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856 6
2011-02-17
摘要:幸福是和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人同时存在于三维环境之中,即物境、人境、我境。物境是指物理环境或自然环境,人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只有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顺利的生存;人境是指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维系人的社会存在;我境指人心灵中的多重自我的关系,是成长过程中构建的多重自我,如主我、客我、理想我、现实我、角色我、道德我等等,同时,我境还包括个人通过修养达到的某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个人体验一种无法言说的独特的心理生活。人是同时在这三个维度上以三种方式存在。

幸福是和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人同时存在于三维环境之中,即物境、人境、我境。物境是指物理环境或自然环境,人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只有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顺利的生存;人境是指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维系人的社会存在;我境指人心灵中的多重自我的关系,是成长过程中构建的多重自我,如主我、客我、理想我、现实我、角色我、道德我等等,同时,我境还包括个人通过修养达到的某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个人体验一种无法言说的独特的心理生活。人是同时在这三个维度上以三种方式存在。[1]



既然人存在于三维环境之中,那么人的幸福很自然的就来自于相应的三个维度,即物境幸福、人境幸福、我境幸福。


一.物境幸福

所谓的物镜幸福,指的就是人的意识在接受感觉器官接触外界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喜悦的心理感受。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的身体状况所带来的幸福感。具体来说,物质刺激带来的幸福感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生作用:1)各种能够引起视觉快感的物质形态或色彩通过视觉发生作用;2)能够引起听觉快感的声音通过听觉发生作用;3)各种令人愉快的气味通过嗅觉发生作用;4)各种令人向往的饮食通过嗅觉发生作用;5)适宜的温湿度给人带来舒适感,通过触觉发生作用。很显然,外在的物质刺激带来的幸福感以健康的身体条件为基础。所以,健康的身体是物境幸福的前提。

进化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1)食物;2)畅饮;3)性行为;4)友谊;5)某一领域取得成功;6)发明创造;7)学习;8)身体锻炼。这里的食物、畅饮、性行为、身体锻炼带来的幸福感均可以看做是物镜幸福。[2]

在物镜幸福方面,可以参考佛家五蕴说中的受蕴说。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接触客观外界事物时,外界事物本身会对五明的感觉器官产生一种舒服的,或不舒服的感觉,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会产生既不舒服,也无不舒服的感觉,这在佛教中称为“相顺”或“相违”的作用,于身心有益的即为相顺作用,于身心不利的即为相违作用。佛家将这些由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在心理上引起的种种感受,概括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能使人在身心产生舒适的,从而在心理上引起人们喜悦、爱恋的感觉,这称之为“乐受”。对于乐受,在没有获得这种感觉之前,会产生一种追求的欲望,希望能获得这种感受;在获得这种感觉之后,又会产生希望保持这种感受而不愿舍离的愿望。这就是乐受在人们心理上引起的感觉。

第二类与第一类相反,即能引起人们身心的不适,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难受痛苦而加以排斥的感受,这成为“苦受”。对于苦受,在没有获得这种感受之前,人们并不愿意得到,或者会采取各种手段,尽量设法避免遇上。而一旦遭受这种感受,即会产生一种想尽快逃避,尽快结束这种感受的愿望。这是苦受在人们心理上引起的感觉。

除了苦乐二种受外,还有一种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受”,即对人的身心既不产生喜悦、舒适从而引起希望和追求之感觉,也不会产生难受和痛苦从而使人产生逃避或不希望遇上的心理感受,这样一种感受,即称为“舍受”。[3]


这里说的物镜幸福就是佛教讲的“乐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2-17 10:13:53
二.人境幸福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人际关系自然也会带给人幸福感。这包括施于他人或接受他人的认同、理解、支持、鼓励等所有能够激发人的正性情感的人际因素。也就是说人境中的施爱与被爱所带来的幸福感就是人境幸福。中国儒家思想提到的幸福,多是人境幸福,如《论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孟子》的“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均为人境幸福。伦理学中的德行幸福观强调的多为人境幸福,如孙英在《幸福论》中也提到:无论哲学家们关于终极目的如何争论不休,美德总是幸福生活的适当条件。美德显然是发生在人境之中的。

人境幸福可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施爱或被爱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很多词汇来诠释这一过程,但每一个名词所诠释的只是施爱或被爱的某一方面,这里只从社会支持和感恩两个方面论述人境幸福。

