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发了一篇,感想颇多,本来就想把心得写出来,但是太懒一直没有成文,现借贵帖一用算了。
过程是,2008年3月投稿,2008年11月通知录用,直到2009年10月也出不来,询问之后告知,如果不加急的话,就不能确定发稿日期。我日,这不是绑架吗?由于拙作有一定时效性,过了这么长时间,即使想另外再投也很难发表了。于是被迫加急,为节约版面费,又再次精简文章内容,导致文章质量受损。
《管理评论》虽然有个别文章质量不错,但总体来看,期刊其实对稿件要求不高,很多文章质量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说比较差。但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刊发?俺认为,一是以因为积压的稿件太多,因为基本能用的就发一个用稿通知,然后就慢慢排,既可以解决过去稿件不足的困境(该刊刚更名时稿件相对不足),又可以通过故意摆出的很难确定刊发日期的姿态,抬高自己的身价,造成似乎难发的假象。其实这一切的本质是逼你加急,所谓加急,就是变相提高版面费。
《管理评论》仅仅是中科院下属的研究生院办的杂志,根本不是中科院级别的期刊,其所谓什么核心、A级,我看也是钱或关系买来的。我也一直纳闷,如此一般的杂志,怎么成了权威期刊?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1329050
非常认同这一点,该杂志既没有数理深度,也没有思想高度,还欠缺实证解释力,以前叫《中外管理导报》的时候可谓很差很差,堪称中科院最烂的杂志,改名之后稍有提升,但在用稿的透明度、质量上这两年又走了下坡路。
这杂志似乎是汪寿阳办的吧,如果没有系统所的关系,不可能进入自然基金A类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