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揶揄富豪余秋雨
 
 | 来源于:时间:2011年02月17日 21:34:00 中财网 |  
 | 
  经历一年半的"难产"期后,15日,上海徐家汇商城(002561)终于宣布招股,申购日为2月23日。知名学者余秋雨以518.64万股的持股量位列第十大股东,结合公司2010年每股收益0.562元,若以中小板50倍的平均上市市盈率计算,上市后股价可升至28元,余秋雨持股市值将达1.56亿元。
  余秋雨或成亿万富翁,仿佛并不受坊间待见,有网友奚落道,"余秋雨赶紧弃文从商吧,我看你经商比玩文字好得多,省得我们读你作品的时候闻到铜臭"。还有网友不无忧虑地称,"文艺界一旦和铜臭沾上了关系,就没救了"。
  诸如此类的言词,值得辨析。一方面余秋雨代表不了文艺界,即便余秋雨一身铜臭,也不意味着文艺界都是如此,更不能由此得出文艺界没救了的结论;另一方面余秋雨就算成亿万富翁,也不等于他一身铜臭,其作品充满铜臭味。经商归经商,写作归写作,这是两码事。
  其实,不少网友之所以对余秋雨不怎么待见,一大原因就是潜意识里,文人、作家、知识分子不应该发财,更不应该成为亿万富翁,这显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在他们看来,作家决不能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而应该一贫如洗、食不果腹,应该像曹雪芹那样"举家食粥酒常赊",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
  且不说曹雪芹只有一个,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都向曹雪芹看齐,单就个体而言,作家也是普通人,也有生存和生活的权利,日子过得丰润一些有什么不好?
  近些年有好事者打造中国作家富豪榜,挖掘中国作家中的富豪,这是有心之举。从近几年的榜单看,我国作家确实有不少致富者,但并不多,而且也算不上真正的大富。以去年排在作家富豪榜首位的作家杨红樱为例,其版税收入2500万元,比起那些清贫的作家,确实够多的了,但与英国女作家罗琳相比,是明显的小巫见大巫。据报道,罗琳本人没来过中国内地,但是靠哈利·波特,不费吹灰之力赚走了中国人9550万元!
  如果作家真有经商天赋,那也不是坏事。一个头脑活络、有从商经历的作家,势必比闭门造车的作家更有生活体验,对商业的残酷、赚钱的不易、世态的炎凉更有感触。即便是炒股也需要把握时机,也比宅在家中无所事事强。
  在笔者看来,与其关心余秋雨的富,不如关心他的书,作为读者或围观者,更应该关心他的作品。比如,媒体曾评出畅销"烂书榜",余秋雨的《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余秋雨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入选,媒体给出的理由是:"余秋雨说自己创制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实话说,里面的问答,学生问得很细,余老师答得很空,实际的文化问题仍然变成了一场盛大的余式抒情……这样的指陈就相对专业化和有针对性。再比如,应该关注余秋雨写过多少"含泪"文章,为何写"含泪"文章等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合法经营、依法投资获得的钱财,就无可厚非。放眼现实,像余秋雨这样的富豪作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笔者期待多一些有头脑的余秋雨,少一些含泪的余秋雨。
另一篇博文:
(本文源于2011年2月17日南方都市报)
  余秋雨要成为亿万富翁,这是资本市场财富分配不公的缩影。
  2月15日,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招股冲刺中小板。余秋雨以518.64万股的持股数量位列第十大股东。以中小板50倍的平均上市市盈率,结合公司2010年每股收益0.562元计算,上市后每股股价将达28.1元,余秋雨所持股份市值将达1.56亿元。对商业零售领域不通又无风投业绩的他将成为亿万富翁。
  2001年12月,徐家汇的前身上海六百实业有限公司决定解散职工股,并计划将其持有的24.5%股权转让出去。当时余秋雨斥资241.22万元购入了1.5%的股份,每股受让价格为2.92元。经过股份制改造转增股本之后,余秋雨持股数量增至如今的518.64万股。
