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912 0
2011-02-15
宋玉|文

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出于阴阳思想,主要是虚实关系的运用。


看毛泽东选集,其用兵也主要是如此,但重视以虚对实,再以实对虚。


但自上而下兵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说的是具体的战争环境与条件、虚实随时在变化,而主将要根据实际的变化而采取虚实的变化,这就是存乎一心方为妙。


但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毛泽东也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所以说,上兵伐谋,下兵伐战。


这正是孙子兵法的开篇——这部不世兵法,对道、天、地、将、法的论述,说的是用兵的人如何结合具体时势与环境、条件而采取正确的对策与制度。其用兵核心仍旧是虚料。其他说了用兵的一些具体的兵法,例如用间、火攻之类的。


而三十六计,主要是讲虚料的。


古代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作了一部兵书来读,主要是因为书中以具体的战例说明了用兵的虚实变化。


近读《毛泽东选集》,其中关于战争的论述,主要是以以虚职实、然后以实对虚,逃而远之,围而攻之,战而胜之。
(关于解放战争期间的论述尚未看,其时解放军军队实力较强,战策可能有变化了)。


上兵伐谋。


但这种思想,仍旧比不上老子的以正治国的思想。


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道”——上下同心同意,天下无敌。


可惜,作为一部兵法,孙子兵法对此道论述得极少,后世学习此兵法者多未加特别重视。


此道与正,一是说以正行天地正道,二是说以正道使上下同心一意,四海来归——正如文王以一方偏侯而得天下,定周代八百年基业,正是此正与道运用的最好例证。


即是以天地正道最大可能地增强自己的实力,同时使敌人的实力自然削弱,不战而胜人之兵——牧野之战的武王之所以能够一战而胜(其实几乎是不胜而胜),主要还是文王修道远人、自强弱敌之果。


所以总结来说,老子虽然未亲自打过仗,但是大智慧者果然不同凡响。


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又较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高明了不知多少。


可惜,自古兵者,惟重孙武与三十六计,而不知老子之道(毛氏算是学到了一点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