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李昌平等人的《“农产品武器化”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杨小静
作者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感谢茅于轼教授和赵农研究员给予的宝贵建议。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文责自负。
2009年12月15日,李昌平等人在期刊《观察与交流》上发表了文章《“农产品武器化”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文章提出“农产品武器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控制别国的重要战略手段,以此为基础提出对中国食物主权安全和“农产品武器化”的几点具体建议:如“将周边国家某些短缺的农产品纳入我国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顺应俄罗斯**和人民的要求,禁止我国公民租种俄罗斯土地,在中国生产新鲜蔬菜出口到俄罗斯,但鼓励和扶持我国公民、农业组织租种俄罗斯土地为我国生产大豆,并出口到我国”等。对于这些观点,本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权作交流。
且不说这篇文章的逻辑和某些论据能否经得起推敲,单作者提出的所谓对中国食物主权安全和“农产品武器化”的一些建议,其基本立场和理论依据都有严重错误。一方面这些建议有违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利益,中国向来讲求和为贵,与别国共繁荣;另一方面,这些建议也不符合当今国际贸易互赢互惠的基本规则。若实施文中建议的战略,各国将会处在互相猜忌的状态,恐怕离冷战甚至战争都不远了。将食品贸易当作武器是一个引导我们甚至全人类走向灭亡的危险设想。
本人对这篇小文简单谈三点看法:首先,“农产品武器化”是否是存在的;其次,“农产品武器化”能否行得通;第三,“农产品武器化”的后果如何。
一、“农产品武器化”是否存在?
可以理解,中国社会各界历来都将粮食问题当作重中之重,文章作者也不例外。然而,粮食并不是我国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如果不是为了寻求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我国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假如别国为了控制中国,那么选择粮食为目标就完全错了。中国最容易受制于人的进口商品是石油。不选择石油而选择粮食就搞错了对象。更何况粮食贸易(以及一切贸易)都是利人利己的事。用损己的方法去损人,只有在极端仇恨下才会发生。该文提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农产品作为战略武器,进而控制了其他弱国的主权。作者给出诸多例子,然而这些例子并不确切,从以下两个事例便可得以证明。
文中举例:2008年粮价高涨期间,菲律宾动用军队维持市民排队购粮的秩序。这里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施的“快速工业化”路线使得以菲律宾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对农业重视不足,近年来菲律宾的农业逐渐由出口转为进口,一旦国际粮食上涨,会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2008年,国际粮价高涨期间,一些传统粮食出口国对出口采取了限制措施,由此加剧了国际粮食供应的紧张,所以就出现了作者提出的一幕。然而,多国(包括中国)在同一时间禁止粮食出口并不是什么战略武器措施,只是对本国利益的错误保护。事实证明违反互惠互利自由贸易原则的行为是难以持久的,后来2008年5月,乌克兰彻底取消了粮食出口配额制度,全面放开粮食出口,在高粮价时大量出口,获得了巨大收益。因此,文中将菲律宾的粮食状况理解为美国掌握菲律宾的粮食主权所导致,这实在过于臆断。
此外,作者还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盟国随即对中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封锁和商品禁运”,并且“美国对中国的禁运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期”。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饥荒时期,按照文中的逻辑,西方国家应该利用这个绝佳的时机“扼杀新中国”。事实是这场灾荒于外国无关,纯粹是自己取消粮食市场,禁止粮食流通,搞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倒行逆施的结果。相反。倒是1961年开始,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进口粮食,由于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只能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订购粮食,不能从美国进口。在1961年8月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向毛泽东提出,可否通过当时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法国,转口购买美国粮食,毛泽东表示可以。不久美国粮食就通过法国转口源源不断地运进了中国。近几年西方国家对朝鲜实施禁运,但是粮食并没有禁运,相反还白送粮食救济他们。所以,将类似的发达国家的粮食援助看作发达国家在进行武器化战略部署,是毫无证据的揣测。
臆断西方发达国家将农产品作为武器来要挟别国,本身就经不起推敲。但是作者以此为基础,认为别国实施“农产品武器化”,中国也应该先发制人,对外实施“农产品武器化”战略。这相当于设立一个“假想敌”,以“假想敌”的所谓“策略”反过来对付他人,这又犯了一个大忌:中国一贯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事务上严守国际准则,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除非联合国有决议,禁止以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作者将农产品“武器化”而成为“强国控制弱国的另一种战争形式”,就是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视为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如果这样,弱国就没有活路了。世界上既弱又小的国家有上百个,他们大多数商品都要靠进出口来保证供应。强国要控制他们易如反掌。直接出兵更容易达到目的。这些小国只有装样子的武装,根本不足以抵挡强国的入侵。照作者的设想小国一天也生存不了。强国和弱国怎样相处?经验和事实都说明互相依存,互通有无,保护贸易是利人利己的原则。在当今社会,自由贸易的优势早已被证实,对粮食也如此,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互通有无。怎么会选择损人不利己的政策?粮食出口大国不但不会拿粮食当作武器来控制他国,相反,倒是唯恐多余的粮食没人来买。即使存在多国互设贸易壁垒的情况,那也是暂时的。至于实施粮食禁运,可能性就更微乎其微了。1950年至1985年发生的所有84次经济制裁中,共有10次涉及食物的禁运,食物禁运在经济制裁中所占比例不到12%。而且在10次食物禁运中至少有一半左右只属于援助性粮食出口,而不是商业性粮食出口禁运。可以断言:随着国际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粮食禁运的事例将会不断减少。
所以,该文提出的“农产品武器化战略”是作者在错误地解读国际事例基础上的一种虚妄的设想。如同一名精神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被害妄想”症状,作者将国际贸易的自愿交易、互惠互赢的场景涂抹成相互残杀、充满阴谋的恐怖色调,如果不是基于对经济学基本常识的无知,也是长期以来病态的民族情结的一种折射。作者将基辛格的那句“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奉为“语录”而颠扑不破,恐怕还不熟悉英文中的条件语句。关键在于,有谁能够控制得了全球的粮食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