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919 1
2021-02-08

  前言:

人为什么要进城,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城市该怎么发展等等,才适合人类生存。看起来都非常复杂的问题,但从服务业的角度来解读,却都非常简单。本文运用东方经济学的原理,解读人、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看待城市、选择城市、适应城市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城市管理者规划、发展、管理等等,提供思路、办法与措施,算作是东方经济学的城市经济理论运用篇。


四、悠悠城市的方方面面

(一)、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城市的腹地只有一个或几个,注定其产业单一或很少,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如农业城市、工业城市、资源型性城市、海港城市等等,还决定着城市规模。比如国际比较认同的,比较舒适的城市规模是,面积35平方公里,28万人口,100——150亿美元的GDP。

城市规模过大,环境承受巨大压力,资源压力、空气质量、交通压力、教育压力、医疗压力等等。城市管理者没有选择余地,只好对人进行限制,如排放限制、交通限制、居住限制、教育限制、医疗等等限制。过小,居民生活服务业达不到一定规模,服务收入会大幅度下降,供养不了足够的服务业人口,必然导致服务发育迟缓,作为人口聚集的城市,还能够舒心得起来吗。

过大还会让城市的基础设施陷入投入的无底洞,没完没了还怨声载道;过小,没人气,不符合人是群居动物这一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基础设施发挥不了最大效用,自然也是最不经济的。

如果上升到几千万人口的综合性城市,环境压力巨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巨大,没完没了,怨声载道,不绝于耳。看看今天的大城市,无不陷入如此的怪圈。于是人们提出城市群概念,意思是,大城市由许多小城市组成,他们聚在一起,成为城市群,或连接在一起,成为城市带。

城市群概念把大城市分解小城市,用舒适度来衡量小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为城市发展划定红线,无限发展就是人和城市的灾难。但一个个小城市仅仅有概念是不行的,还需要具体内容的补充,才具有操作性。小城市该如何调控?没有任何手段,只好用大拆大建来替代。只是这样一来,还能算经济调控吗?不过是我行我素的莽夫而已。

(二)、城市的错误概念

城市功能区化。把大城市划分为很多功能区,工作在这个区,生活在哪个区,娱乐还得跑到休闲区。人为阉割城市的结果,逼迫人们来回穿梭,堵车严重;压缩陪伴亲人、提升自我价值提升的时间,让社会道德体系崩溃,让创新失去基础,以至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奢求。将人逼入忙忙碌碌、压力巨大的境地,荒谬至极。

海绵城市。天上下雨,地下流水,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尚自然规律即可,没必要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因为城市是人汇集的海洋,人如潮汐,来的时候要容得下,退去的时候要扛得住,才是真正海绵的内涵。早晚高峰期,堵个底朝天,人很难受,高峰过后,门可罗雀,经济难受;旅游旺季,一房难求,人在囧途;旺季过后,客人难留,商家在末路,经济在绝路等等,都表明,冷暖变化,潮起潮落,是经济大忌、人的大忌和城市的大忌。城市该如何去应对,不言自明。

(三)、东方经济学提供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全面、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为小城市注入的“服务业聚集区”内核,发展与调控城市的手段游刃有余,并系统地解决城市病等等系列问题。

人们就近就可以加入到商品生产与服务协作的环节中,就业机会多,薪水高于制造环节的平均数,工作环境非常舒适。35平方公里的面积,半径也就3公里多点,不管是走路还是开车都非常轻松,堵车这个最大的城市病得以消除。没有浪费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也就有更多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陪伴家人,教育孩子。哪怕家中有点急事也来得及,让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得以延续。几代人同堂,聚居在一起,平均每人的支出会大幅度减少,老人的高收入和小孩的高支出平均后,生活压力会非常小,相对的,人的压力就小了。

每平方公里8千人的人口密,生活服务业会充分发育,城市美好生活就此开始。传统的城市,限制楼层的高度也就5-6层,实际都是按这种人口密度标准来设计。底层有足够的营业面积供服务业充分发育,楼上有适度的人口群体,保证消费的来源。两者相互配合,既不会让底层的服务过多过烂,也不会出现服务奇缺,服务费用飞涨的现象。

考察大量的所谓“旧城区”,都是这样的现象。没有高楼大夏,却人气很旺;各项服务应有尽有,生活非常方便;传统美食琳琅满目,却物价便宜。一旦拆迁变成高楼大夏,人气消失,生活不便而费用偏贵。原因很明显,不是高楼层的建筑费用贵,而是服务设施与消费群体需要的设施之间出现结构失衡产生的结果,根源自然是,城市发展理念出现的问题,值得人们反思。

(四)、城市特色是产业决定的,不是人为规划出来的。

城市为了打造自己的特色,可谓殚精竭虑,田园城市、空中花园、某某之都等等,无奇不有,应有尽有。一阵风之后,旗鼓淹熄,收不到效果。原因非常简单,文化需要植根具体的产业,才能够长得壮、走得远。服务业聚集区本身就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提炼产业内涵,用以营销,本职工作而已。专业人干专业的事,顺理成章成为小城市的特色,根本就用不着刻意规划,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很多小城市连接起来的城市群,产业的差异决定每个小城市区块文化的差异,最后发展成为相互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将旅游的淡旺季彻底消除。路途遥远,舟车劳顿,需要花费时间较长,从来都不是旅游消费的常态,只有城市群内部,交通便捷,花几个小时就能够体验文化差异,才有可能成为人口消费的常态,这才是城市旅游持续繁荣的根本保障。那种“本地人不去,外地人到此一游”的旅游,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产业还决定城市群体在教育、医疗、环保等等方面具有趋同性,为城市精准投入提供依据,避免城市基础建设的巨大浪费。

