的竞争。“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语出《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著)这个是自然产权。稀缺性的普遍存在,使每个人或组织都有改善生存状态的动机,这就是改善激励。
由于人际相异相依,且各有产权,为了方便交换,为了协作(协作本质上是交换),必须经协议缔结人际契约,以改善生存状况。这些契约内部,各方、各成员之间,各出让某些权利,获得另外某些权利(交换);契约实施中它们有不同的分工,有明确的权利义务界定,相异相依关系更加紧密,协同(交换)效率更高。契约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但在人际经济交往中是事实上存在的。
经人际契约约定产权,就是“界定产权”。产权包括人们对资源和产品的所有、占有、控制、支配、使用、处置、改变、转让、享用和收益等排他性权利。产权是一束权利。每个人在契约中的产权,只能是权利束中的某些部分。产权关系的核心,是责、权、利的对应关系。概括地说,界定产权就实现了所有人“自作自受”。无论好坏,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负责。这就是“生成激励”,同时也是“生成约束”。“确权”就是“限权”,“激励”也是“约束”,一币两面,它是在自然性法则基础上的契约性法则。
契约产生于改善激励,其实施又把激励改善作为输出结果。不利于激励改善的契约,将被更好的契约替代。
契约的形式,有市场上的狭义的交易契约,包括一般的商品买卖、租赁、借贷、承包等。也有也有广义上的、以组织形式存在的、内部成员间关系较为密切稳定的契约,例如,在市场经济中,家庭成员间形成隐性契约,在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并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厂商)是由股东、经理人、员工、客户、周边社区居民等结成的不同形式的契约的组合体,他根据企业增值和竞争的需要创新产品设计,选购(租用)需要的生产要素,经过原材料加工和物质变换,变成在市场上被估值较高(相对于生产要素)的产品,并通过产品营销,实现价值增值;国家行使契约中由民众让渡部分权利而来的公权力,经济上负责保护产权(“守夜人”)、宏观调控(对一国中相异相依、以稀为贵、价值相对的市场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和提供公共物品。


基于报偿价值的经济金融逻辑
——论文的第四部分
张丰羽 张国忠
四、经济政策与报偿价值
经济政策是一国由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构成的功能系统的要件之一,而报偿价值则是经济政策的逻辑依凭和机制基础。
经济政策是ZF为维护经济平稳有效运行和实现一定经济调节目标,用以规范和引导经济主体行为的行动准则和措施。由于经济主体在准备采取行动之前,要预期和比较所能采取的各种行为的报偿价值,所以,ZF影响其行为的办法,就是通过政策措施影响其行为的成本、收益和风险,以达到影响其报偿价值预期进而影响其经济选择行为的目的。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税率、利率、汇率、价格、资格、许可、牌照、优惠、惩罚、奖励、保险、保障等各种政策调整,都是依据预期报偿价值这一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各项经济政策之间是相异相依、报偿价值相对的关系。过犹不及,每种政策的实施,都有边际效用递减,而退出难度递增,可能导致经济结构扭曲,影响收入分配的自然性、公平性等问题,因而,如何做到行之有度,相互协调很重要,而观测其报偿价值的变化,则成为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力度、方向的依据。以预期报偿价值作为政策选择的逻辑依凭,以综合报偿价值作为经济政策适当与否的标志和调整的依据,较之仅以货币数额来估算衡量的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由于包含价值判断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数之所不能量,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出自《庄子·秋水》)的方面,因而具有更宽泛的内容和更现实的存在基础。


