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假设前提
1.为便于分析本文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资范围进行了限制,涉及的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仅指中高等教育。为了便于分析,中高等教育仅指三年高中教育和四年大学教育,且受教育者全部完成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
2.社会制度(包括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仅作为外生变量。
3.农村家庭的教育供给主体——家长在短期内是理性的(此处短期设定为十年)。短期内理性假设是指其在短期内考虑教育对子女未来发展是有益的,在中长期,由于家长尚无法得到教育供给的成本与收益估计量,从而无法做出长期理性判断。
(二) 在1977~1990年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1.提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
(1)投资的条件
①国家尚处于恢复高考时期,初步表现出对于教育的重视,国家在中高等教育体系中担负更多的教育费用,因此农村家庭相对供给较少比例的子女受教育费用。
②家庭只需要部分负担或者不负担受教育子女的生活费用。
③传统的“养儿防老”观点在农村家庭中根深蒂固,家庭中子女数量较多。仅提供一两个子女的中高等教育,其他子女可以作为家庭的劳动力提供支持,勉强可以承受。
(2)获得的效用
①大学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这段时间的中国中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大学毕业生处于需求远远小于供给的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
②大学毕业生福利待遇较好。这段时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期,由于高学历人才的稀缺性和企业的集体性和国有性,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能获得单位提供的住房。
③上大学是实现“农转非”的有效途径。户籍问题历来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子女通过上大学而顺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是受教育者和教育供给者想要的最大收益。
④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满足。农家庭出身的子女通过上大学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获得较高层次的生活水平,作为教育供给主体的家长认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同时,子女中至少有一个能够达到家长“养儿防老”的要求,物质层面也得到满足。
2.未提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
(1)投资的条件
①农村家庭不需要负担子女继续受教育的费用。
②农村家庭子女有能力供养自己,不需要家庭负担其生活费用。
(2)获得的效用
①作为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获得“收入”。此时的收入不能作为纯粹意义上的收入,因为当时农村土地政策刚从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甚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有些农村地区尚未实现,新增劳动力基本通过生产队务农获得收入——口粮。
②不能获得工作经验(除了务农能力)。在同龄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七年时间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女没有或者很少参加除了务农以外的非农业性质的工作,也没有或者很少参加除体力劳动以外的脑力劳动,因此不能获得除务农能力以外的工作经验。
③户口保留在农村。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整体劳动力市场流动性较弱,是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性更是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子女作为社会的新增劳动力,不能实现户籍转移。
④生活水平低于接受教育的同龄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工业,而农业发展相对薄弱。整个社会的农村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与城市发展水平,使得通过接受过高等教育到城市工作的农村家庭子女获得比没接受高等教育留在农村的子女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
(三) 在1990~2010年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1.提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
(1)投资的条件
①农村家庭从改革开放中得到益处,整体生活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农村家庭中子女数量减少,抚养子女的费用大大减少,农村家庭有更多的能力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支持。
②城市整体消费水平提高,农村家庭为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生活支出显著增加。
③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主体经历了由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而该改变生活或者身份的机会,他们寄希望于子女。
(2)获得的效用
①大学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子女完成大学教育多数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此时由于经历了高等教育连续数年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明显的处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态,大学毕业生出现的就业难问题。
②大学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学毕业生连续数年的供给大于需求,使得其工资待遇逐年下降,加上城市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大学毕业生甚至无力担负其基本生活费用。
③大学毕业生户籍问题没法解决,出现回流。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包落户的隐性制度早已消失,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家庭子女无法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城市户口。同时,近年来城市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更让部分大学毕业生迫不得已迁回农村。
④大学毕业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无法得到就业机会。短期内生活困难,社会上出现“啃老族”现象。
2.未提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
(1)投资的条件
①农村家庭不需要负担子女继续受教育的费用。
②农村家庭子女有能力供养自己,不需要家庭负担其生活费用。
(2)获得的效用
①作为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获得收入。随着农村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强,非农业收入在农村人均收入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从初中毕业到大学毕业的七年时间,以平均每月1500元计算,共可获得收入126000元。
②获得工作经验(非务农经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农村人口获得更多外出工作的机会,对各行各业知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和积累。
③有更多创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逐渐增强和信息时代信息交流的优越性,使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女从初中毕业到大学毕业的七年时间内,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创业资金,获得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更多的创业机会。
④有机会获得城市户口。与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不同,未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子女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获得工作经验和积累财富,部分未接受教育者甚至通过自己创业有能力在城市买房并获得城市户口。尽管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户口不像二十年前那样受重视,但拥有城市户口仍然是农村居民普遍追求的。
四、 对未来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探讨
基于以上对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行为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不考虑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外在变量的情况下,面对当前大学生毕业难的现状,短期理性的农村家庭主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教育投资行为有:
(一)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动力不足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没有获得预期收益,使即将面对家庭教育投资的主体(其中有相当比例可能未接受高等教育,部分为接受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认同率降低,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从而在其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新一轮的家庭教育投资。
(二)没有能力进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由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现状,即将面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主体(其中有相当比例可能未接受高等教育,部分为接受高等教育)很可能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子女外出求学生活费用过高,以及赡养父母压力过大等原因,无力支持下一代的中高等教育投资。
(三)农村受教育群体基数变小
当前处于育婴阶段的农村父母(其中有相当比例可能未接受高等教育,部分为接受高等教育)多为80后,受到外来思想影响较深,思想从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中解脱出来,加上现阶段赡养父母、供给住房、子女教育等各方面造成压力过大,在未来将会选择把有限的收入和时间放在自己的短期享乐上而拒绝抚养子女,从而导致农村受教育人口基数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