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1876 3
2011-03-03
中新社沙姆沙伊赫十一月八日电 题:温家宝:这究竟是非洲人的意见,还是西方人的意见?  中新社记者 张朔
  “有人批评中国,说中国只对非洲的自然资源感兴趣,您怎么看?”
  八日下午,在被称作“和平之城”的埃及沙姆沙伊赫,中国总理温家宝召开的中外记者会上。
就外国记者的提问,温家宝回答道,说中国到非洲是掠夺资源、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这种论调由来已久,其实不值得一驳。 “如果熟悉历史就会知道,中国同非洲的关系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从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了。”
  温家宝说,那时,我们帮非洲建了坦赞铁路、派了大批医疗队员,我们没从非洲要过一滴油、一吨矿石。再从现状看,中国援助非洲,给非洲带来什么变化?
  温家宝随后列举道,二00六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对非援助的八项举措。中非贸易已从五百亿美元增至一千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范围内投资普遍下滑,但今年中国对非投资仍在增加。中国帮助非洲建设了那么多学校、医院和疟疾防治中心,受益者多达上亿人……
  “中国从来坚持对非援助的原则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因为我们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最终要靠这个国家的人民。”
  两天前在飞往埃及途中,温家宝曾谈到中非能源合作。他说,中非合作是全方位的,能源合作是其中一个领域。但中国绝不是仅仅为了能源来到非洲的。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时,没想要来非洲开采石油。
  事实是,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不是最多的,中国在非洲的油气投资不是最多的,即使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经营额也远远不是最多的。
  温家宝反问道:为什么只对中国加以指责?这究竟是非洲人的意见,还是西方人的意见?
  他并用一句诗来结束答问,故交如真金,百炼不回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3 23:22:11
非洲油气资源潜力及投资环境分析
非洲为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洲,陆地及附近岛屿总面积为303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4%。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最复杂、国家最多的大洲,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8.56亿(2003年7月1日),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4%。按区域划分,非洲分为北非、东非、中非、西非和南部非洲5个区域。

    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美洲地区。由于中东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石油开发商们更加重视蕴藏着巨大开采潜力的非洲石油,非洲已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

非洲为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洲,陆地及附近岛屿总面积为303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4%。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最复杂、国家最多的大洲,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8.56亿(2003年7月1日),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4%。按区域划分,非洲分为北非、东非、中非、西非和南部非洲5个区域。

    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美洲地区。由于中东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石油开发商们更加重视蕴藏着巨大开采潜力的非洲石油,非洲已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

一、油气资源潜力
    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美国《Oil & Gas》2006年终号,至2006年底,非洲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56.28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7%,仅次于中东和北美,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资源丰富地区(图1);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3.72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9%。




  
                               图1  非洲石油储量在世界的位次

  
    目前非洲拥有油气探明储量的国家共23个(表1),毛里塔尼亚和乍得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首次发现石油。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为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56.81和49.62亿吨,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3.1%和2.7%,位居世界第九和第十位;其次为阿尔及利亚,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6.81亿吨,此外安哥拉、埃及、加蓬和刚果共和国也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为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5.15和4.5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9%和2.6%,位居世界第七和第八位;其次为埃及和利比亚,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1.66和1.49万亿立方米。






    据Global Paclfic & Partners公司在其最新的研究报告中,综合官方、石油公司和一些地质学家的分析数据,对非洲国家的油气资源潜力作了新的估计,2004~2025年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潜在石油资源可达1000~1200亿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深海勘探技术的运用和几内亚湾地区新油田的发现,作为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的非洲,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世界油气储量增长最快的地区,特别是西非海域已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非洲石油储量从1990年的80.1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156.28亿吨,增加76.18亿吨,增长了95.1%;天然气储量从1990年的8.55万亿立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13.72万亿立方米,增加5.17万亿立方米,增长了60.5%。2006年新增石油15.75亿吨,天然气储量减少0.04万亿立方米。

二、油气生产与消费
    非洲的石油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1909年首次在埃及发现油田,但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除埃及的苏伊士盆地年产油220万吨外,仅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发现一些小油田。从上世纪60代到80年代,各产油国为了摆脱跨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对外国石油公司实行参股,从而使非洲石油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油国由1965年的8个增加到1980年的13个,石油产量由1965年的1.07亿吨增加到1980年的3.01亿吨(图2),增长177.9%。1980年以后至1988年石油产量基本徘徊在3.01亿吨到2.73亿吨。90年代以来随着西非海域油气的勘探开发,非洲的石油产量由1990年的3.18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4.42亿吨。目前非洲已成为仅次于中东、欧洲和前苏联、北美的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地区。



