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精读《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于德浩
2020.12.16
略读一下《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感觉其中的几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愧是世界首富,其见识、胆魄不得不让人敬佩,英雄所见略同。
在第38封信,是写于1936年2月,已是97岁的老洛克菲勒告诉62岁的小洛克菲勒,要勇于冒险,不进则退。我很感慨,这说明洛克菲勒确实与常人不一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若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我都90多岁了,马上就要老死了,还关心人世之事吗?而且应该是越老越保守,当前的财富已经用之不竭,何必再去冒更大的风险呢?而且,我的儿子也已经60多岁了,还需要我再去教诲他吗?
后来,我转念一想,这个洛克菲勒的家书、家信怎么能会公布于世呢?洛克菲勒毕竟是一个商人,不是历史政治人物,没必要公开私人信件;而且,外人也应该很难去拿到他们家族的私人资料。也许是,已过100年,秘密早已不再是秘密。或者,也可能是,老洛克菲勒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万分嘱托后代子孙及世人。
我就去网上查询,这真是洛克菲勒的家信吗?很多网友,也都是普通人了,就说应该不是真的。他们说了几个理由,我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首先,洛克菲勒家族很神秘、低调,不大发表公开言论;其次,就算后世子孙有些没落,也不至于沦落到出书卖钱的地步。第三,商人巨富的钱一般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能轻易泄露。第四,如果真是发财秘诀,肯定只传给嫡系子孙,要严格保密才行;外人知道,外人不就也发大财了吗。第五,商人巨富往往都是很精明,投机钻营,善于实战;一般没多少文化,不喜欢长篇大论的纸上谈兵;更没有文采,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格言警句。
也有人,好像比较实际的去查证了一下。发现,应该至少不是洛克菲勒本人写的。第一,这本书《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在中国出版是2004年,但是美国没有英文原版。有一本洛克菲勒的书信集,但是都是家庭琐事,而且都比较简短,没有讲如何经营商业及做人做事的大道理。第二,他说他好不容易联系到译者,但译者答复是,“书是没有英文原版。内容是从美国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的上万封信中摘录翻译的。但,这些甄选的信件底稿,现在也没有了。”最后,他说,不再查证了。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写得确实很好;而且与洛克菲勒的传记并不冲突。不管是“译者”自己的思想,还是他整理研究的洛克菲勒的思想见识,这本书都值得精读。他说“我们吃的是好吃的鸡蛋,何必追究下蛋的鸡是不是伟大呢?”
老子《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我也不免庸人之俗。首先,我是冲着“洛克菲勒”这个名字去看这本书,发现写得很好,真是名副其实,心潮澎湃,决心好好研究一番;后来,感觉这个文笔太好了,更像是文学作品;就算是洛克菲勒本人文采斐然,在家信中应该也不大可能这么写。(不过,设想若是我本人,以后给我的子女写信教诲道理,我还是会精雕细琢一番。不过,由于我本来就喜欢写东西;而且,我现在还不是亿万富翁,还不能完全替代洛克菲勒的想法。)
在网上搜索以后,感觉不是洛克菲勒的真迹。读书时,就没那么激动了。还真是,“有些事还不如不知道”。现在,我还是决定要精读这本书《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因为,就内容来言,确实写的很好。尤其是商业经营策略,我感觉,都可以直接拿来即用。
对于人生的道理,其实没必要知道很多。只要你能做到诚实守信、谦虚学习、持之以恒、亡羊补牢;一心向善,合作共赢;不要舍本逐末就足够了。
大道趋同。比方说,《孙子兵法》云,“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毛泽东说,“集中优势兵力,先歼弱敌”。刘伯承说,“杀鸡就要用牛刀”。爱迪生也说过,“如果一个人能把力所能及的事都做完,他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就惊愕不已。”我爸爸也曾经对我说,“咱先把简单的、容易的事都做好,就很不错了。”
我爸爸是个普通人,就上过小学三年级,他肯定不知道《孙子兵法》,但他有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来自“老人经常说的一句絮话”。那时,我爸爸50多岁;我20多岁,也上大学,甚至是读研究生了。可当时,我并不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你看看,这些有成就的人,都是做大事、做难的事;那些普通人,因为没本事,才做简单容易的事。比方说,吃饭睡觉简单容易,人人都会,可光做好吃饭睡觉就能成就大事,做大人物吗?
我现在39岁了,已经很明白“胜于易胜者”这句话的意思了。比方说,一个功成名就的当代人物被邀请去做精彩的演讲。这当然是件很难的事,首先你得有足够的金钱、地位和名声才行;其次,你得会当众演讲才行;还得博古通今,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怎样才能具体的“积跬步”呢?比方说,演讲中,有一个“亡羊补牢”的例子。你总是可以很容易的去读去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件小事吧。他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镇定自若,侃侃而谈;你总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多多练习口才和胆量吧。
普通人做不出大成就,不是很多道理不知道,而是不能知行合一,甚至是明知故犯。比方说,不要怨天尤人;似乎人人都懂,但很少有人不抱怨。比方说,不要虚度光阴;很多人都是一天结束后,很自责“堕落了一天”;更可悲的是,第二天“又堕落一天”。
上大学时的《高等数学》,当时可能稀里糊涂的应付考试了,没大搞明白。一个学期,半年时间,要把人类的科学精华完全弄懂,也是强人所难。可是,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还是没懂,甚至更不懂了。一本书也就300多页,哪怕我一天看一页,一年也能看完啊?为啥十年、二十年还没看完呢?是真的没空吗?还真不是。所以说,那个一天能看一页书,能做到这么简单容易的事的人,绝不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