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二寅
一、创新对守旧势力的说服过程
知识的传播体系为:理论权威——顶级期刊——普通期刊——教科书——学校——大众。
知识的更新体系为:新的理论打倒旧的理论权威,并取而代之,占领其传播体系,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新的理论权威旧的理论权威
顶级期刊
普通期刊
教科书
学校
大众
图1 传统的知识更新机制
知识的传播体系呈金字塔状,级别越高,创造性、抽象性越强,可替代性越低,反之可替代性越高,由此决定了各层级之间的传播强度是不同的,级别越高,传播强度越弱,这就是创新极易被扼杀的根源。
由于理论权威能够获取重大利益,因此会滥用其权威地位竭力打压反对者,以维护其统治,这与特朗普拒绝让位引出的麻烦如出一辙。
因为顶级期刊处于知识传播金字塔的次级,必然成为新旧理论权威争夺的焦点,对顶级期刊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知识的更新与传播成效。
二、黑暗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欧洲是“政教合一”,罗马教廷控制了许多国家,《圣经》被宣布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凡是违背圣经的学说,都被斥为“异端邪说”,凡是反对神权统治的人,全都被处以火刑,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天主教会的宗教裁判所烧掉了许多珍贵的科学著作,有时一天竟烧掉20大车。
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活活烧死,他的“罪名”就是违背圣经的教义,论证地球呈球状,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
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和他的同伴绕地球一周,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使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地球,地心说开始动摇。
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1592年被捕入狱,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533年,虔诚的天主教徒哥白尼提出了日心学说,由于害怕教会的反对,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
当时的知识体系为:教皇——教会——教堂——大众,教皇政教合一,守旧势力强大,创新力量弱小,人们遵循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表面观察与经验总结,没有系统性的理论体系,社会进步缓慢,因此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在打破教会神权后思想大解放,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帕斯卡、安培、洛伦兹、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笛卡尔、高斯、欧拉、拉格朗日、波意耳、拉瓦锡、门捷列夫等大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建构物理、数学、化学知识体系,开启现代文明之航。
三、旧体系的维护者——所谓的“顶级期刊”
2018年10月1日,本庶佑因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做出的贡献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指出: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有一种倾向,认为文章发表在有名的刊物上就是一流的工作。确实,以前日本的学者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不多。但是,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顶级刊物。迎合时代风向的文章比较容易被接受,否则的话,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获得认可。(2000年)
我认为,发表在《细胞》《自然》和《科学》上的工作未必就是好研究,倒是被《细胞》《自然》和《科学》拒绝的时候,你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你既然选择了做一名研究者,就应该力争打开新的局面,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或力争将现有的定论推翻。研究者要认识到,这才是第一流的研究。我认为,为了让论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绝不会是很好的工作。(2000年)
如果你的研究不能推翻定论,科学也就不能进步。当然,你的研究也不会载入史册。学术的世界是保守的。如果你不按现有的定论来写论文,你的论文就很难获得肯定,你也会吃到不少苦头,但能够载入史册的研究都是这种研究。(2013年)
我认为《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是不正确的,论文发表十年之后,还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只剩下一成。首先,不要相信论文里写的东西。对于研究,要一直钻研到眼见为实、让自己确信为止。这是我对科学采取的基本做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直做到自己完全想通、完全认可为止。(2018年)
现在所谓的“顶级经济期刊”让经济学博士趋之如鹜,财经大学视若神明,实际上,它们不过是传统经济理论权威的自留地。
巴罗把持《经济学季刊》,卢卡斯总办《政治经济学评论》,伯南克控制《美国经济评论》。
这些所谓的“顶级经济期刊”基本观点都是支持系统均衡论,货币中性,因为新凯恩斯主义尽管表面上反对货币中性与系统均衡,但当它指出的刚性工资与菜单成本被克服后,其结论还是倒向新古典。
均衡论在1929年的大萧条曾经破产,为非均衡论的凯恩斯主义所取代,但由于凯恩斯主义的不彻底性,又被预期主义与货币主联合复辟。
卢卡斯在2003年美国经济学会的主席致辞中自负地宣称:“防止经济衰退的核心课题已经攻克。”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8年底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发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人预见到这次危机?”一年之后,卢卡斯给出的答案是:经济学业已证明,此类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假如此类事件可以预测的话,那么人们就会据此作出反应,从而避免它的发生——于是,这个预测就成为错误的了。
伯南克在《行动的勇气》一书中承认:危机发生之前,几乎所有的美联储成员以及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危机的发生。
克鲁格曼直言经济研究存在的数学滥用,罗默承认经济学发生了倒退,是失去的二十年,作为经济研究的前沿阵地——顶级经济期刊的责任不可推卸。
货币中性与均衡在央行出现前成立,但央行出现后货币性质转变,货币循环独立出来且主导了实物循环,央行创造了基础债务,储蓄一方面通过商行贷款衍生了债务,另一方面它使初始投资必然亏损,储蓄等于投资带来的只是货币流量均衡,却累积了债务,这就是债务拉动,它先加杠杆,后又不得不去杠杆,由此导致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周期性地发生债务危机,表现为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年的大萧条,2007年的次贷危机与2010年的欧债主权危机。
凯恩斯主义仅仅是转杠杆,结果老牌市场国家国债高涨。而传统的货币政策宽松则滞胀,紧缩则萧条, 于是资本主义在时而宽松时而紧缩中迈入了高债务、负利率、低增长的新平庸时代,其外在表现为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老牌因债务拉动衰落,新兴因顺差拉动而崛起。
在方法论上,传统经济学存在着微观与宏观、短期与长期的对立,在实践上,它无法解释与预测危机,但权威经济学家们仍然紧握话筒,捞取巨额项目资助,学术良知全然抛在脑后。
四、同行评议与跨学科
人们对脱离实际、缺乏重大创新的为了论文而发论文的倾向深恶痛绝,期待同行评议能力挽狂澜,但科技史表明这只是一厢情愿。
同行评议最开始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学会刊物 (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简称为Phil. Trans. )的主编开创了请同业人士评定文章发表与否的先河,该方法比主编自己决定的一言堂要公平得多。同行评议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基石,公认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事。
同行评议是旧知识的产物,少有反思批判,更多的是维护旧的体系,鼓励原创性不足,20世纪中叶以后,物理、化学、数学教材固化,几无更新,开创性人物寥若星辰,屈指可数。
跨学科创新更为普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透露,全球已发展形成的交叉学科有2000多门,最近25年前沿交叉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
《西方经济学史》作者罗杰·E.巴特豪斯指出:亚当·斯密、马克思、穆勒、凯恩斯,他们最初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他们来自经济学科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