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王绍光
http://www.caogen.com/blog/index.aspx?ID=152
1954年生于武汉,1982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90-2000年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1993年和胡鞍钢合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推动了分税制的建设和改革。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英文学术刊物《TheChinaReview》主编。
著作有《民主四讲》,《安邦之道》等多部。强烈推荐大家去读读他的《民主四讲》这本书,看看民主到底是怎么演化的,是包括什么内涵的。同时,我个人认为王教授是当今中国少数既深刻又“极富建设性”的学者之一。
8、周洛华
http://www.caogen.com/blog/index.aspx?ID=167
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后研究员。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部副总经理,上海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私募基金合伙人。主要著作有《中级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学》《资产定价学》《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等。
9、孔庆东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98367585_0_1.html
其实孔老师不算是经济学家,而是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时事评论家。但是因为我觉得孔老师的很多观点非常深刻,常能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特此推荐。著作包括《谁主沉浮》,《超越雅俗》、《千夫所指》等多部。
二、几点建议
1、学好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有主体性,也就是说要建立起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从刚上硕士的时候基本是对所有观点全盘接受,对知名的学者教授充满了崇拜之情。但在学习中我发现,用他们的理论和观点来解释和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往往错误百出。而上述我所列举的非主流学者的观点往往十分管用,能很好解释和预测经济。经过长期思考,我觉得这与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很大关系。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有非常明显的逆向淘汰功能,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完全被“金钱权力至上”的实用主义所垄断,唯权唯上唯钱唯亲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在学术界的表现就是平庸的学者占据了主要行政和学术资源。同时,经济学界又充当了国家的智囊角色,对利益的分配有重大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变成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保持个人的独立判断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主流经济学家众口一词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警惕,要多分析思考,然后再下结论。
2、在学习经典经济学教程的时候,要放宽自己的眼界
1)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经济学教材范围被人为缩窄了。现在中国大学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也就是仍然把“人是经济人(理性人)”做为前提的,围绕价格规律探讨供给、需求、均衡等问题。但是,人不仅仅是经济人,经济系统在绝大多数时候也是非均衡系统。所以,我们应该把目光更多扩展到计量经济学、系统动力学、经济控制论等研究非均衡系统的学科上来。
2) 扩大自己的学科范围。经济管理和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有着密切的结合。多研究交叉学科,比如行为金融学、试验金融学等,既有利于出成果,也有利于系统了解经济现象。就好比经济系统是一头大象,一个盲人代表一个学科角度,我们只有放宽自己的眼界从多学科去审视经济学,然后能互相论证,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3)重视数学但又要不唯数学。中国人的传统是重视模糊智慧,忽视精确推演。从这点讲,我们不能继续老干“拍脑袋决策”的事情。但是又出现了过于重视数学模型,变成了唯数学论。很多弄模型的看不起写文字的,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数学工具有其应用前提,脱离了这个前提得出的结论就未必正确。而且,很多道理其实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数据和文字来说明的。因此,要在学习中把握好这个度。
3、重视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呼吁建立德国和日本经济研究机构,不要唯美是从
从现实看,美国的理论研究更先进而且美国经济比日本与德国发展的更好。但是从现实需要看,我觉得德国和日本经济管理的经验对我国更有价值。
首先,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争夺产业链位置的一场残酷战争。中国至今被发达国家困在产业链低端,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这种不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发展。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工比大学生吃香”。因此,我们必须系统学习和研究德国和日本当年是如何战胜英国法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其次,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属于混合经济,注重**和市场相结合,这与中国的国情很相似,但是经济政策效果比中国好很多。再次,日本经济学和管理学非常重视应用,并未受美国学派的太大影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仍然在日本属于主流学科),但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且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注重整体,与中国国情很接近,更容易被我们借鉴和采用。
4、努力学习传统优秀文化,将中西理论结合起来
“十几亿的大国,妄自菲薄,靠拾人牙慧决计是活不下去的。中国人必须找到自己的价值才有生存的权利。中国人的价值需要在与其他各民族的范式对话中重建。”(引自:悲情管理,倪峻,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对于我们这一代学生而言,仅靠像梁小民那样翻译西方经济学教材就赚了上百万版税的机会没有了,象国内很多媒体经济学家那样为利益集团代言而获得巨额好处却祸国殃民的行为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识破和鄙视,象国内很多教授靠四处抄袭向行政权力屈膝叩首而扬名立万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少。我想,我们这代人的机会在于:全面掌握西方的知识体系和规范的研究方法;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从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经济和管理理论。这才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