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797 0
2011-02-17
    一  人性的定义

    人性,指人意识的接受和排斥(是意识之间的接受排斥,也是意识对意识之外的接受排斥)

    二 人性的先天性


    人性有无先天性,即人意识的接受和排斥是不是人诞生下来就有的?

    可以有这样的实验:

    对感觉的接受与排斥可以说是人意识的接受与排斥。人的口味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吃酸,有人喜欢吃辣,这应该是有先天性的,人生下来的口味不同,比如婴儿,有的接受或排斥喝甜一点的牛奶,有的接受和排斥喝淡一点的。

    口味是种感觉,并且是意识接受和排斥的感觉,因此我们说婴儿天生接受喝甜或淡一点的牛奶是人意识的先天接受和排斥性。因此可以说人意识的接受和排斥是具有先天性的。那么人性是有先天性的。

    三 独立于感觉的意识将人性从感觉中解放出来。


    人性是意识的接受和排斥,意识经过感觉这种中介产生,意识唯一对感觉有刺激反应性,意识的接受排斥来自感觉的传递,即意识对感觉传递过来的物质接受和排斥。

    但感觉传递过来的物质本身给意识的就是种感觉,那么意识的接受排斥对象只能是感觉,还是可以将感觉中感知的物质独立出感觉来,也成为意识接受和排斥的对象?

    伊斯兰教徒是不吃猪肉的,伊斯兰教徒不是先天不吃猪肉的,因为伊斯兰教徒是由不同种族人构成的,所以不存在不吃猪肉人种。伊斯兰教徒也有原本吃猪肉而后天不吃猪肉的,这进一步表明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不是先天的意识对感觉的选择。

    那么,伊斯兰教徒对吃猪肉感觉的的排斥就把意识从感觉里独立出来了,因为这种感觉的排斥不是意识里所存在的感觉记忆对另一种感觉的排斥,而是不包含感觉的意识对感觉的排斥,这就说明意识是可以独立于感觉记忆而存在的。也说明意识通过感觉接受物质并不仅仅是感觉,而可以将之独立出来,做为选择与排斥的对象。)。

    既然意识是独立于感觉的,即意识的接受和排斥就可以不单是感觉(无论从接受和排斥的主体意识还是指向的对象来说,都不局限于感觉。)那么人性就从感觉中独立出来。

    四 意识之间的接受和排斥影响着人性的后天发展


    人性固然有其先天性,后天的发展变化也是重要特征。那么,人性的后天发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去除外界环境这些表层的影响因素,探寻一下人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人性是指意识的接受和选择,那么,人性的变化,则就是指意识的接受和排斥的变化,即意识接受和排斥外在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比如原本意识是选择喝牛奶这种感觉的,但后来变成了排斥喝牛奶这种感觉。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原本爱喝牛奶的人后来不爱喝牛奶了,有着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遇到更好的比牛奶好喝的东西,相比较下而排斥掉了喝牛奶的感觉,也有可能是什么事件,让人不再喝牛奶了。这些看起来都是外部的因素,但却有着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因为,很简单的一点,意识的接受和排斥的变化,最终还是由意识来决定的,即意识对意识的接受和排斥。仍然拿喝牛奶来说,一个喜欢喝牛奶的人,后来喜欢喝可乐了,原本存在的喜好牛奶味道感觉的意识被喜欢喝可乐这种感觉排斥了(体现为暂时性替代,和永久性取代),这种选择可乐和排斥牛奶的感觉的意识可能是原本就有的,也可能是遇到可乐这种感觉后新产生的。

    五 有没有根本的接受和排斥意识


    人性的后天发展在于意识间的接受和排斥作用,那么存不存在某种意识主导着意识今后的发展变化?意识间的相互接受和排斥不断地变化着人意识的发展变化,有新产生的意识排斥掉了原来意识的接受和排斥作用,也有原本存在的意识接受和排斥新产生的意识和原本的意识。这里要说明的是,意识中,有没有贯穿其一影响今后意识发展变化的意识。

    假设个前提,在不与原有意识相排斥的情况下,意识会不会拒绝接受新意识的产生。至少是不会排斥。如果没有像老子这样消极的意识存在的话,新意识的产生将是个倾向。

    这种不排斥的现象本身就可归结为一种接受新意识产生的意识。那么可以推测,意识的增加是个必然的前进方向。这对反智主义必然是个打击。

    这种不断接受新产生的意识,就是种根本的接受和排斥意识。

    六 影响意识发展变化的因素


    意识的发展变化,在于原有意识接受和排斥意识,也就是说,将来会有什么意识,或排斥掉什么意识,在于原有意识的接受和排斥。原有意识不仅会接受和排斥新产生的意识,也会将自己在意识中的地位让给它所接受的新意识。意识之间的关系地位也会随着新意识的产生而发生变化。比如,一个穿着很随意的人,在某个必须着正装的场合,他也会放弃一往的随意,因为此时更具有选择地位(接收和排斥)的意识(不管是新产生的还是原本就有的)而接受穿正装的意识而排斥掉着装随意的意识。

    这里称某一时刻具有接受和排斥其它意识的意识为主导性选择意识。

    七 人性善恶


    首先定义下善和恶。善,即利他,恶,即害他。人性的善恶,即意识是接受利他排斥害他或接受害他排斥除己之外的利他。那么人性的善恶有没有先天性。可以做这样个实验:假定一个人正处于困难中,设想你所熟悉的小孩(最好是刚能开口说话的)从之身旁走过,此时他的意识(包括怜悯类感觉,这里认为,怜悯本身就是种隐性的利他意识,因为这意识排斥此人受困难即害他的意识,并且不拒绝即接受帮助此人的利他行为出现)是接受此人获得帮助而利他的意识还是其它。答案会有很多种,以此来看小孩或善或恶或无善恶。表明,人先天并无所谓善恶的,有先天善的,也有先天恶的,还有先天无所谓善恶的。当然,同类的实验可以做很多,但得出的结论依然是这样,也许不同的场景小孩会有不同的意识反应,但总的来说这几种答案还是可以成立的,最起码人性本善或本恶是不成立的。

    八 人性认知


    人性是先天具有认知精神得还是本来就排斥认知,这里把认知看做是意识接受客观实在的意识。前面说过在没有任何排斥意识的情况下,意识的发展是倾向于增加的,但不代表意识总是愿意接受新的意识,并且是符合真理的意识。打个比方,告知某个人他将要死亡的意识,总会有人是不愿接受这种新的意识的,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反智主义存在有它的合理性。

    九 什么是对人的利害


    人的存在,根本在于意识,躯体不过是人的载体。因此,意识接受的,即是对人有利,意识不接受的,即是对人有害。但这里有个区分,就是人的意识是发展变化的,某个时刻可能是对人意识有利的新意识,在以后可能就是有害的;反之亦然。那么,怎样做才是对人有利?例如,某个人辞掉了工作,当前的行为可能是对他的意识有利的(比如他意识里可能会感到获得自由,或脱离不愿干的工作的快感),但随着生活的向前,各种事件的浮现将有可能产生新的意识而在此人意识里占主导性选择地位,而此时的这种意识将是不接受当初辞掉工作的行为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悔。


    所以认为,对人的利害,不能以即时的意识接受或排斥某种事件带来的意识为标准,而应该对人的今后做个预测,对他今后生活的主流意识利害作分析来做标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