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6747 22
2011-02-24
  作者: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基本问题】
  
  1、禅定是解脱的必须方法:有禅定不一定必然解脱,无禅定必然不能解脱。
  2、戒律是禅定的根本:没有戒律的禅定不存在任何解脱的可能。
  2、禅定不是气功与瑜伽:他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以气功或瑜伽是代替不了禅定的。
  3、禅定不是打坐:任何保持中正状态的体姿,原则上都适合于修行禅定,而打坐,是其中最普遍使用,也是最适合大众的方式。
  4、禅定不是“禅”,与中国人及日本人一般世俗所理解的“禅”或“禅学”完全不同,印度及佛教原本没有所谓的中国禅。
  5、禅定是闻思修综合:没有佛法经论理义的学习,思辩及掌握理解为内容的修行,不是禅定。
  
【一】实修的基础要求
  
  各经论中对禅定的必备资粮和条件所说极为完备。依《瑜伽师地论》《菩萨提道次第广论》等总结起来,皆共同的共识大致有以下几条:
  1、处所要幽静适宜,离一切干扰。
  2、严持戒律。
  3、少欲知足,多仅以能保持最低生命生存为限。
  4、避免世间的一切劳作和琐事。
  5、防护外境对六根的干扰。
  
【二】禅定的具体方法
  
  1、身体
   (1) 原则上保持一种中正状态下的放松而清醒的体姿即可,一切影响此原则的衣着处所等,比应调整。
   (2) 一般多以盘坐为主,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双盘、单盘或散盘,哪个脚在上并无严格规定,或依师承所传。
   (3) 也有比较多的选择菩萨坐(如藏地现在发现的很多肉身菩萨的坐势);或跪坐(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汉地修行者多以此坐,这也是瑜伽中常见坐势);也有选择垂腿坐于普通坐椅的垂腿坐;或普通起立的站式;或如佛陀圆寂时的卧式等方式的。
   (4) 一般来说禅定是不需要工具的,但有些极端方式需要,如数日仍至数年长坐不起的闭关修行者,有时候为防止出现身体散动而使用瑜伽带固定自己的,但使用工具极易造成危险,不能盲目效仿。
  2、五官:
   (1) 原则上呼吸以最平常而自然的鼻呼吸方式。
   (2) 如果需要持诵经咒诵偈,则吸气尽可能用鼻吸式,但不必作意勉强。
   (3) 有些具体方法中要求的闭息、持住之类特殊呼吸法,如果没有专业指导不建议盲目使用。
   (4) 眼睛一般如果不是观察外在的事物,多半睁半闭;若担心周围环境牵引自己视线,可以闭目;若有观察外界事物的要求时也可全睁。基本以自然放松,保持不为外事牵引视线即可。
  3、意识:
   (1) 原则上保持意识集中,具体的方式一般分四类,以下分述。
   (2) 专注空虚:通俗讲,就是尽量什么也不想。此法最为根本,但最难把握。
   (3) 专注外缘:例如:集中注意盯住墙上一点,或是燃香的香头,或是某一个咒字;或诵念某咒音,集中注意于此音节;等等。将意识完全投注于此一点。此法于把握的难易及进展的速度上比较平衡。
   (4) 专注自身:意识集中于身体某一部分,如意守眉心、头顶、腹部等,或观想自己如某某形象等,但此法不建议使用。
   (5) 专注思维:将意识集中于思维一个问题,或是集中于某个逻辑推演过程,或某个意识中的影像的推演变化,此法一般容易做到,但进展示效果一般不会很快。
  4、时间:
   (1) 修习禅定如打坐等,其进步与否与时间长短无必然关系。
   (2) 禅定的目的最终的直观在于观察到当下刹那诸法实相,能抓住此刹那的观察对境,即是成功,而不在于住于此境中的时间。
   (3) 原则上,打坐时间长,比短,更有利于训练精力集中的成熟。但也因人而异。
  5、障碍:
   (1) 缺少闻思:禅定修行中,很多问题是出于对这种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的错误判断与使用方式。其实一切禅定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对各种未知情况的判断,在经论中都给出了详细而完整的情况说明与对治方法。所以,禅定中的最大问题,是闻思的不完整全面,导致面对各个情况的错误对应与错误判断。
   (2) 昏沉:昏沉与掉举是两个最直接的禅定修习中,自身难以把握的意识状态,所谓昏沉,是指专注的对象在自己的意识中,模糊不清,或是暗淡,如人处于困倦时的迷糊状态观察事物,一般多源于身体的疲倦困乏,或是对自己保持清醒状态的难以把握。此时需要或先休息,或以睁目专注等方式回复到清醒明晰状态。
   (3) 掉举:掉举是指,在观察着专注对象时,心出现类似散乱的现象,如:看着看着墙上一点,感觉自己的意识不由自主的离于这点,或是想起了什么事,或是出现了游离于此点之外的其他地方。此时需要将精力集中回来。
  
