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预期理论研究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并且集中于通货膨胀和博弈论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在中
国目前的现实中,由于价格信息不充分,加之经济体制转轨进
程逐渐加快,因而目前中国公众的预期是介于适应性预期和理
性预期之间的准理性预期。理性预期理论只考虑到公众预期及
其影响,而没有考虑**预期的影响,当二者都存在时,其博
弈就会对经济福利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宏观
政策)的关键不在于按一定的规则行事,而在于政策必须有信
誉。这样,就在信息非对称和相互博弈的基础上,推进了预期
理论的研究。这一观点与90年代在发达国家出现的“反通货膨
胀目标制”在思路上是相契合的。后者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
局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反通货膨
胀目标(或目标区间)相比较,根据二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
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与传统的反周期的货币扩张不同的是,
货币当局的政策调整在一个事先让社会各界了解的幅度内进行,
从而不至于引起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显著改变。有学者著文介
绍了这一最新发展,并指出,在理论上,这是70年代随理性预
期假说而流行的“卢卡斯供给函数”和80年代末“新凯恩斯经
济学”提倡的复数货币政策规则的综合:既采用了理性预期学
说,又不囿于货币主义的“常数货币政策规则”;既保留了具
有凯恩斯主义特色的“复数货币政策规则”,又抛弃了其“相
机决策”的政策方式。
宏观政策博弈问题
把博弈论引入宏观经济分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一
个新方向。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也注意了博弈论的研究及其
在经济分析包括宏观分析中的应用。实际上,任何一种货币政
策行为及其效应都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客观条件(决策目标
和决策信息等)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
为就是双方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一种博弈行为。所谓金融创
新,其目的就在于逃避监管;为了加强监管,当局就要改进管
理的方法和政策,这也是双方的一种博弈。因此,完全可以用
博弈论的方法加以分析。从方法论来看,这种分析一般都是循
着从完全信息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博弈、从静态博
弈到动态博弈的路子进行的。我国学者的分析也是这样,在完
全信息博弈分析中指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相机选择的货币
政策具有通货膨胀倾向,对实际产出和就业无实际影响,这时,
中央银行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相对关心越多,或非预期通货膨胀
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越大,均衡的货币扩张率就越大。在不
完全信息或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央行事前披露政策信息,既可
抑制自身的政策随意性和通胀动机,又有利于引导公众预期,
提高政策效应,从而进一步降低通货膨胀及其波动。不仅如此,
我国学者还根据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的情况,修正了库
克曼关于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通胀波动性绝对小于相机选择规
则的结论,进而指出,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抑制通胀的出路
不在于以单一规则取代相机选择,而在于从长远利益出发,推
行较为稳定的货币政策,并努力通过提高货币预测精度和货币
控制精度,来降低通胀的波动性。
总量态势和周期特征问题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的总量态势,是1998年经济学界讨
论最热烈的一个问题。如果说90年代初以前的讨论集中于短缺
及其决定,那么,90年代后期的讨论则提出了过剩的问题。有
学者用“买方市场”的概念和“需求导向型”经济来描述和分
析这一问题,而用“卖方市场”和“供给导向型”经济来概括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态势。但是,买方市场和卖方
市场只是描述了市场的状态,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也只是概括
了经济引导的方面和力量,并不能解释总供求的关系及其变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学科课题组的分析认为,在目
前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中,的确出现了意愿总需求小于意愿总
供给,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或者总需求低于潜
在生产能力的情况。对此,人们一般从需求方面来分析,并且
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但对供给及其与需求的关系则注意不
够。潜在总供给一方面依赖于资源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
组织制度因素。与市场制度相比,传统计划经济由于劳动努力
程度、资本有效利用程度和技术创新程度不足,效率损失较大,
因而经济潜在总供给的水平相对较低,其与技术潜在总供给的
差距较大。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在改革前后,特别是改革中期以前和以后,无论资源技术
条件还是组织制度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国内资
源进一步动员,同时扩大了国外资源和技术的引进与利用,技
术潜在总供给的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改革的解放效应导致
了效率的提高,也使经济潜在总供给的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
并使二者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不仅如此,改革的推进及其效
应的积累,改变了经济运行的制度背景和微观机制,需求的制
度约束,特别是银行贷款的约束和企业的预算约束趋于硬化,
再加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部门及其干预行为从一些经济
生活领域的退出,决定总需求的制度基础发生了变化,总供求
的关系和经济波动的性质也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不同,
不完全与**的行为有关,而是具有了市场商业周期的某些特
征,即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宏
观格局和总量态势。当总需求明显高于提高了的潜在总供给时,
实际增长率就会高于自然增长率,形成经济过热和需求膨胀,
出现高增长和高通胀的态势,如1992—1994年的情况;当总需
求与提高了的潜在总供给基本适应时,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
率就比较接近,就会出现低通胀和高增长,如1995—1997年的
情况;当总需求小于提高了的潜在总供给时,实际增长率就会
明显小于自然增长率,进而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开工不
足、增长乏力,1998年的情况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