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新手入门区
882 1
2021-01-24

谈“死”色变,尤其是对于刚刚过去的2020年,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来说,“新冠”给每个人带来的冲击都是很大的。

读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冲击和影响是两个点:

1、医学是一门复杂、立体,交杂着温情和科学的学科。现代医学正在努力统合着科学和人文,理论与临床的张力。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医生能够在复杂情境下动态地决策,或考虑长远或随机应变,时而逻辑满分,时而人间百味。就像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滥情,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


回想去年以来的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陈薇及张文宏等等医生,此刻在展开文章前,我想向他们由衷的说一声:“谢谢”。


2、如标题所写的那样,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感到恐惧,克服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了解。只有你真正的了解它之后,恐惧才会消除而变得淡然,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可能颠覆我们之前的偏见,修正我们的看法,也能够更好的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比如,通过了解癌症的产生,抑郁症产生的相关知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克服一些不必要的恐惧,也能够做出更好的应对,避免诉诸一些不可靠的手段。


接下来,我想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简要介绍,不过度剧透整本书的内容,如果我介绍完了您有兴趣买一本,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我已经将这本书推荐给很多人,第一个部分是我个人读完这本书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第二部分是本书的写法和特点。


精华概要

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


1、“人定胜天”的基础还是人本身

“新冠”疫情中的“魔肺”给大家印象深刻,但是往往“魔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所有的医疗行为只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毕竟人活着才有希望,只有给“病人”足够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修复和自我治愈,比如利用“魔肺”就是在病人肺部功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给病人足够多的时间支撑体内免疫病毒战胜新冠,实现病人自我修复。另外一个例子是骨折,医生给病人打骨钉打石膏让骨折端对齐,最终还是靠病人自己骨头的慢慢修复愈合。总而言之,最终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的免疫系统和个人能力,再先进的医疗手段只是辅助,最终还是靠你自己。所以你可以看到一种疾病采用同样医疗手段和救治措施,有的人可能很快好了起来,有的人却没有。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非典流行时期,一对医生夫妇,女生感染了非典,病情严重,男生不顾一切的给女生做人工呼吸,可是女生仍然没有活下来,更令人惊奇的是,男生自己却没有感染非典。

面对同一种疾病,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就像医生们经常说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2、有些事情真的看“命”

在书中讲到,2017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克里斯琴・托马塞蒂博士及伯特·沃格尔斯坦博士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他们对常见的32种癌症的基因突变——癌症发病的最底层原因,进行了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引起癌症基因突变的因素中,66%是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加在一起只占34%。

我们原以为,没有癌症家族病史、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不泡酒吧、不吃有安全问题的食物、不生气,就可以远离癌症。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因素虽然和癌症有关系,但相关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即便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被污染,也没有不良嗜好,仍然有可能患上癌症。因为引起癌症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年龄越大,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癌症发生的风险也就越高。40岁以上的人患癌症的风险呈指数级增长。如果人的寿命达到85岁,累计患癌风险高达36%。单单从癌症这件事上来看,人类所做的事情是改变不了大方向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变老。文中还提到人类的细胞分裂的极限是寿命可以达到125岁,因此也不会有人长生不老。有人说那可以换器官或细胞啊,可是人的意识活动来源于大脑,大脑也是有分裂极限的,如果替换了大脑,那么这个人还是你吗?(当然这个领域还是有一些黑科技在的,有待商榷。)所以书中很多例子表明,有些事情是注定改变不了的。

3、关于记住的一些健康小tips

首先是关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压力和飙升的抑郁率。关于如何应对压力,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文章给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对抑郁、压力等精神问题来说,锻炼永远比不锻炼好,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锻炼方式。第二,挥拍类的球类运动(如打羽毛球)和有氧体操是最能使身心受益的运动;游泳对身体有很大好处,但对降低精神负担和解决精神问题的功用相对较弱,骑单车则相反。第三,对普通人精神健康最有利的锻炼方式是团队锻炼、骑单车和有氧体操。第四,每次锻炼的最佳时长应该在45-60分钟,少于45分钟,效果减弱,大于60分钟,没有更高收益,还可能会产生负效应。

其次,关于个人行为和生活方面,第一,预防或治疗慢性感染的方式:比如注射乙肝疫苗、HPV疫苗等都是预防感染,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药物治疗以预防胃癌等等。第二,避免高危行为:吸烟、过度饮酒、熬夜、饮食过烫、雾霾天不戴口罩、食用含有亚硝酸盐或者黄曲霉的食物。(关于黄曲霉多说两句:养生堂的专家曾说过木筷和竹筷等容易滋生黄曲霉,而黄曲霉要200多度以上才能消灭)。第三,健康饮食,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改善肠道健康,平衡菌群,毕竟肠道可是微生物平衡相处的大本营。

本书的特点

作为一个文科生,这本书是我目前读到的比较易读且阐述清晰的关于医学的书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逻辑主线清晰,结构和思路严谨

薄世宁教授不愧是得到APP中受欢迎的主讲人,这本书在开头会有一个takeaway,读书的人一眼就知道这部分的干货是什么。整体上是分大章节、各章的大论点,然后用节标题引出分论点,如果阐述篇章过长,还会回顾一下之前的结论,最后结尾处还有最终总结,最精彩的部分是每一篇后边还有一句感想,尤其精彩!尤其是对于文科生而言,作者已经做了这个“苦力活”——把知识框架总结得清楚明白,而读者只需要去享受阅读里面的实例和论证就好了。

2、内容生动详实,认知层层迭代

在阅读过程中,我相信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候的谦卑和严谨,尤其是文中的例子和相关图片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斟酌挑选,引用举例皆保证了时效性和权威性,并用清晰的结构和表达叙述出来。内容上,先介绍了医学本质,再介绍对疾病的认知,再是具体到实际应用的医疗活动。正如作者所说,“不单纯是琐碎的知识点,让知识点作为认真的‘血’,‘肉’,穿插在认知体系里“。我觉得本书做到了,作者能将医学如此宏达的命题,通过举例和生动的语言通俗的讲解透彻,实属不易,而精巧恰当的内容选择是关键的因素。

3、引人深思,重拾人文情怀

这本书不简单是一本医学普及书,就像我在上文说的那样,在每一章的最后的结束总结语都很精彩,就像上文所引用的那样“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滥情,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重建生态的核心,是激发生态本身的能力”及“解决矛盾最根本方法,往往不再矛盾最激励的地方”等等,从这些来讲,作者的一些思考已经远远超过医学的范畴,能够引发读者从医学的范畴去拓展到工作生活等更多的区域,从更广的视野去审视去反思。另一方面,文章引发了人们对于医疗活动中人文情怀的关注,在医疗活动中,不仅仅应关注数据指标,更要做整体考虑—尤其是考虑到病人的尊严和体面。

                                                         

以上是这本书的分享,2021年第二本书,希望你们能喜欢,欢迎打赏点赞或转发,谢谢!

下次乌鸦先生将会给大家带来另一本有跨度的书——《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带大家领略人类命运被改变的几个激动人性的关键时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1-24 16:14:1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