以某资源型城市为例,工矿企业占据绝对多少,医疗资源非常丰富,多家三甲以上医院。只是除了骨科外,其他都很差。如果从补短板的角度,应该补最差的,可补了几十年,还是差。原因非常简单,再多的基础设施投入,没有实践的机会,一样白费蜡。城市群内部也是同样道理,每个小城市都有最好的,也有最差的。最好的就是常态,最差的的就是弱态。整个小城市的常态综合起来,就是大城市的强势,而每个小城市的弱态,则推动城市内部的循环,给城市注入勃勃生机。医疗如此、教育也如此,一切均如此。

东方经济学在需求侧的运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城市经济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与实用性。传统的“招商引资”是供给侧理论,在需求侧设施上运用,有驴唇马嘴的嫌疑。不仅费力,效果差,还经常自己否定自己。“请进来、赶出去”,就是最好的例证。

运用这套城市经济学理论很简单。想发展什么产业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场地,想限制或消灭什么产业就减少或取消什么样的服务场地,调节城市规模的手段非常灵活,还不会出现“不诚信、暴力”等等,有损形象的行为。通过服务业聚集区的增减变化,灵活调控小城市的规模,以达到最适合人工作、生活境界,才是城市管理者的艺术。

对老城区的改造也很容易,开辟服务场地,完善旧有住宅的设施。比如加装电梯和修建停车,相比大拆大建,不仅容易,费用也最低。对新修建的高楼大夏,改造起来要困难许多。毕竟人口密度太高,撤除就非常费劲,还得补充服务场地,扭转服务场地与住宅严重失衡恶果。或许是“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缘故,赚取了足够的土地溢价,回填一点,因果使然。

城市服务业不用担心,只要有服务业聚集区架起的生产性服务业桥梁,财富会源源不断输送到城市,之上的繁华自然体现。

(五)、城市的投资环境

《现代服务业之智慧东方》中有个案例,“广东大妈”的投资哲学。投资什么有人帮,生产问题有人解,产品销售有人助,具备这三个条件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她道出了投资人眼中的投资环境,与现实中的土地优惠、资金支持、政策傾斜等等,有多么大的区别。

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唯有服务业聚集区衍生的服务体系。而这也表明,城市的投资环境,核心来自于产业衍生的服务体系,之上的一站式办公,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决不能够本末倒置。

(六)、人居与房价

推动“互换房”制度。服务业聚集区为人们选择就业提供目标,互换房就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就近生活的可能。

服务业聚集区工作的群体,对应产业决定其收入水平,间接决定其房价水平。而其他聚集区的人没有动力来争抢,如果用来居住,舟车劳顿不可避免,还要面对需求与资源的错位,麻烦多多。炒房就没必要了,收入水平决定,不会有多少起伏,也不会有“这样客、那样客”来哄抬,入手就很难脱手,脑袋长包才会干。住房回归到真实的需求,人居与房价才能够趋于平衡。

用不了几年时间,人们就会在大城市中的小城市稳定下来。不乱串就不会堵车,都有特色,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就可以做到精准投放,从而推动医疗、教育、住房等等的均衡化,将城市病彻底治愈。

五、忧忧的人不再忧心

人们想到那个城市去,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对应产业的服务业聚集区。不管干什么事情,换任何工作,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等等,都与自己喜欢的有关,从而将人的信心保持住,一直持续下去,间接地奠定社会深耕的基础。深耕,对个人而言,意味价值的不断提升;对城市而言,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社会而言,就是创造发展的大格局。

显然,提供目标产业与服务业聚集区载体是一切城市的首要职责。目标可以引导人们的有序流动,避免城市的杂乱无章;可以精准投放市政设施,避免今天挖这里,明天挖哪儿,总挖不完,也总乱糟糟的尴尬;有效控制城市规模,从而打造出宜居城市的核心内涵与家长。

离开目标的引导,城市如同一个巨大陷阱,想进入,可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想有个居所稳定下来,可选定就注定要忙忙碌碌一辈子。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途中,忙这忙那,什么都忙不过来,最后只好把自己的爹娘、孩子给忙丢了。在价值层面、道德层面都输个精光,那才是最大的不经济。

东方经济学的城市经济理论,兼顾人、产业、城市的方方面面,是至今最新、最全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值得人们学习与研究。

城市管理者学习城市经济学,脑洞大开,一切的“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敌人太狡猾”的奇谈怪论可以休也。个人理解,就能够避开城市诱惑力后面的巨大陷阱,一辈子的轻轻松松、平平安安,不是歌曲那样,风轻云淡、轻描淡写得来,而是靠用心体会,把握城市经济学精髓,认清楚城市的本质,才能够做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2-10 20:41:5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