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是和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人同时存在于三维环境之中,即物境、人境、我境。物境是指物理环境或自然环境,人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只有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顺利的生存;人境是指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维系人的社会存在;我境指人心灵中的多重自我的关系,是成长过程中构建的多重自我,如主我、客我、理想我、现实我、角色我、道德我等等,同时,我境还包括个人通过修养达到的某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个人体验一种无法言说的独特的心理生活。人是同时在这三个维度上以三种方式存在。
幸福是和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人同时存在于三维环境之中,即物境、人境、我境。物境是指物理环境或自然环境,人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只有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顺利的生存;人境是指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维系人的社会存在;我境指人心灵中的多重自我的关系,是成长过程中构建的多重自我,如主我、客我、理想我、现实我、角色我、道德我等等,同时,我境还包括个人通过修养达到的某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个人体验一种无法言说的独特的心理生活。人是同时在这三个维度上以三种方式存在。[1]
既然人存在于三维环境之中,那么人的幸福很自然的就来自于相应的三个维度,即物境幸福、人境幸福、我境幸福。
一.物境幸福
所谓的物镜幸福,指的就是人的意识在接受感觉器官接触外界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喜悦的心理感受。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的身体状况所带来的幸福感。具体来说,物质刺激带来的幸福感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生作用:1)各种能够引起视觉快感的物质形态或色彩通过视觉发生作用;2)能够引起听觉快感的声音通过听觉发生作用;3)各种令人愉快的气味通过嗅觉发生作用;4)各种令人向往的饮食通过嗅觉发生作用;5)适宜的温湿度给人带来舒适感,通过触觉发生作用。很显然,外在的物质刺激带来的幸福感以健康的身体条件为基础。所以,健康的身体是物境幸福的前提。
进化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1)食物;2)畅饮;3)性行为;4)友谊;5)某一领域取得成功;6)发明创造;7)学习;8)身体锻炼。这里的食物、畅饮、性行为、身体锻炼带来的幸福感均可以看做是物镜幸福。[2]
在物镜幸福方面,可以参考佛家五蕴说中的受蕴说。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接触客观外界事物时,外界事物本身会对五明的感觉器官产生一种舒服的,或不舒服的感觉,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会产生既不舒服,也无不舒服的感觉,这在佛教中称为“相顺”或“相违”的作用,于身心有益的即为相顺作用,于身心不利的即为相违作用。佛家将这些由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在心理上引起的种种感受,概括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能使人在身心产生舒适的,从而在心理上引起人们喜悦、爱恋的感觉,这称之为“乐受”。对于乐受,在没有获得这种感觉之前,会产生一种追求的欲望,希望能获得这种感受;在获得这种感觉之后,又会产生希望保持这种感受而不愿舍离的愿望。这就是乐受在人们心理上引起的感觉。
第二类与第一类相反,即能引起人们身心的不适,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难受痛苦而加以排斥的感受,这成为“苦受”。对于苦受,在没有获得这种感受之前,人们并不愿意得到,或者会采取各种手段,尽量设法避免遇上。而一旦遭受这种感受,即会产生一种想尽快逃避,尽快结束这种感受的愿望。这是苦受在人们心理上引起的感觉。
除了苦乐二种受外,还有一种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受”,即对人的身心既不产生喜悦、舒适从而引起希望和追求之感觉,也不会产生难受和痛苦从而使人产生逃避或不希望遇上的心理感受,这样一种感受,即称为“舍受”。[3]
这里说的物镜幸福就是佛教讲的“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