图2     非洲 石 油 产 量 变 化


    目前非洲共有23个产油国,其中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安哥拉和埃及为非洲5大石油生产国,2006年合计石油产量为3.66亿吨,占非洲石油总产量的82.8%。此外赤道几内亚、苏丹和乍得正成为新崛起的石油生产国。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非洲各国在重视石油工业发展的同时,开始重视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天然气产量增长迅速,由1970年的28亿立方米增加到1975年的116亿立方米,增长314.3%,2005年非洲的天然气产量达1630亿立方米,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国为阿尔及利亚,产量为878亿立方米,占非洲总产量的53.9%;其次为埃及和尼日利亚,产量分别为347和218亿立方米。

    非洲国家基础工业薄弱,能源消费水平较低,2005年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2亿吨油当量,为世界最低水平。除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安哥拉、埃及和南非等15个国家能源达到出口和基本自给外,其它36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基本靠进口,且大多靠进口石油,石油价格的攀升对这些过分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财政支出造成沉重负担。

    石油和天然气在非洲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重要地位,2005年分别占40.9%和20.3%,合计达61.2%,煤炭占31.7%,水电和核电占7.1%。

    2005年非洲石油消费量为12930万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4%,主要石油消费国为埃及、南非和阿尔及利亚,石油消费量分别为2920万吨、2490万吨和1120万吨,合计消费量占非洲总量的50.5%。天然气消费量为712亿立方米,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6%,主要天然气消费国为埃及和南非,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292和249亿立方米,合计消费量占非洲总量的41.8%。

三、油气贸易
     非洲为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地区,2005年石油出口量为3.82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5.5%。北非主要石油出口国为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苏丹,石油主要出口地区为欧洲、美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2005年石油出口量为1.52亿吨;西非主要石油出口国为尼日利亚,石油主要出口地区为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和亚太其它国家,2005年石油出口量为2.17亿吨;东南非主要石油出口国为安哥拉,石油主要出口地区为中国、日本和欧洲,2005年石油出口量为1320万吨。石油分析家预计,未来5年内,国际市场上新的非波斯湾出产的石油有1/4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

    非洲的石油进口国为东南非国家,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

    非洲主要的管道气出口国为阿尔及利亚,2005年天然气出口量为390.8亿立方米,主要出口到意大利(252.3)、西班牙(94.9)、葡萄牙(26.2)和突尼斯(13.0)。主要的LNG出口国为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埃及,2005年LNG出口量分别为256.8、120.4和69.3亿立方米,主要出口到法国、西班牙、土耳其和比利时。

四、主要产油国投资环境
    上世纪60代到80年代,各产油国为了摆脱跨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加大**对外国石油公司的参股比例,大的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产油国大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如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最早的石油工业完全被外国石油公司所垄断,1934年壳牌-达西公司最早取得了石油勘探权,50年代以后,海湾、美孚、德士古等跨国公司纷纷进入尼日利亚石油市场,外国公司控制了尼日利亚石油工业的上游和下游。为了收回石油资源的主权,独立后的尼日利亚**主要通过颁布石油法、建立国家石油公司(NNOC)和参加欧佩克组织等途径努力摆脱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石油法规定尼**与在尼日利亚经营的外国公司享有同等参与权,通过对外国石油公司实行参股,并不断提高参股比例,逐步从外国公司手中收回石油资源主权,1979年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在各外资公司中的参股比例已达60%,自此彻底扭转了受控于外国资本的局面。目前对最大的外资公司壳牌公司(shell)的参股比例达55%,对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Texaco)、埃尼/Agip(ENI/ Agip)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TotalFinaELF)的参股比例达60%。

    90年代以来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使地下的石油资源为经济振兴服务,非洲产油国相继调整了石油政策,引进竞争机制。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国公司投资,部分产油国逐步推进对国有石油公司实行私有化,国有石油公司的垄断地位正在被打破。

    进入新千年,尽管非洲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仍有动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非洲已出现向民主政权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中东相比,非洲的整体局势相对稳定,非洲各国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利比亚和摩洛哥都颁布了新的石油法,安哥拉和埃及都修改了石油法,阿尔及利亚新的石油法正在制定中。埃及**修改了区块招标和开发的部分条款,包括推出面积更大的区块、延长协议执行年限和对老油井再开发提供补贴等,对跨国公司更具吸引力。尼日利亚2002年9月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石油下游产业,并开始减少或取消**参股比例等。主要产油国都开展了新的对外招标,与外国公司签定产量分成协议,目前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壳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和BP等公司都涉足非洲的油气勘探和开发。

