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MBA专版
1234 2
2021-01-22
    曾国藩被誉为“天下第一完人”、“半个圣人”。后人之所以这么评价他,不光是他在晚清政坛上有丰功伟绩,还在于他本人有高尚的品格修养。

    他的修身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严格到细枝末节。在饮食吃饭方面,曾国藩自然也有修身的规矩。

    他指出:在饭桌上要饮食有节,表里如一,实实在在,注重德行。但凡是破坏其中一点的人一定不可深交。

    曾氏家训里有一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曾国藩一生修己,吃饭上也是如此,所以他在吃饭上也善于识人之道。据史料记载,他的两次饭局看人才,被后人传为佳话。

0.7.png


    有一回,与部下吃饭的时候,饭粒中有没有去壳的谷粒,曾国藩观察到了。可是一位戚姓幕僚,竟然仔细的将没有去壳的米粒一一挑出,当时的曾国藩并没有说什么。

    吃完饭后,曾国藩立即派遣账房拿出了20两的白银给了这位幕僚请求他返乡。正当这位幕僚疑惑之时,曾国藩严厉的说道:

    “你刚从农村到湘军的总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忘了珍惜粮食的道理,留在军营中,恐怕是会有后患”。

    在众位幕僚的请求之下,曾国藩才勉强留下了他,曾国藩将他调去管理菜园,戚某于是在曾国藩的点醒之下放下了身段。

    还有一次,曾国藩担任了湘军总管,负责招贤纳士,某一天,他的一个老乡前来军营想要投奔他。

    这个老乡口口声声说自己为人品行端正,但生不逢时,家势中落,日日只能以粗粮为食,投奔他也只是为了有一口吃的,不至于饿死,也没想要多么高的军饷。

    曾国藩便相信了,请这位老乡吃了一顿便饭,然而就是这顿便饭,让曾国藩改变了想法。

    这位老乡在吃饭的时候,竟然将粥里面的粗粮精细的挑拣了出来。所谓的吃苦耐劳这么看来明显是虚言了。

0.8.png


    于是,曾国藩拒绝了这位老乡的请求。因为行军打仗途中,条件比较艰苦,做的饭都是比较粗糙的,粥里面往往会掺杂不少杂粮。

    而像他这样对食物挑剔的人,怎么能吃得了苦呢?

    更重要的就是,他为人不诚恳,这样的人,是万万不能继续留下的。

    所以,曾国藩通过一顿饭就看清了这个老乡的为人,实在是准确至极。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曾国藩的大智慧。一个真正有德行修养的人,必定是连吃饭也有极好的修养。

    与之相反的,则是那些挑三拣四、养尊处优的人,饭局上况且如此,想必这个人平时的品行修养也不会怎么样。

0.9.png


    古往今来,华夏都是文明大国,一直都非常的讲究修身的美德。

    曾国藩是历史上极其注重德行涵养的一位名人,他在人格修炼上总结精辟,富有深意,后世人读之受益匪浅。

    他既是一个善于识人的智者,也是一个自我修行极高的儒者。他不但能从细节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更能从生活中读出一个人的胸怀。

    曾国藩能准确的分辨出他人的目的和德行,就是因为他有至高的德行。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现,也是一种细节中随处可见的品性。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品行端正的人一定是自我修行严谨的人,一定是善于自省的人,也一定是虚心受教的人。

    这样的人,到了哪里,都带着修养,处处都显出儒雅的风度,做人如此,吃饭也如此。

    历史上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故事,也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次放下筷子去迎贤才的故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1-22 17:04:04
挺好的,受益匪浅,谢谢分享!!!!!!!!!!!!!!!!!!!!!!!!!!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2-6 13:42:1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