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方或供方的角度来看,价格指导生产。只要商品的现行的市场价格超过其生产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就有利可图。不但既有的生产者愿意增加生产,新的供给商也有动力进入这个行业。于是,供给增加的商品正好就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这就是亚当·斯密称为“无形之手”(the invisible hand)的原理。即使一个人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他也会被引导着去为公众服务,提供别人最想要的产品或服务。
以上摘录于杰克·赫舒拉发《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原书第7版 决策、市场与信息)17页。
以上观点可以概括为:价格高,增加生产量。价格高指的是现行市场价格高于(超过)生产者生产成本。
杰克·赫舒拉发在这里没有说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即价格低时会如何。根据对称性原理或实际,价格低,应减少生产量。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供给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价格高,增加生产量;价格低,减少生产量。
这个生产供给定律适用于任意一个个体生产者,自然也适用于整体生产者。
以上生产供给定律有一个前提:在一定条件下,这个一定条件至少包括生产者的生产量可以调整,也就是说现行市场出现了一个价格,生产者可以根据价格高低调整其生产量。
这个一定条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具备的。例如2019年的猪肉,价格很高,但是生产量一直在减少,因为以前的某些原因导致猪肉的生产能力大大下降,短期无法恢复,价格虽然高,生产量也无法增加。直到2020年,生产能力才恢复,生猪产量增加了。此时不是生产供给定律不对,而是现实情况没有满足一定条件。
在应用生产供给定律解释现实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是否满足,不能因为现实中出现价格高生产量减少的现象否定生产供给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