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副校长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的专业化演讲给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我们感谢林校长专业化的致辞。
接下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经济学院最年轻的教授陈彦斌博士主持本期的主报告发布。(09: 23)
陈彦斌:大家上午好,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报告我们的报告的主要内容。(09: 46)
陈彦斌:按照我们的惯例,一、三季度是专题性的研究,二、四季度是发布研究报告,这次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主题——经济增长与民生目标冲突下的中国通货膨胀。(09: 46)
陈彦斌:我们的报告分为五个问题:一、单纯的通胀形势是否严峻、是否会加重贫富分化?二、当前的通胀形势有哪些新的变化?我们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是报告的主框架。(09: 46)
陈彦斌:报告的第一部分讲述当前严峻的通胀形势会加剧贫富差距。我们对通胀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在经历了2009年的下跌之后,我国的价格水平在2010年开始回升,并呈现逐季上涨态势,2010年CPI涨幅达到3.3%。CPI不是很高,但是人民不满意,我们想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CPI并不足以反映当前的通胀形势。二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通胀并不是主要问题,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胀往往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的结构性通胀,在中国产业过剩的大背景下,不会影响物价。我们认为,如果从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视角来看,通胀很重要,在过去30年,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迈向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到今天,这个任务也只是逐步完成了一部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在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尤其是目前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以当前的社会稳定问题是大家感觉到比较突出的问题。(09: 47)
陈彦斌:具体从两个方面论述以上观点:(09: 47)
陈彦斌:一、如果考虑到房价没有充分计入CPI、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物价是在2007-2008年高位基础上的继续上涨以及行政干预等因素,当前的通胀水平会更高,甚至接近2007-2008年的水平。(09: 47)
陈彦斌:1.我国居住类占CPI一篮子商品的权重太低,尤其是自有住房占有居住类和CPI中的权重过低,这使得我国的CPI低估了生活在房价普遍高企的城市中的居民所承担的压力。(09: 47)
陈彦斌:2.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尤其是蔬菜和粮食等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09: 47)
陈彦斌:在食品涨价里面,比较明显的是蔬菜、鲜果和粮食的涨价。(09: 47)
陈彦斌:3.当前的物价水平是在2007-2008年物价上涨至高位后的继续上涨,当前价格最高水平相比于2006年已经有了相当幅度的提升。虽然2009年出现过物价下跌,但是幅度非常小,2007年至2010年这段时期依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物价上涨最快的时期,尤其突出体现在食品,4年涨了38%,而我们的收入肯定没有38%的涨幅。(09: 48)
陈彦斌:4.如果没有**行政管制等非经济手段对价格上涨的干预,当前的物价水平可能会更高。(09: 48)
陈彦斌:2010年各级**出台了一些行政干预物价和房价的措施,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行政干预手段反映出**缺乏经济方面的良策来应对当前的物价和房价快速上涨。虽然通过行政手段来打压物价和房价在短期内有助于避免价格的过快上涨,但是这扭曲了市场价格的信号作用,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混乱,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市场的价格波动。如果排除行政干预措施,那么物价水平很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09: 48)
★…………………………………………★
感谢网友yansong007提供的2月26日宏观经济形势报告,由于原文内容较长,且帖子部分字号较小,本人将内容整理为word文档上传,供大家学习交流。
(论坛公告: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1037391-1-1.html)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现场:
主持人:刚才毛振华教授对通货膨胀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调控思路提供了他非常独到的见解,很精彩,再次感谢毛振华教授。
最后有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练习副所长刘元春教授发表演讲。(11: 48)
刘元春:大家好,前面几位嘉宾已经就我们面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解决手段提出了非常好的见解,我不再赘述。
