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垄断
王定华
基本概念垄断市场是交易不平等议价关系,实质是市场主体在一定交易关系中占据特定资源,使交易对手失去议价选择权。垄断运行于要素交易成本停滞的状态,生产或者消费者间竞争关系失效,出现非市场出清成交价格。垄断产生的原因有市场外的,也有市场内的。垄断不是固定的、局部的,而是普遍运动的,实现为市场交易的结果。任何造成自由交易市场出清之外的状态都是垄断,那些认为自由市场必然是自发出清的观点都是缺乏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
自由不是主观的,自由市场也不是主观的。企业的市场赢利点是其实质交易方,交易双方能够在完全竞争之下,了解交易标的物使用与市场价值,自觉于自我价值评估,以等价交易原则进行交易,是为自由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中,交易的自由关系是基于劳动自由的,即交易者通过交易活动,具备商品实质的市场价值认知与所有权,最终达成等价交换。本质的在产品社会化各个阶段,市场生产主体充分竞争,消费者对自我及与产品关系认知完全。此一矛盾关系并不直观存在,而是作为市场发展的根本矛盾,规律性的主导着整个市场发展方向,交易双方都是交易行为的实践者,在一系列的交易过程中实现自我与商品的价值统一与增值。
用主观垄断概念套实践的指导意见,是风马牛的做法。企业交易的对象可能是一个对标的物完全不懂的消费者或者相反是行业精英,竞争对象可能是跨国巨头或者其他中、小企业。评判交易是否自由的前提条件取决于两个方面:交易关系与竞争关系的主体价值平衡。简单将市场内与场外监督对立,完全将市场概念禁锢在交易主体关系中,或走向反面,无视交易主体,只看到生产主体间竞争关系,都不能全面把握自由市场交易的本质。
在自由竞争且平等的交易关系中,交易才是具有价值创造力的。经济主体的交易关系,使交易价值转化为社会主体的价值,提高社会的财富总值,交易主体延续劳动力与生产力体系的再生产,建设更先进、强大的生产力体系。
一;当前国内市场分析在以信息科技革命的为主的产业发展基本形成成熟的市场关系,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间的关系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下一步智能产品的社会化还在开拓中。如阿里与腾讯,在他们各自主盈利产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具有巨大的交易价值,其价值分配关系向周边产业链延申。企业的规模并不是垄断的定义,只要在其交易中对交易对象不持有不对等的交易要素,那么其就不是一家垄断企业。
如QQ与微信,免费的通讯平台。虽然其占据绝对的互联网通讯地位,但对于其用户不构成垄断,因为没有收费,不构成交易。反之其收费的项目则存在垄断的捆绑,比如游戏业务接口。打破市场交易规则必须在交易关系上构建新的收费与接入规则,将交易关系理清为实际供求方,价值转移关系明确。长期来看,这是必然趋势。当然如果与国外巨头共生的市场,形成系统竞争,那么垄断也是被破除的。
阿里的商业模式中,对于争议的核心蚂蚁金服,问题在于交易的对象是普通消费者,交易内容是小额贷款。即交易者对于交易标的物没有价值衡量能力。金融的价值外在是其借贷关系下的利率关系,其复杂程度远超普通消费者的计算能力。消费者直接的消费观并没有对于自己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计算能力,这是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无产者普遍陷入的周期债务危机。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实质的造成庞大的无产沉淀阶层。这个阶层不能实现财务的平衡,也就不能实现劳动力的再创造。实质是消耗市场的远期价值。
在网商银行的模式中,风控的信息化效率上日益强大。而另一面,借贷的小微企业的商业收益并未有实质的变化。宏观来说,资金的成本与收益关系依然会有周期的变化,在国内外市场剧烈变化的时期,因为利率杠杆导致的宏观资本利率链条输出能力也相应发生急剧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宏观市场价值中,资本与其他产业经济体的交易关系本质上也是必然要遵守自由交易规律的,收益与风险对等在资本与产业实体间。
二;市场主体的发展规律在产业社会化初期,虽然创新企业具有的市场独占地位,但消费者并没有形成特定买方市场,买卖双方都在自我构建中,寻找各自价值的增长点,一旦各自价值增长点契合,社会总价值必然持续上升,企业创业也成功。因此创业期的交易是具有自由交易、完全竞争性的。
企业作为市场交易主体,也是产权交易标的物。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的独立产权是市场自由前提。只有具有充分竞争关系的市场,才有充分的市场自由。保护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就必须保护产权独立。
在产业社会化良性成熟时,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也必然具有统一的价值关系,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产生价值增值。企业不仅指个体企业,而是产业、市场化内的企业,具有盈利竞争关系的经济组织。消费者不仅指个体消费者,而是市场化内在消费者,具有交易自由的消费者。整体的分析企业所在的产业是否存在垄断,需要全面分析市场中企业与其交易对象是否整体出现交易不平等,有没有竞争者。企业产品具有对消费者的内在价值贡献,消费者为企业提供价格转移,互惠互利。
