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央视二套的《对话》节目,这期节目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首先是话题不同,往期节目几乎是经济话题,而本期是有关湖北及中部崛起的政治层面问题,但更加令人寻味的是另一个不同,就是嘉宾不同,这次做客的嘉宾是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位成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对于以往的《对话》,我是有时看有时不看,但这次把电视频道切换到中央二套时,看见画面里是俞正声在谈话,所以不得不有些惊奇和诧异。把政治局委员请进谈话节目,大概是史无前例的,更有意思的是,主持人陈伟鸿在谈话中使用诸如“俞正声先生”、“苗圩先生”(武汉市委书记)这样的称谓,如果在凤凰卫视的节目里倒显得非常自然,但这是党和国家的电视台,按照中国百姓的习惯思维,是不是用“XX同志”或“XX书记”来称呼会比较顺口一点? 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已普遍认可,而在人权、政制等方面却仍然持批评态度,这其中有一定的敌对和不客观因素,因为西方国家向来压制中国的崛起,想方设法给中国政府制造麻烦,影响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国际形象,同时又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习惯用它们的标准衡量中国的民主和人权,超越主权地干涉中国内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政治体制不需要改革,仅仅是行政效率就已经影响了经济发展,而监督机制、责任意识、人才结构等一些问题更是制约了党的执政水平。今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的演讲全球直播,中国百姓也可以观看。演讲中有人对中国的改革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的改革局限于经济领域。胡总非常幽默,叫提问者不要对他手下留情,他指出:事实上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如果仅仅将中国的发展归功于经济体制改革,那显然是不全面的;同时,他也承认中国在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中国政府也正在致力于循序渐进的改革。这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胡总在国际场合所展示的强大自信与开放姿态,而为什么是循序渐进?因为事实已经表明---在中国,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为了稳定,即使放弃暂时的经济效率也是极其必要的。 结合胡总的表现我们便不难理解俞正声做客央视的意义了。一直以来,中国官员对国内媒体是绝对限制的,对国外媒体也比较回避,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政府的威信和自信不够强大,面对媒体容易暴露负面东西从而增加驾驭形势的难度;二是由于政府官员作风官僚、思想保守,对媒体的作用认识不够;三是由于政府官员个人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和演讲才能,不敢直面普通大众;四是由于西方媒体居心不善,反面报道中国社会,故意扭曲中国形象;五是由于中国百姓政治意识不够成熟,舆论导向难以稳定。现在则不同了,以上各方面条件都有很大改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舆论结构更趋多元化,而国家也需要借助媒体提高国民文化层次并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因此,政府对媒体的态度更加开明了,不仅如此,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版、影视等产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尽管这一期《对话》节目的录制现场设在武汉,而不是让领导真正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北京演播室,但是我们中国的百姓仍深切感受到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氛围。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1063052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以前的《对话》也邀请过很多领导负责人啊,比如说时任黑龙江省省委书记的宋法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等等。
楼上这位兄弟,是这样的
当时请宋法棠和张国宝做《对话》节目是谈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话题。
这两位是省部级干部,他们做客节目是比较平常的事情,连《新闻会客厅》也经常请省部级领导做嘉宾。
但俞正声虽然是湖北省委书记,却是中央领导的级别。
形象地讲,俞正声与几位不是常务副总理的副总理是同等级别的,都是政治局委员,同为中央领导。
因此俞正声做客节目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中央最近公开发布的三个文件,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是中国组织人事制度在具体操作层面的一大亮点,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
一直在外资里工作,无论是大老板还是经理,乃至最底下的员工,我的称呼一般都是XX先生,XX小姐.
结果前一段时间和中资的供应商和客户打交道时候,被灌上个XX工,很别扭.........
我一直想问个问题 李鹏召开过记者招待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