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金融化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金融与经济融合程度的不同,我们将经济
金融化划分为经济货币化、经济信用化、经济证券
化、经济虚拟化等四个阶段。衡量经济金融化程度
的指标体系也就由经济货币化指标、经济信用化指
标、经济证券化指标和经济虚拟化指标构成。
经济金融化的进程与金融结构演进的阶段是基
本一致的。经济金融化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规
律,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化主要是
货币化,也即货币存量的较快增长;当经济发展达到
一定的程度之后,货币存量的增长便会相对放慢,而
非货币金融工具的增长加快,货币性金融工具更多
地被信用性金融工具、证券性工具、创新的衍生金融
工具所替代,银行的地位逐步下降,金融市场的重要
性逐步提高,经济货币化进而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的
信用化、证券化、虚拟化和自由化的趋势。在这个过
程中金融工具的虚拟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脱离与实
际资源的直接联系,金融功能也在相应地不断扩展,
经济与金融的融合及相互渗透越来越强烈,经济金
融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分析经济金融化程度,
可以用不同层次的金融资产量与经济总量的比值来
衡量。
(一)经济货币化指标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
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
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的提高过程及趋势。经济货
币化有三层含义:其一,通过货币媒介的商品交易量
的比重不断上升,物物交换逐渐消失,即交易货币
化;其二,居民收入分配中货币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实物分配比重不断下降,即分配货币化;其三,居民
持有的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即居民财产
货币资产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交易货
币化是基础。交易货币化一方面是交易方式的进
步,是既有的商品交易中货币化比重的不断扩大;另
一方面,它还推动了经济的商品化进程。也就是说,
由于货币化交易的效率更高,它不但使既有的商品
交易货币化,还使得商品交易的范围不断扩大,不断
引导新的经济资源成为商品,推动了经济增长和财
富创造。经济货币化是经济金融化的最基础形态,
这一阶段是任何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融合都必经的
最初阶段。
货币交易的产出量(包括商品和劳务,下同)与
全部的社会产出之比值即为经济货币化程度的衡量
指标,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由
于在上述定义下,分子分母两项数值在技术上很难
进行准确统计,因此在经济学家的分析中,经济货币
化比率大都用货币存量与名义国民收入(或国内生
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来代替。在一般情况
下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这种替代是可以的。该比
值的变化基本上能够反映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所走过
的历程。经济货币化指标包括两类:
1·规模指标:M0/GDP、M1/GDP、M2/GDP;
2·结构指标:M0/M2、M1/M2
(二)经济信用化指标
经济信用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
务的整个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通过信用来
进行的比重的提高过程及趋势。信用化形态是在经
济货币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说交易货币化
是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融合的开端的话,那么各个
层次的信用活动,就是金融与经济融合过程中金融
发挥主导作用的开端。在这一阶段,货币开始直接
作用于资本积累,银行主要进行信用活动,间接融资
市场已经出现,但金融市场还不发达,金融工具还不
·51·
。
信用包括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信用和民间
信用等四种形态。因为民间信用无法准确统计,缺
乏统计数据支持,所以我们只考察银行信用指标、商
业信用指标和**信用指标。
1·银行信用指标:
①金融机构存款/GDP、金融机构贷款/GDP;
②银行存款/GDP、银行贷款/GDP;
③国内信贷/GDP。
2·商业信用指标:企业债券筹资额/GDP;
3·**信用指标:国债筹资额/GDP。
(三)经济证券化指标
经济证券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证券化资产比
重的提高过程及趋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证
券化的本质是通过提供标准化和细分化的金融工
具,来实现资本社会化或信用社会化。标准化金融
工具实际上就是标准化的、细分化的和非人格化的
交易契约。经济证券化使信用活动突破了银行间接
融资的制约,使资本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寻找到
获利机会,使更多的个人货币资金转化为社会资本,
经济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一阶段,具有多
样化的金融工具,存在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证券市
场成为主导性的金融交易方式,这是一个相当成熟
的金融发展形态。实践证明,经济金融证券化是经
济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经济
金融化程度越高,其证券化资产的比例也越高。
经济证券化指标包括规模指标和证券化渗透指
标两类。
1·规模指标
①证券化资产总量、证券化资产总量/金融资产
总量、证券化资产总量/GDP。后两项指标衡量的是
证券化资产在金融资产及在国民财富中所占的比
重,很好地衡量了经济证券化程度。
②股票市值总额、股票总市值/金融资产总额、
股票总市值/GDP(即资本化率)。后两项指标主要
用来衡量经济金融股份化程度。
③债券余额总量、债券余额总量/金融资产总
量、债券余额总量/GDP。后两项指标主要用来衡量
经济金融债券化程度。
2·证券化渗透指标,是主要用来衡量证券化结
构的,它包括:
①资产证券化结构比率,用股票融资额与债券
融资额之比来表示。
②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渗透率、大型上市公司
市值占比、换手率。股票机构投资者渗透率指股票
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股权占比,这一指标有利于衡量
投资主体结构的成熟度;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占比是
指大型上市公司市值与市场总市值的比例,这一指
标有利于衡量投资市场的成熟;换手率有利于衡量
证券市场投资的理性与成熟度。
③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渗透率、债券交易量、发
债主体结构。债券市场这三个指标是反映债券市场
发展的成熟度。
(四)经济虚拟化指标
经济虚拟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
务的整个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通过衍生金
融工具、信用卡、网络金融实现比重的提高过程及趋
势。在这一阶段,金融机构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方
式,创造出形形色色的虚拟性更强的衍生工具,并通
过网络技术提供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络保险、网
上支付、网上结算等相关的金融业务。虚拟化程度
既依赖于信用关系的社会化程度,又依赖于一定的
技术手段支持,所以只有当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到一
定水平,经济社会化、全球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经
济虚拟化才真正显示出来,为人们所重视,并对社会
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虚拟化指标主要由衍生金融和网络金融发
展的有关指标构成。
1·衍生金融市场发展指标:
①金融期货市场名义合约数、市场总价值;
②衍生金融工具总价值与金融资产之比率;
③各市场之间的规模之比率。
2·网络金融发展指标:
①网络银行交易量及其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
②网络资金清算交易量及其在金融资产中的
比例;
③网络证券交易量及其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
④网络保险业务交易量及其在金融资产中的
比例;
⑤其他金融应用网络交易量及其在金融资产中
的比例。
经济金融化指标体系的总体构成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