【三】禅定中的各阶段
  
  1、欲界“九住心”
   (1) 内住:可以把心注意到所缘对象(专注的对象)上,但感觉似乎专注了,又好象不是很专注。
   (2) 续住:可以稍稍专注于所缘对象,但时间极短,专注的清晰度也不高,昏沉、掉举时时出现。
   (3) 安住:可以比较专注于所缘对象,但时间仍不长,但对象仍不是很清晰;只是妄念出现,马上可以意识到并进行调整。
   (4) 近住:已经可以有意识的将所缘对象专注清晰,但如果不进行作意,马上又回到似是而非的状态。
   (5) 调伏:专注力进一步加强,但沉掉仍很多,这是个尽力保持近住的一个作意阶段。
   (6) 寂静:可以比较平静的保持专注于对象,似乎沉掉已经不多,但仔细体察,细微沉掉仍源源不断,只是表面上感觉很少了。
   (7) 最寂静:细微沉掉已经不多,可以长时间有意识的专注于所缘对象。
   (8) 专住:几乎没有沉掉,只是偶尔出现,出现时也不必刻意调整,即可消失,但专注所缘对象时,仍多少有作意(有意识的去专注)。
   (9) 等持:可以不必有意识的去专注,即可长时间保持清晰的专注。沉掉不必再刻意避免,已经自然不出。此时身体感觉极度舒适愉快,打个比方,如所有让人高兴满足的状态集中于一时出现于一身一样,称身轻安;由身轻安而导致心轻安。由是可以极时间安住于一种专注而身心皆轻安快乐的打坐状态中。
  2、四禅八定
   (1) 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外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可依《俱舍论》等经论关于二十八天所述对照。入于初禅,才是定,即三摩地;外道多从此后继续修以上诸禅定,佛教则于此观察无我、无常之理,或一心(指禅定)念佛,此即所谓止观双运。
   (2) 于初禅到八定各阶段中,依次会出现体验到:
    ① 有魔鬼侵扰,既有有形象的,也有没有形象的;
    ② 有形象的群神出现,感觉世界是个多神主宰的世界;
    ③ 独立的有形象的创世神出现,这个神的形象,一般依自己所处的地点与时代的习俗影响;
    ④ 独立的无形象的类似于精神化的创世神出现,无形无象,不可言表,说是存在,又象虚无;
    ⑤ 我(灵魂)与无形象之神(梵或道之类的)产生融合如一的虚无而存的感觉,印度教认为到此达到梵我合一即是解脱,或如道家所说天人合一,或是道法自然等状态;
    ⑥ 我(灵魂)以外的存在的假相被剥离,灵魂的独立、永恒、自由、快乐、清净、不变等感觉出现,耆那教认为到此即是解脱;
    ⑦ 各阶段没有跳超现象,从①到⑥是每个阶段都必然出现的;一般停留在某个阶段时,修行者自己往往不能自知更高阶段的存在,容易产生此阶段即终极真理的感觉。
  4、灭尽定
   (1) 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破除了“我”——灵魂是不存在的。
   (2) 一般认为阿罗汉肯定是能达到灭尽定的,但实际上,只有四果阿罗汉可以在当下达到灭尽定。其他初果到三果阿罗汉,并不一定都能在当下达到,初果到三果阿罗汉,更多是从思维理解的角度上证悟无我与空性,而不是在禅定中观照。
  
【四】神通外道修与变革
  
  1、神通:最常见的说法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其他说法还有十明、十八变、神变等。神通可能出现在修行的各个阶段,甚至有的人是天生的,但比较而言,出现神通最迟的修行阶段应该是在无色界四定,到无色界定时,基本已经没有无神通的修行者了,此前各阶段,都有无神通的修行者。但神通一般并无太大作用,似乎在修行阶段,神通往往反而更容易阻碍正常的修行过程,所以,一般在修行的实际中,是很少被真正的修行者讨论与注意的。
  2、外道:通过各种方法修习禅定,是印度各宗教普遍的情况,修习禅定不是佛教独有,而且从本质上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静修没有本质区别。四禅八定是佛教与外道都可以达到的。甚至在印度,唯物论派的顺世论,也通过修习瑜伽禅定来观察世界。仅从具体的方法与表现上,灭尽定阶段以外的禅定内容,都是佛教与外道共同具有的。
  3、东方的“禅”:禅,是印度语“禅那”的音译,意义多为静虑,与中国宋代以后出现的禅学之禅是不同的,如传到日本的——茶道是禅,这种说法,并不存在于印度及原来的佛教中。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禅定实修精简概要》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2-24 10:33:30
禅定是要显现内在的觉性。有内心生发出行为准则的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13 16:23:51
顶一下,看看有没有对此类方法感兴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8 15:46:39
有人问关于禅定的问题,所以顶回此帖,以示清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1 17:48:06
  
  再次有人问及禅定的问题,顶回此帖,以示清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12 07:49:00
以下是引用SPH在2011-7-11 11:00:00的发言:
思辨和禅定比较容易理解,能否对“内省”方法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最简单的方法——
  
  例如,你现在正看着电脑上的文字,现在,你想想,电脑在进入你的视线并在大脑中形成影像的时候,电脑旁边的景物(如电脑下的桌子)是不是也同时进入了你的视线并在大脑中形成了影像?但我们从没有注意到这些旁边的东西。
  你现在闭在眼睛,仔细的在意识的影像中,用意识寻找刚才确实进入了你的视线并在大脑中形成影像、但你始终没有意识到的内容,并尽可能寻找所有的影像在意识中形成时的最原始的状态(没有判断、没有概念、没有以前的经验等涉及的那个无法语言表述但确实意识中存在的那个意象的状态)。
  
  这就是内省最简单的实践,内省是在意识中寻找相应的内容,必须从始至终的不同程度的使用意识与思维;而禅定是要尽力完全脱离意识。两者都要尽可能摆脱对感官的依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