    另外,一些新兴产油国也引起了西方投资者的浓厚兴趣,南濒几内亚湾的科特迪瓦近年来在南部沿海地区不断有新的发现,受到美国、加拿大、法国、爱尔兰等国石油公司的重视,目前科特迪瓦已经分别与美国和爱尔兰的石油公司签署了开采沿海石油的合同。乍得在经历了30年的战乱后,现在成了非洲最新的产油国,以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为首的一个国际财团投资37亿美元,建成一条长达1000公里的地下输油管道,把该国的石油送至海上的集散点,这是非洲吸引的最大一笔商业投资,也是世界银行规划的监控收入的样板项目之一。此外,赤道几内亚和毛里塔尼亚也成了西方公司在非洲投资的首选目标之一。

五、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成就及在非洲地区的油气投资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取得了重大成就,至2006年底已在全球4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中石油跨国经营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其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区,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个具有规模的投资区域,已在全球25个国家执行65个项目,原油作业产量5460万吨产量,其中权益产量占2807万吨,同比增长40.1%,天然气作业产量达57亿立方米,其中权益产量38亿立方米,均有大幅增长。

    中石油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苏丹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目前已成功的在苏丹开展了油气勘探开发和炼厂项目的建设,2003年底中石油在苏丹的项目已建成了年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田,并获得了超过4亿吨的探明地质储量,建成了1506公里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和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苏丹炼油厂,形成了集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输送与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石油产业链,以此为基础,相继开发了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和伊朗等中东-北非国家市场。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采取了寻求在全球获取资源,以来源与投资多元化分散风险的全球能源战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积极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2007年新年伊始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出访了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八国,签署了一系列包括能源等合作协议。

    非洲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沿岸的十多个国家及临近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据预测未来的几内亚湾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产油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几内亚湾深水区勘探不断获得重大发现,几内亚湾已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热点地区之一,因此我国应抓住机遇,积极鼓励石油公司参与几内亚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努力构筑稳定的供油新渠道,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资料:1. 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6
           2. 世界主要产油国系列资料(非洲地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6
           3. 世界石油工业综述,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和信息研究中心,20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 23:22:43
走进非洲——看非洲石油市场!!!!!!


非洲地区石油工业概况

(一)概况

非洲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隔厄加勒斯角同南极洲相对,北凭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为界毗邻亚洲。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大陆及岛屿面积为3021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沙漠面积约占非洲大陆面积的40%。非洲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7.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

非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大多数国家贫穷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是南非和北非的一些国家。非洲不但拥有丰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藏资源。非洲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非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中南非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加蓬、苏丹等。目前新开发了朱比利油田,加纳也列出储油大国。

非洲各国独立以来,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制订了有力于本国经济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石油组织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产油国分别加入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AOPEC)。近年来,非洲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许多国家逐渐摆脱过去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单一经济”状态,石油工业步伐不断加快。

非洲地区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四位,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陆上,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上约3/4的石油资源分布在几内亚湾一带,尤其以尼日利亚一安哥拉一带近海海域较为集中。非洲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待发现资源量较多,远景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非陆上和西非深海海域。目前,西非深海地区日益成为关注焦点,特别是安哥拉内战结束后,西非形势日趋稳定,大石油公司到西非深海地区进行勘探的兴趣日益浓厚。

非洲各产油国油气领域基本都对外开放,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和合同条款,为投资者提供了广泛的合作机会。但非洲地区政局不稳定,投资有一定的风险。

目前在非洲进行投资的外国公司有美国的ExxonMobil公司、ChevronTexaco公司、英荷SheH公司、马来西亚的Petronas公司、英国BP公司和意大利Agip—Eni公司等。非洲主要产油国,尤其是北非各产油国,市场位置优越。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

(二)石油工业

据“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非洲地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03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4%;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1.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7.6%。该地区油气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三个国家。1982年以前,非洲地区石油年产量起伏较大。之后,石油产量稳步上升,从2.3亿吨,提高到2002年的3.8亿吨,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10.6%。天然气产量增长很快,从1970年的28亿立方米,增加到2002年的1332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总产量的5.3%(图5—3—2)。


非洲地区石油开采始于北非,随着西非产油国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以尼日尔三角洲为中心,向南、向西扩展的大西洋沿岸条带状生产分布。目前,石油生产集中在北非的陆上和西非的海上。近几年,西非主要产油国尼日利亚和安哥拉油气发现规模较大,油气产量也较高。北非重要产油国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无重大的油气发现,但油气产量仍比较高。

