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兴起的新型社交电商,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和凑热闹的心理诉求,依靠价格促销和“集体参与感”,激发非必需品类的消费。拼购让促销常态化,增加信任感、增强直播感觉和互动性、鼓励裂变。
三、四大变化与品牌策略
社交生态发展推动品牌端与消费者端的四大结构性变化:触点多样化/社交化、销售渠道模糊化、传播去中心化、小快灵成为品牌竞争优势。
1、触点多样化/社交化
传统零售模式沟通渠道单一,以付费媒体、曝光导向的广告或销售终端为主,而社交零售触点多、社交强。
从消费者购买商品过程来看,激发兴趣、驱动决策、持续喜好三个阶段人均共同触点数量4-5个,其中社交触点占比一半左右。
针对这一变化,品牌需全渠道布局消费者触点,尤其在购买环节之前。社交媒介在购买的前后都非常重要,是运营消费者长期关系的核心渠道。
2、销售渠道模糊化
在传统模式中,品牌方通过媒介渠道、销售渠道向消费者间接传播信息,且营销与销售隔离。而社交零售品牌与消费者直接对话,并将营销与销售渠道合一。
譬如公众号、小程序、社群、社交电商等渠媒介实现了营销渠道与购买渠道的统一。82%的消费者在进入销售渠道前已做好购买决策。
社交零售为品牌创造了开始拥有直接运营用户的机会,因此,需考虑用户的生命周期管理、渗透更多用户场景,并进行个性化运营。同时,需提升整合营销和销售渠道的能力,激发兴趣同时驱动转化。
3、传播去中心化
传统零售模式中传播途径中心化,由品牌自身发起、自身生产内容,并驱动传播。
而社交零售时代,品牌方可通过丰富多样的裂变机制满足消费者各种内在动机,触发其主动裂变,如拼购、参与热门话题、转发获折扣等。
基于这一变化,对品牌而言,在流量越发昂贵的当下,让消费者为品牌发声,成为重中之重。找准各品类最愿意裂变的人群,然后投其所好,设计相应的裂变机制,引发裂变。
4、品牌需更加 “小、快、灵”
过去触点单一,建立品牌忠诚度主要依靠规模(大笔媒体投放和渠道垄断) 制造壁垒。因此,一旦壁垒构建,大品牌公司内部组织、流程等容易反应较慢。
在社交零售时代,消费者不再只是大品牌追随者,对新品牌、新产品、新体验的接受度日趋增高因此,品牌需要更小、更快、更灵。细分用户场景、加快产品更新迭代,提供个性化、本地化的产品。
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上,需建立能快速反应的架构、流程、考核体系与试错机制;能力上,需加强洞察文化热点的敏感度和本土化创新的能力(产品、内容、营销方式)。
总而言之,社交零售带来的根本变化是——从前以“货”为出发点,现在以“人”为出发点,从经营“商品”,到经营“用户价值”,把潜在消费者转化为受众、粉丝和用户。
品牌方深处其中,如何快速转型升级,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值得每一位经营者思考。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更多详情了解《揽客魔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