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有这么一段故事。说的是一位村夫因家中婆媳不和而苦恼。于是求教智多星吴用。吴用传授给他一个技巧,大意是婆媳闹矛盾的过程中,当着妻子的面,中间人要站在丈夫的角度去安慰妻子、数落婆婆的不是;而当着婆婆的面,中间人又要以儿子的身份来安慰娘亲、数落媳妇的过错。村夫又问,如果婆媳同时在场,又该怎么说呢?吴用笑道,那就应该低下头什么也不说。村夫茅塞顿开欣然而去。
家庭关系中,婆媳不和最为棘手。如果婆媳双方仅仅是吵吵架而已,吴用的方法当然可行。倘若婆媳之争到了你死我活、有她无我的境地,那低头沉默恐怕也是不行的。这就和“妻子与老娘同时落水先救谁”一般叫人无从选择。当然个人推荐,谁近就救谁,这个逻辑更符合现实。
最近在电视上和论坛中也看到不少这个类题材,这个绝对是温热内容,不会太火,但必然长久被讨论。究其原因,或许太多问题的积累了,我个人比较偏向决定论,虽然被广泛排斥,但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经历,太多的因素决定了这个“因”,使得每个“果”都那么的明显。
网易上面曾经有一个主题,正巧也是说这个的,回帖其中有个妻子,总结的经验我觉得就是符合大多数家庭的,当然中间人——丈夫,起着关键的作用,这里前提是没有杀父之仇,婆媳本人基本正常(没精神病的不可抗拒的问题),家庭差距没有特别要求,起码中间人能同时与任何2方成功沟通(丈夫与婆婆,丈夫与妻子),这样的前提,决定了婆媳关系从一个合理的程度开始发展,丈夫的角色就是一个协调。然后,那位妻子说的是,丈夫需要在媳妇无意忽视婆婆的时候,及时补救,例如说这是我和妻子一起……,即使婆婆明白,起码有个心理暗示,也就没有理由,因为时间长了,人记忆不会那么深的时候,选择记忆上面,会偏重结果,所以只记得是儿子和媳妇都参与了。同理可得,面对媳妇的时候,也需要适时加上婆婆对媳妇的关心等等。
这个内容,虽然算不上是精妙的完美解决方案,但却提供了一个弥补,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吧。总比水浒里讲的正派。
附上一个内容,娱乐一下吧:
“聪明媳妇十二戒”
1、不管婆婆多么无理,也不要跟婆婆吵架;
2、不要在老公面前说婆婆的坏话;
3、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婆婆的坏话;
4、如果和婆婆同住,不要因为生气动不动就跑回娘家;
5、对自己在婆家所受的委屈不要过分夸大;
6、一定要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在婆婆面前展示一下自己母老虎的本质;
7、婆婆对你越吝啬,你对婆婆要越慷慨
8、遇到唠叨的婆婆,不要她说什么你都要当真,或者她说什么你都要辩解;
9、不要在婆婆面前跟老公吵架或说老公的不是;
10、在生活小事上不要苛求婆婆,不要抱怨婆婆对自己不如对其他人好;
11、不要过分看重金钱,更不要算计婆婆的财产;
12、老公条件不如自己,不要在婆家人面前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这是制度文化道德的抽象继承所带来的变化。
补充:尊老爱幼,媳妇要主动,重孝重爱,父母媳妇都重要。矛盾很激烈的不多,不要先入为主,否则没问题也出问题,该说的话直接说,隐瞒是误会的开始,误会就会导致矛盾。没有煮不好的食材,只有不会煮的厨师。
元宵节突发奇想而写,祝大家元宵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