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
内容提要 在世界石油供求失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的背景下,非洲在中国的能源外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本文重点论述了中非石油贸易关系和现存合作方式,并且针对进一步发展与非洲的石油贸易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 石油贸易,中非合作
近些年来,中东局势的动荡不定、美国等西方势力的参与,以及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强劲和供应相对短缺,很大程度上致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从2001年的每桶25美元的均价到2006年每桶65美元左右,甚至在今年还曾一度达到每桶75美元左右的价格。为了保证石油的供应,实现原油供应的多元化,各石油消费大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凭借丰富的储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非洲地区已经成为影响世界产油国力量对比的重要角色,也成为国际石油巨头角逐的新战场。
一、非洲的石油资源概况
石油在非洲最早于1956年在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被发现,根据2007年6月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所示,截至2006年底非洲各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72亿桶,仅次于中东和欧洲中亚地区,位列第三。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9.7%。
据截至2006年底的最新资料显示,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约达999万桶,占世界原油产量的12.1%。未来五年内,全球石油产量25%的增幅将来自非洲。如表1所示:非洲约有20多个产油国,其中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安哥拉和埃及五国的产油量约占非洲总产量的84%。西非是世界石油生产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毛里塔尼亚、马里和尼日尔未来几年将可能跻身子产油国之列。在中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也有可能跻身产油国行列。
二、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
(一)非洲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石油来源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石油供应缺口几乎不可能依靠国内石油工业的增产弥补,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452亿吨,比上一年增长14.2%。其中来自非洲的原油比重迅速增加。
根据海关总署的资料显示,我国2006年从非洲各国进口的原油量如表2所示。2006年,在我国石油进口量前十位的来源国家中非洲占了四位,分别是:第二位,安哥拉;第六位,刚果;第七位,赤道几内亚;第八位,苏丹。而利比亚、毛里求斯、加蓬、乍得、尼日利亚、南非、阿尔及利亚分别排在我国进口石油国家中的第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十和三十二位。
这其中,安哥拉作为OPEC的“新贵”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探明储量为123亿桶,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目前,在安哥拉石油出口国中,中国位居美国之后排列第二。多年来,安哥拉正逐渐成为我国在非洲大陆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其中,中安贸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石油贸易为主要内容。
(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与成果
在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仅仅靠海外买油,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的需要并且其风险也很大。确保我国石油稳定供应,关键在于油源多元化。当今世界,在国际石油资源角逐中,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有步骤地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积极开展石油外交。我国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一是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即“贸易油”;二是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份额油”。尽管贸易油是主渠道,份额油只能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
中国与非洲各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中国与非洲领导人的努力,中非石油合作的内容开始多元化,由过去单一的石油贸易形式,扩展到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目前非洲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
早在199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获得了苏丹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石油开发权。苏丹的这一项目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获得海外石油开发权,此前中国石油公司仅在海外获得过服务作业权。此后,中石油又拿下了苏丹3/7区块的开采权,并在2003年发现了约6亿桶的可采储量。
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995年到苏丹从事石油勘探开发以来,现在中石油在苏丹已经形成了勘探、开采、炼制一体化的系统工业体系。现在,苏丹位居我国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我国从海外获得的份额泊总量将达到每年5000万吨,相当于现在大庆油田的产量。
另外,中石油在苏丹不仅帮助苏丹勘探开发石油资源,而且还建立炼油厂,培训苏丹石油技术人员,使苏丹成为非洲大陆的一个石油出口国。与此同时,还捐资修建了医院、学校和公路。
中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展开了广泛的合作。2004年5月20日,中国石化集团与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签署协议,将在尼日利亚投资5亿美元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并从7月起,每天从尼日利亚进口7万桶原油。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则以23亿美元巨资购得尼日利亚Akpo油田45%的股份。Akpo油田位于尼日利亚外海,属深水作业项目,主要由道达尔石油公司开发。
截至2005年9月,我国已经与包括尼日利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和肯尼亚等1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石油勘探生产的合同。
2006年6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又以6.922亿美元获得安哥拉3个深水油田区块。
多年来,西方石油公司很少在下游投资,导致非洲的石油产业极端不平衡,整个尼日利亚只有4家处境艰难的炼油厂。整个非洲的炼油能力十分落后。所以,作为投标的一部分,中国石油企业应多向非洲合作伙伴提出勘探、开发和成品泊加工以及融资的一揽子计划,这也是传统西方公司最不想做的事情——它们要的是这里的资源,并不愿意看到当地的石油产品与自己竞争。
三、进一步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虽然中国石油企业目前在非洲已经逐步站稳了脚跟,但是中非石油贸易合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很多风险。和其他地区比起来,与非洲国家开展贸易合作,最应注意的政治风险,如政治暴力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征收风险、汇兑限制风险、违约风险等。
非洲很多产油国内乱、战争不断,种族纠纷、宗教冲突此起彼伏,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了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其次,多数的非洲国家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往往容易产生汇兑风险和较为现实的征收风险——“蚕食式征用风险”,即东道国中央、地方**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另外,非洲很多国家社会不稳定,**统治更换频繁,缺乏政策连贯性,这也会造成**违约风险。
除了政治风险外,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也有待提高,否则难以与国外大石油公司抗衡,这将严重阻碍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石油勘探合作开发活动。为此,我国**应该通过外交、经济等诸多手段,夯实中非石油贸易合作的基础。我国石油企业在努力加强自身勘探技术的同时,要多与国外知名石油公司合作,学习和提高各方面技术的同时,共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