非洲地区石油勘探程度,北非较高,西非相对比较低。西非地区的油田,油层较厚,油质优良;勘探成功率高,平均为30%以上;单井产油量很可观,每口油井平均年产油约250万吨;生产投入也远低于世界一般地区,平均每产一桶油的生产投人约为0.85美元,而北美地区则高达10美元;目前这一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已达15.5亿吨,占非洲石油探明储量的18.2%。西非在非洲未来石油工业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

非洲产油国储采比渐趋缩小,大规模油气田的发现将日趋困难,目前的储采比为27,低于世界43.5的平均年限。

非洲地区天然气已发现资源量最大的国家是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天然气勘探程度较低,天然气潜力尚未得到充分评价。近年来在埃及、安哥拉海域和刚果获得了重大的天然气发现。

非洲是世界主要的海上采油区之一。随着海上油田的不断发现和开采,海上原油产量增长很快。在非洲产油国中,除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摩洛哥外,其他各国均拥有数量不等、规模各异的海上油田,埃及、尼日利亚、加蓬、刚果、安哥拉是非洲主要的海上产油国。海上油田发现规模不如陆上大。北非陆上的待勘探区块以及西非深海区域是非洲地区未来油气开采的远景区。

如今,非洲各国重视并加强石油工业的下游生产,以保护并合理应用资源,扩大出口增值。同时各产油国已开始重视天然气资源的利用。

(三)石油贸易

非洲地区石油出口量增长缓慢。1993年以前,北非和西非石油出口量总体是增多的,北非的出口多于西非。之后,北非的石油日出口量基本在37万吨左右起伏,西非的石油出口量则继续增加,从37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43万吨


长期以来,非洲石油主要供应欧洲。近年来,非洲石油除输往西欧外,还销往美国和以中国、日本为主的亚洲市场。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2年,非洲石油供应给欧洲、美国和亚太的比例分别是41.7%、23.5%和23.8%。其中,北非是欧洲的主要石油供应基地,2002年供应份额达到67.7%而西非石油供应市场偏重于美国和亚太,2002年供应给美国和亚太的石油比例分别是33.7%和36.6%。



非洲地区石油大部分用于出口,少量供应给本洲国家。该地区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2年,非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中,中东占66.5%,非洲本土占12.1%,欧洲占18.0%

总之,非洲地区产油国所产原油大部分用于出口,而非产油国所需石油主要靠进口。石油供需的地区差异很大,构成一个复杂的石油进出口网络。

(四)对外合作及投资风险

非洲国家为发展石油工业,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如取消签字费,降低或取消**参股比例,成本回收比例提高到70%以上等,吸引外国投资。这些优惠政策,对外国公司具有吸引力,使该地区的国际勘探开发活动日趋活跃。

近年来,非洲国家授予的勘探开发许可面积不断扩大,签订的勘探合同以海上和深海为主。目前,有近30家外国公司在非洲西部地区进行勘探和开发活动,美国Chevron公司和Mobil公司、英荷SheH公司、意大利Agip公司等几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该地区91%的石油产量。

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最复杂,国家最多的大洲,部族之间的矛盾是国家政局不稳定的根源。近年来,非洲地区政局动荡,民族冲突、毁坏油气生产设施等事件的发生,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政治风险,影响了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热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 23:23:56
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
内容提要 在世界石油供求失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的背景下,非洲在中国的能源外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本文重点论述了中非石油贸易关系和现存合作方式,并且针对进一步发展与非洲的石油贸易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 石油贸易,中非合作

  近些年来,中东局势的动荡不定、美国等西方势力的参与,以及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强劲和供应相对短缺,很大程度上致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从2001年的每桶25美元的均价到2006年每桶65美元左右,甚至在今年还曾一度达到每桶75美元左右的价格。为了保证石油的供应,实现原油供应的多元化,各石油消费大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凭借丰富的储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非洲地区已经成为影响世界产油国力量对比的重要角色,也成为国际石油巨头角逐的新战场。

  一、非洲的石油资源概况

  石油在非洲最早于1956年在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被发现,根据2007年6月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所示,截至2006年底非洲各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72亿桶,仅次于中东和欧洲中亚地区,位列第三。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9.7%。