市场发展的任何阶段,任何产业其都具有统一的本质与规律,但同时也具有各自的规律特点。供求关系的演化是一个动态平衡,其生、长、成、消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主体发展特点,也具有相应的规律。生产与消费主体间的交易关系导致主导地位相对消长,产业内企业间竞争打破平衡,使竞争失效。社会性价值发展要求场外做出相应的开拓与扶持,约束与善后。此间社会价值在长、消,社会分配制度的价值也随之消、长。
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是市场的本质矛盾关系,生产行为与消费行为是共生关系。人类创造自我的本质规律决定,生产是消费的源泉,产业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创新与社会化,是生产力的进步。其次才是消费的发现与发展。人类是从自然状态解放出来的自我创造主体,这在根本上决定经济的根本问题。
三;场内主体与场外监督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新阶段,新兴产业在其中诞生、成长、成熟过程,是一个新治理问题,是新生制度形成过程。把握市场本质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律关系,以社会价值为根本导向,市场价值为场内导向,建设分工高效、分配平衡、价值统一的市场经济。
场外监督的社会分工价值在于对于封闭的局限系统的方向维护。有限要素系统不可内在自洽的规律下,人类社会发展有其整体的本质矛盾与规律,其任一阶段与领域都是在其约束之下。这是一个大系统对于内在局部、阶段普遍联系的作用。
人类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是市场产品的使用价值目标,市场产品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贡献既是产品价值的根本范畴,市场主体与场外监督主体的行为价值既是对于两类价值的统一实现。市场经济中人类的价值是本质目标,发展平衡是规律。
资本主义市场将价值主观化,否定交易双方的真实需求,否定竞争的真实性,必将导致对于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背离。如资本市场价格稳定制度高于其价值,套牢无产者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人是价值主体,资本市场制度无视价值的真实主体。人的生命健康是使用价值目标,资本放任滥用制瘾性药品、毒品,放任借贷交易造成的无效消费,消耗大量社会财富在构建社会阶层对立上,构建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壁垒,构建单一社会核心社区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差异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劳动创造的制度。劳动者创造是原动力,是制度构建的基本内容,是其价值核心。
四;一般市场场内外关系普遍的市场本质及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是以劳动者创造的规律。交易是劳动者创造行为,是创造新生社会关系,交易行为具有使用价值。交易的价值在于交易的竞争关系,同质交易的竞争产生效率出清。交易主体关系与同类交易竞争关系是其使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本质内容。
市场价值主体的创造行为产生内在矛盾衍生外延主体,即市场主体生产了场外系统,同时诞生场外系统的价值。场外监督场内价值发展方向,效率。监督行为本身具有社会使用价值,同时市场对场外具有的决定作用是场外的价值。
市场主体以生产交易与使用价值兼具的产品为根本任务。场外监督主体则以生产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内、外协调关系为根本任务。
场外监督力量针对市场运行的秩序,以保证市场的基本价值目标,保持市场发展的方向与内在平衡。
五;结语在市场实践中,交易与竞争的关系呈现跨行业、跨国界普遍化趋势。同时也是资本权力与竞争的跨行业、跨国界。这一历史下,同业竞争开始普遍转化为资本产权竞争。垄断的形式从龙头企业的独占市场行为,转化为资本系统性产权独占。盈利结算主体独占与产权交织的资本主体独占间互相渗透。
市场交易公平、竞争有序是市场自由与人类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交易与竞争关系互相成就,互相创造。资本普遍的以消灭竞争来获得对于交易权的主导,竞争失效,即是交易公平消失。发现市场经济主体间的商业模式中存在反竞争行为,以制度方式加以规范,以交易促效率竞争,以竞争成就公平交易,是实现市场出清的基本规律。
坚持发现市场本质关系的发展,发现市场运行规律的新现象。从交易与竞争关系出发,认识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进步,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将两者统一起来,实现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