基于报偿价值的经济金融逻辑
——论文的第五部分
张丰羽 张国忠
五、报偿价值视角下的金融
金融是报偿价值工具使用最频繁、最典型、最充分的领域。
(一)报偿价值与金融原理
预期报偿价值须大于1,才会有实体经济活动。金融是相异相依的资金提供者和资金引入者,通过借贷、集股等筹集足够的资金,来从事预期报偿价值大于1的实体经济活动,并以此来实现进而分享价值盈余的特殊交易。
资金提供者通过金融参与实体经济,是欲分得一部分被称为利息或股息的盈余价值。
资金提供者要比较不同资金投入的报偿价值,选择较高的报偿价值。资金如水,逐利而动。资金配置,上善若水。理论上讲,通过市场上的报偿价值比较和资金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间的流动,各种类资金投入的报偿价值会趋于相等,并随资源利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接近于1,最终实现“一价定律”。这是金融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由于用于金融的资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且能够通过购买或租用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使之移动,所以,金融通过报偿价值预期来对资源发挥配置作用,具有一种乘数和加速器效应。较优预期会在短期内吸引大量资金进入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使一个巨型企业瞬间出现、一个行业骤然崛起、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突然繁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样,较差预期也会使人们“用脚投票”,使一个个企业、行业、国家地区等因资金转移而“失血”,顿现或渐现萧索冷落。“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由此,报偿价值预期如果出现群体的同向共振,则金融的乘数和加速器作用,会使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变大。
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在某个时间点贷出一定量的财富价值,在另一约定时间点收回另一定量的财富价值”的跨期交易,因为“跨期”,所以要考虑在约定时间点能否按期收回预期的财富价值这个风险因素(实体经济也有风险,也有商品出卖换回货币时的“惊险的跳跃”,不过这和金融风险有所区别)。把风险做成本考虑,则本质上普通的报偿价值原理仍适用。
货币是由人际契约而来的,作为财富度量手段、货物交易媒介的最简金融工具。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以货币选票来显示自己对商品的价值判断。中央银行通过信用(以实际GDP为基础)渠道来供给货币,其去向,则取决于各资金需求者——家庭、企业、ZF、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等——之间的融资竞争。在竞争中,价(报偿价值)高者得——报偿价值排名较高者更易于得到这些能带来其它资源的资源。货币供给这种方式本身就是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金融的价值和二维定义
定义金融,有两个维度,原理的维度和操作的维度。相应的,金融有两个定义,道维定义和术维定义,二者是“道”与“术”的关系。
前面我们讲到,金融是相异相依的资金提供者和资金引入者,通过借贷、集股等筹集足够的资金,以从事预期报偿价值大于1的实体经济活动,并以此来实现进而分享价值盈余的特殊交易。这是金融的道维定义,或本质定义。
这个定义讲明了金融的价值。
金融是“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的“有所为”的活动。有意义的金融必须是参与和改进实体经济活动,参与和改进人类的价值增值活动,具体来说是通过对各类活动、行为的报偿价值的比较和优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它有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推进意义。
说到金融的术维定义,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比如,金融“考察货币的时间价值”,是“将未来收入变现的方式”,是 “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等等,这些就是从技术、操作维度给金融下定义。从这些话中确实可以获得“技术”或“操作”提示。但它并不直指金融的本质,没有揭示通过金融操作获得的价值盈余的终极来源,没有指明金融在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育整体上的积极意义。黑格尔说,脱离了身体的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第405页)。
“参与和改进实体经济的价值增值”是金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揭示了金融“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之本。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金融之花植根于实体经济的土壤。


| 基于报偿价值的经济金融逻辑 ——论文的第六部分 张丰羽 张国忠 六、逻辑归纳 行文至此,我们从稀缺这个人类面临的客观存在开始,提出报偿价值的概念,围绕着报偿价值,讨论了相关的交换、产权、契约、经济政策等与报偿价值相异相依的内容,完成了对经济基本内在逻辑的分析。进一步,以金融为例,考察了报偿价值这一工具的简单应用。从逻辑上看,报偿价值是重心,是目的,是起点和终点;交换(生产已包含于交换之中)是途径和形式;而人际契约和产权,则可便利交换、降低交易成本,并为人们关注、实现和提升报偿价值提供激励和约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文化制度条件和基础。所有这些,我们归纳了以报偿价值为基点的经济逻辑口诀,也可称之为“经济学心法口诀”,其内容是: 人行如水逐利动,但作优选不问程。 相异相依行交易,以稀为贵相对衡。 界定产权生激励,人际契约世通行。 报偿价值作基石,行为解惑有依凭。 2020年8月17日 | 



界定产权生激励,人际契约世通行。
不同的产权形式,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生不同的激励形式和激励机制。它们是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产物。
封建产权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激励机制是“朝为田舍郎,莫登天子堂”“万里觅封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产权制度下,激励机制是“按资分配”,资本家要求按“资本投入的平均利润率”取得利润。
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权制度下,激励机制是“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等等。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权制度下,激励机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不同的产权形式和激励机制,由不同形式的人际契约约定。而契约过程,则未必是“从身份到契约”,也可能是不同身份或相同身份的人之间的契约。
人际契约是相关的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产物,是当时当地的历史存在的产物。存在决定意识。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过去自然经济下,农民家庭男耕女织,起码是为了如下两种交换目的:一是以产品替代生产要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二是为买卖而生产,“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作为一种行为,生产以预期报偿价值大于1为前提。农民把劳动叫“干活”,“干”不是目的,“活”以致“更好地活”才是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干什么”“怎么干”。不如此,则家庭生活状况堪忧;如此,才可以“替换”过去较不如意的状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
对《基于报偿价值的经济金融逻辑》一文中,这段话的解释:
自然经济:自然而然形成的经济形态,并非专指自给自足经济形态。与非自然的经济形态相对立。
有过去的自然经济,自然也有今天的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是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是自然形成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是更细化的分工的产物,也是自然形成的经济,是自然经济。

经济者,节省也。
因而,自然经济还有一个含义,自然地“经济(节省)”,自然自发地提高效率,自然地使人进行“经济”行为——选择从事报偿价值较高的活动以改善现状。
就算是制度设计,也要遵循自然经济的原则,以“自然地”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效率为原则。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资本论》的法文版中,马克思再次重申:“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是一种“人际契约”,是过去历史的结果。规定就是否定。
对语言规定的不同理解,导致不同的结果。

各种交换,本质上是舍得互换。如果相关当事人认为通过交换不会使自己的状况变好,交换就不会发生。经济行为,就是通过各种交换(包括普通的交换、生产或创新等)放弃自己估值较低的东西,得到自己更想要的东西,以提高报偿价值进而改善现状的行为。

关于内卷和寻租
内卷就是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交叉图上,上移供给曲线,结果就是以更高的代价,得到更少的东西。
寻租就是左移供给曲线,除了寻租者得到好处,其他人也是以更高的代价,得到更少的东西。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