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局势的中国危机
昨天中国股市的暴跌打开了国人讨论非洲局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面对一个利比亚就3万国人的非洲大地,有人说是蝴蝶效应,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恐慌的悲情事实。不光是中国股市,近期的世界股市,石油期货,黄金市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埃及危机的暂时缓解给世界对红海的关注降温不少,但现在升温的又何止红海?
从前两年超级通货膨胀的津巴布韦,到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从北非门户的埃及危机到阿尔及利亚、也门乍得的骚乱,再到今天的利比亚。媒体总在追逐热点,但是热点未必是重点。
非洲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和红海包围区域,地区的动荡对世界石油供给的冲击是直观的,但基于地区形势和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扩大化了的对冲击的恐慌是根本。恐慌快结束了吗,还是刚刚开始?
直观地,无独有偶,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长期执政的政治寡头。穆巴拉克、卡扎菲都是国际政坛屈指可数的元老级。当坐拥优越的自然资源,赶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面对财富和发展,执政腐败和贫富分化在积累了几十年后再次爆发,这不是镇痛,这是类似东欧剧变的大变革,即使它可能只是前奏。当出现导火索,压抑多年的怒火毫不留情的成了星星之火。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至少生在和平环境的人都这样认为,所以我们恐慌,因为我们很久没见过燎原,而链接我们想象的就是世界贸易,经济的链条快速地传导了另一端的抖动。
回顾历史,中非友谊的种子从建国之初就开始萌动,30年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飞跃同时也拉紧了上述的链条,绷得越紧,抖动的传导就越迅速和剧烈。中非合作互利共惠,矿业和能源供给铺垫着中国经济的基石,而中国对非洲的大型基建投资助推非洲的起步。虽然中非的目前的贸易总额与中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差距巨大,但是对很多非洲地区的相对总量很大,这种不对称形成的反差导致了商业活动缺乏足够的民间支持,而当大众将商业活动和**划归同类,危机的阴云开始积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攻击外资企业了。
对连锁反应的担忧扩大了地区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束还是开始?我们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