我们分析当前的通货膨胀,很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抓住目前通胀的本质以及这一轮通胀从历史视角和国际视角上看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原因和独特的新现象,否则,如果这一轮没有什么新现象、新机制、新问题,都是一些传统问题、传统现象的话,我们就按照以往治理通胀的模式来治理它,用不着在这里大家讨论,各抒己见。(12: 03)
刘元春:我们想,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到底这一轮通胀有什么样的新现象。有什么样的新现象呢?我们只要与国际上,特别是与中国历史上的通胀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一系列的新现象。比如陈教授已经总结了的,目前CPI过高,但是价格满意度却很低。去年的CPI是3.3%,从1978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平均CPI是四点几。目前的CPI比改革开放30年的CPI平均水平还要低,但是我们却认为通胀的问题已经了不得了,民众对于整个价格的满意度已经达到十年的最低。这种现象是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当然,这种现象是不是中国独有的?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放眼 世界,我们会发现,全世界人民的通胀满意度都大幅度降低。目前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着通胀,全世界也一样,超过4%通胀率的有十多个国家, 我们只是这十多个国家中中偏下的水平,特别是我们看到的新兴市场国家中,比如越南12.%,印度8.5%,巴西5.7%,俄罗斯4.7%,在金砖五国 中我们的3.3%还要处于最底部,好象还不错。(12: 03)
刘元春:我们的社会满意度很低,再看看中东和北非的国家,由于失业率高居不下,带来的不仅是社会满 意度的降低而是国家的动荡。在这轮通胀中,世界人们对通胀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发现,这是人类历史在一种真正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环境里所出现的一轮普遍性的全球性的价格上涨趋势。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用国际视角来看待的。通胀的压力以及人们对通 胀满意度的大幅大降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世界共性。因此,我们在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找到这个事件的共性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新现象。(12: 03)
刘元春:第二个新现象,我们会发现,从标准的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CPI在上涨,并且大家上涨的预期也很快,但是我们的核心CPI,也就是剔 除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却一直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同时,我们的GDP评鉴指数也一直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产出缺口一直维持在-0.5—0.5% 的区间。这样来看,我们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平衡的。但是为什么CPI在上涨,同时人们还相信未来的价格还会涨?这就会形成另外一个冲突,即全世界的预测者都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在今年会下降,但是同时又会预测CPI会上涨。这种背景又从何解释?这是我们又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这里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12: 03)
刘元春:第三个新现象,我们以往认为所有的价格都应该是从上游向下游进行传递,从PPI向CPI进行传递,CPI从实体经济的高涨向金融领域进行传 递。但是如果从分析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传递顺序在这两年中好象并不存在,甚至被逆转了。我们看到的目前是由于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的上涨引发PPI的上涨,同时又发现,特别是防地价格的持续高涨引发了一般的CPI上涨。因此,这里的这种反向作用机制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三个问题。(12: 04)
刘元春:当然我们还会看到第四个方面,从以往的计量可以看到,中国的CPI与国际的CPI同步性是很差的。最近发现的一个现象是,从2007年开始 ,我们的CPI与全球CPI的同步性,特别是与OECD国家相比,2006年以前的相关性是0.17左右这几年已经达到0.7左右。如果我们再把世界各国进 行分类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同步性进一步加强,达到0.8%。这种同步性是因为我们全球化的结果吗?是贸易的全球 化还是经营的全球化?(12: 04)
刘元春: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来看另外一组数据就能发现,农产品总体贸易依存度这些年中并没有什么变化,当然大豆除外,大豆、玉米、小麦这样一些大宗农产品整个贸易依存度没有根本性变化。但是我们的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同步性基本是亦步亦趋。这里面我们也要思考一 个问题:到底有什么样的新机制导致我们在贸易依存度没有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价格的联动性大幅度上升?特别值得思考的一个因素就是金融的环境。(12: 04)
刘元春:这些思考会触及到一些更为本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思考这些新现象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新的视角。第一个视角就是我们需要国际的视角,第二个视角是我们需要一个政治、社会的视角,第三个视角是我们需要一种体制、制度的视角。(12: 04)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