  资本市场可以见证零成本甚至负成本获得暴利的“奇迹”,剔除公司现金分红等因素粗略计算,余秋雨的持股成本仅0.46元左右。据披露,加上分红,这些原始股东没有支付成本,他们付出的是时间,但在9年时间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成为亿万富翁,恐怕不是其他人太傻不懂得入股,而是其中的利益不许他人染指。
  有人说余秋雨等人是无意投资,是撞上大运中了大奖恰好投中了一家好企业,他压根儿没想到企业会上市,这实在是抹粉之论。一个对上海了如指掌的人会不了解徐家汇商圈的商业价值?会不了解分红的价值?会不了解其持有的物业的增值前景?骗谁呢?截至2009年6月,看看招股说明书上对徐家汇核心商圈龙头地位的描述,看看近几年的公司净资产以及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58274394.99元(母公司报表),以及公司闲置资金委托贷款,谁都知道以每股2到3元投资的暴利。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造富机器不假,只要是公平的造富公众应该为之鼓掌,诚实而成功的企业家通过上市获得溢价,具有前瞻眼光的风险投资者成为实体企业的“天使”最终功成身退,这都是资本市场的喜剧。而余秋雨等人零成本获暴利,他对徐家汇最大的成就是讲了课,让这家企业的上市之路充满质疑,并且宣告IPO可以允许无贡献者获得暴利,宣告了资本市场的不公。
  得了天大的便宜,余秋雨还给自己刷上了一层道德的油漆,让市场亟需的诚信再次被玷污。引用其本人的文章。入股时经理说:“我们商店的职工都是你的忠实读者,如果你能用写书的稿酬参一点股,一定能提升他们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接着余秋雨告诉读者,他对“这家老式百货商店”的前途“毫无把握”,但他还是“决定参股”,虽然“又觉得自己过于冒险了”(《我等不到了》236页)。余秋雨还编织了一段悲情的知识分子下农场的故事,只不过记忆有误,棉衣变身,从“我妈妈给我做的”变成善良的徐家汇第六百货商店(徐家汇商城的前身)的女职工的。
  余秋雨在资本市场并非白纸一张。据媒体报道,从1998年10月到2002年6月,余氏零报酬担任万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1998年8月,万鸿控股公司第一大股东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把2900万股国有股转让给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成为控股股东,改组并控制董事会,海南诚成控制人刘波成为公司董事长,企业更名为武汉诚成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诚成文化”,主业转向文化产业。到诚成控股2002年退出时,公司负债合计已经达到4.7亿元。余氏本人已经入股多家公司,俨然文化风投,如果其投资的文化公司上市获利,投资者无话可说,但在徐家汇商城获得厚利,却是资本市场之耻。
  徐家汇商城上市国资增值,入股的自然人获得厚利在某些人眼中不过毛毛雨,不值一提。以前的娃娃股东、内部人股东屡见不鲜,附体之虱越多财富分配也就越不健全,不公平的财富大转移也就无法制止,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财富就此转移。
  从职工持股会到自然人股东,在实业证券化的过程中有巨大的溢价,
黄金(
1385.40,
0.30,
0.02%)地段的国有资产变现是解决中国改革成本的通道之一。但徐家汇商城等一系列案例告诉我们,寻租屡禁不绝,从而导致国资流失、加剧社会不公平。共赢方案是,地方国企上市,控股机构地方国资所获溢价发展实业,其他除10%划入全国社保基金,增值部分必须有10%纳入地方社保体系,让口头上的道德家真正为民众做些实事。
  至于不牵涉到国企的民企则不在此列,真正的风险投资家同样不在此列。资本市场需要的是实业家,是有眼光有风险投资能力的资本家,是聪明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谎言、内幕交易、空麻袋背米离市场越远越好。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