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可以为个体利用的各种外部资源。我国学者邢占军、张羽曾在北京、广州、昆明、沈阳、西安五个省会城市取样的基础上,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将社会支持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支持、资讯支持、工具支持。研究表明,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为资讯支持,最后为工具支持。邢占军等人认为,情感支持对个体提供的鼓励、关心以及困境时的精神支持,相比直接给予个体一定物质和行为上的帮助更能增进个体的自我价值、社会信心等心理体验,促进自我成长进步,最终增强主观幸福感。同时过多的工具支持,即过多的物质财力支援以及过多的指导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增加个体的心理负担,降低个体自我信心和自主性。[4]


本文认为,无论是情感支持、资讯支持、还是工具支持,在社会支持发生时,都离不开情感因素,各种方式的支持都必须以情感为基础。以情感为基础的各种支持方式才能起到社会支持的最大效果。这从邢占军等人的研究中,情感支持预测作用最大,可以得到证明。在情感基础上的社会支持无论对于支持者还是被支持者,都会有幸福体验。这正是人际之间施爱与被爱的一种表现方式。

2.感恩

感恩一词源出于拉丁文,含义为慈悲、好心和感激。其产生主要有四种途径:宗教、个体自我实现、积极的主观经历和对因他人帮助而使个体获得积极结果的直觉。其一,感恩是宗教寻求和保持信仰者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情绪,是精神和宗教经历的主要部分;其二,感恩是自我实现者的核心特征,自我实现者具有一而再地感激、精神饱满、敬畏、快乐、好奇等特征,这使得个体常常获得愉快感从而促进了个体幸福感;其三,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同时与众多其他积极情绪相关,如满意、幸福、自豪、希望,积极的主观经历能够诱发跟恩情绪;其四,感恩源于对因他人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结果的知觉,其中移情是感恩产生的基础。[5]


无论以何种途径产生感恩,对于感恩者来说,其所体验到的不仅有感恩对象对自己的爱,同时也体验着自己对于感恩对象的感激和爱戴。这是一种施爱与被爱的统一,所以感恩者的幸福感往往非常强烈。

三.我境幸福

我境幸福是一个与心理生活有关的概念,不但包含由文化赋予的各种“自我”概念,还包括通过个人的自身修养而获得的某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个人可能不需要外在的刺激或者说很少的外在刺激,就能创造出丰富的心理生活,进而体验一种独特的幸福感。如洪应明《菜根谭》云“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芬芳。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方得游衍其中。”对外在刺激要求非常低,只要有一颗“人心”就可“幸福”了。

这种只要一颗“人心”就可幸福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国内外都有相应的证据。李顒先生曾有一番对“道心惟微”体验的描述:“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焕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

在西方也有相似性的描述。William James在《宗教经验种种》一书中谈到神秘体验时,曾引用这样一种对于体验的描述:“我获得启示从未借助麻醉,而是凭借一种清醒的出神状态——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词汇表达——自孩童时代,每当我独处之时,便每每进入这个状态。我不断默默重复自己的名字,直到最后,突然间,好像冲出强烈的个体意识,个体本身似乎消散,淡入无限的存在,这个状态并非混乱,反而最为清楚,确定不移,完全超越语言——这里,死亡成为可笑之事,几乎不可能——没有人格(假如果真如此),似乎就没有毁灭,唯有真实的生活。我羞于这种贫瘠的描述。我不是说过,这种状态超出语言的范围吗?”

以上两种描述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宁静、清醒、惬意、个体的消散、语言的无力感。现代实证心理学也发现,禅定能够增强个体的接受性、宽容性、开放性,能够更加客观的对待自己,也能更融洽的接受他人。[6]禅定所需要的只是一颗“人心”,然而,正是这颗“心”,对人的心理生活发生着重大影响。

总之,人同时在物境、人境、物境三个维度上存在,相应的,人的幸福也是三种幸福的融合。当我们感到幸福时,我们很难说这种幸福是来自哪个维度。但是,总有一个维度在某一时刻的幸福感中占主导地位,我们就可以说这种幸福就是某一维度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贺岭峰.对幸福的心理学质化研究[D].吉林大学.1999.

[2] 李宏利,张雷.进化观点下的幸福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7).

[3] 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教义卷人物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邢占军,张羽.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7,(6).

[5] 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

[6] 熊韦锐,于璐.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7 10:18:19
有哲理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7 10:23:51
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7 10:36:01
"物境、人境、我境"三个新词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7 10:38:44
物境、人境、我境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