  据截至2006年底的最新资料显示,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约达999万桶,占世界原油产量的12.1%。未来五年内,全球石油产量25%的增幅将来自非洲。如表1所示:非洲约有20多个产油国,其中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安哥拉和埃及五国的产油量约占非洲总产量的84%。西非是世界石油生产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毛里塔尼亚、马里和尼日尔未来几年将可能跻身子产油国之列。在中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也有可能跻身产油国行列。



  二、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

  (一)非洲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石油来源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石油供应缺口几乎不可能依靠国内石油工业的增产弥补,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452亿吨,比上一年增长14.2%。其中来自非洲的原油比重迅速增加。




  根据海关总署的资料显示,我国2006年从非洲各国进口的原油量如表2所示。2006年,在我国石油进口量前十位的来源国家中非洲占了四位,分别是:第二位,安哥拉;第六位,刚果;第七位,赤道几内亚;第八位,苏丹。而利比亚、毛里求斯、加蓬、乍得、尼日利亚、南非、阿尔及利亚分别排在我国进口石油国家中的第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十和三十二位。

  这其中,安哥拉作为OPEC的“新贵”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探明储量为123亿桶,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目前,在安哥拉石油出口国中,中国位居美国之后排列第二。多年来,安哥拉正逐渐成为我国在非洲大陆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其中,中安贸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石油贸易为主要内容。



  (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与成果

  在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仅仅靠海外买油,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的需要并且其风险也很大。确保我国石油稳定供应,关键在于油源多元化。当今世界,在国际石油资源角逐中,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有步骤地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积极开展石油外交。我国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一是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即“贸易油”;二是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份额油”。尽管贸易油是主渠道,份额油只能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

  中国与非洲各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中国与非洲领导人的努力,中非石油合作的内容开始多元化,由过去单一的石油贸易形式,扩展到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目前非洲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

  早在199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获得了苏丹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石油开发权。苏丹的这一项目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获得海外石油开发权,此前中国石油公司仅在海外获得过服务作业权。此后,中石油又拿下了苏丹3/7区块的开采权,并在2003年发现了约6亿桶的可采储量。

  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995年到苏丹从事石油勘探开发以来,现在中石油在苏丹已经形成了勘探、开采、炼制一体化的系统工业体系。现在,苏丹位居我国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我国从海外获得的份额泊总量将达到每年5000万吨,相当于现在大庆油田的产量。

  另外,中石油在苏丹不仅帮助苏丹勘探开发石油资源,而且还建立炼油厂,培训苏丹石油技术人员,使苏丹成为非洲大陆的一个石油出口国。与此同时,还捐资修建了医院、学校和公路。

  中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展开了广泛的合作。2004年5月20日,中国石化集团与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签署协议,将在尼日利亚投资5亿美元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并从7月起,每天从尼日利亚进口7万桶原油。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则以23亿美元巨资购得尼日利亚Akpo油田45%的股份。Akpo油田位于尼日利亚外海,属深水作业项目,主要由道达尔石油公司开发。

  截至2005年9月,我国已经与包括尼日利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和肯尼亚等1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石油勘探生产的合同。



  2006年6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又以6.922亿美元获得安哥拉3个深水油田区块。

  多年来,西方石油公司很少在下游投资,导致非洲的石油产业极端不平衡,整个尼日利亚只有4家处境艰难的炼油厂。整个非洲的炼油能力十分落后。所以,作为投标的一部分,中国石油企业应多向非洲合作伙伴提出勘探、开发和成品泊加工以及融资的一揽子计划,这也是传统西方公司最不想做的事情——它们要的是这里的资源,并不愿意看到当地的石油产品与自己竞争。

  三、进一步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虽然中国石油企业目前在非洲已经逐步站稳了脚跟,但是中非石油贸易合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很多风险。和其他地区比起来,与非洲国家开展贸易合作,最应注意的政治风险,如政治暴力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征收风险、汇兑限制风险、违约风险等。

  非洲很多产油国内乱、战争不断,种族纠纷、宗教冲突此起彼伏,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了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其次,多数的非洲国家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往往容易产生汇兑风险和较为现实的征收风险——“蚕食式征用风险”,即东道国中央、地方**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另外,非洲很多国家社会不稳定,**统治更换频繁,缺乏政策连贯性,这也会造成**违约风险。

  除了政治风险外,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也有待提高,否则难以与国外大石油公司抗衡,这将严重阻碍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石油勘探合作开发活动。为此,我国**应该通过外交、经济等诸多手段,夯实中非石油贸易合作的基础。我国石油企业在努力加强自身勘探技术的同时,要多与国外知名石油公司合作,学习和提高各方面技术的同时,共担风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