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个后现代的五型新农村
王治河
本文试图在结合中国的“两型农村”概念和西方的后现代农业概念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性的后现代农业概念,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民尊重型、社区繁荣型、审美欣赏型的后现代的五型新农村,从而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潮流又适应中国国情的“后现代化农业”之路。
(一)环境友好型
后现代的环境友好型农村认为:“对自然的毁灭是不明智的,它是我们的无知,我们的弱点和我们的掠夺性的副产品。”它主张和大自然和平相处,“和自然秩序相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这一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息息相通。
(二)资源节约型
资源节约型农村旨在追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达到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它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三)农民尊重型
后现代农业要求从根本上扭转对农民的态度,强调“农民的价值应该与教授,医生,官员是一样的”。为了真正将尊重农民落到实处,一个农民尊重型的农村应该让农民接受良好的教育,得到很好的医疗保健,参加包括艺术活动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消遣活动。甚至确保他们在炎热的夏天能“随时喝上冰镇啤酒”。
(四)社区繁荣型
从后现代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最大的败笔之一是对农村健康社区的摧毁。“农村空心化”现象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表征。后现代则强调联系和关系,因此它珍惜共同体。后现代的农业社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爱心的,平等的,尊重多样性的,精神富足的”有机和谐的共同体。
(五)审美欣赏型
现代农业对乡村之美的另一点破坏是它对“齐一化”的迷恋和对差异之美与多样之美的打压。在后现代思想家眼里,美在差异,美忌雷同。大自然的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和无穷变化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对象。
摘自《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10.3.247~254
将新型农民返乡创业就业问题纳入国家人才战略
刘凡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业问题涉及“三农”,则更是重中之重。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我们的就业工作思路、统筹兼顾地解决好农民返乡就业创业问题、将其纳入国家人才战略,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地思考。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许多制度的设计和项目安排都是促进农民走出农业和农村。农村剩余人口不仅素质有限,甚至体能也严重不足,他们无法担当中坚和骨干的重任。“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认为:新型农民的形成、壮大,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在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积极支持部分外出务工者、外出当兵者和外出读书者及时回流农村。他们是新型农民的优秀代表。只有他们的回流、“子弟兵”的回乡、生力军的回归,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和骨干的集结,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他们的回归,能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也包含进城游子反哺农村故乡。人才的反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反哺。科学人才观从广义角度界定人才,强调“四个不唯”、人人可以成才,使“人才”的名称不为少数精英所专有,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每个人的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先进部分,“人力是生产力,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因此,我认为,新型农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以人为本”、“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就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引凤还巢”,使农村断裂的人力资源回路重新接通、顺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要真真切切尊重自己的“子弟兵”,扎扎实实把他们引回来;引他们的力、引他们的智、引他们的资。
因此,中央重视、地方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系统、全面的“回归工程”,并将这一工程纳入国家人才战略,应当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像当初吸引“海归”那样,给政策、给资金、给平台、给体制机制,使“城归”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摘自《行政管理改革》(京),201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