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的几个问题——以西部某省为例
投资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出了显著贡献,进一步彰显了投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不确定性空前增多,投资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也在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投资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结合个人工作中的思考,本文归纳了当前我省投资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对关系,希望能够引发大家深入研究,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投资增长与GDP增长
随着近几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投资规模逐渐接近GDP规模。比如,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8562亿元,是地区生产总值10012亿元的85.5%,如果按照当前的投资增速和经济增速,未来两年内投资规模将超过我省GDP规模。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我省的个别地区。在支出法计算的GDP中,GDP=资本最终形成额(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最终消费额(包括居民消费和**消费)+净出口(出口与进口之差)。所以我们说,投资、消费、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始终是构成GDP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投资总量超过了GDP总量,这在经济学理论中难以解释,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经济发展。也有人认为,从省域角度看,投资与GDP的关系不能简单对比,投资必将促进GDP的增长。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准确把握投资与GDP的关系,对于怎样理解投资在我省十二五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意义重大。对此,要从理论上审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寻找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的途径。
2、投资增长与就业增长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普遍规律,投资增长、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在长期来看是一致的。然而,在侧重于GDP增长的政策取向下,近年来我省投资增长、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被进一步削弱了。投资高速增长拉动了GDP的快速增长,但GDP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逐年降低,出现了“高投资、高增长、低就业”的悖论。“十一五”期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30%以上,拉动GDP两位数增长,就业人数增长速度由1.8%降到1.4%。从全国来看,趋势也是一样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主要靠投资建设新的单位来提供工作岗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都能增加就业岗位,如为实现我国“调结构,上水平”的产业调整规划,在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淘汰大量的落后产能企业,需要的投资数量很大,反而会减少这些产业的就业岗位。投资建设对扩大就业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投资结构而不是投资的数量。为保证一定的就业水平,我省投资既要“调结构,上水平”,也要“调结构,促就业”。
3、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
由于投资和消费是对当年国民收入的运用,这两个指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在一个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政治局势、人口数量、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既定的环境下,投资和消费存在一个最优的分割比例。但是从微观上看,投资也能促进消费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部分资金以工人工资等形式变成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的增长。据测算,一般固定资产投资的40%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消费领域。从我省的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投资增速都维持在30%以上,而消费的增长则维持在20%左右波动,投资增长没有能够明显地促进居民消费同步增长。“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那么,如何引导投资方向、如何优化投资结构来促进消费同步增长,需要在投资管理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4、投资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
有人认为目前的投资较快增长与强调“结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相矛盾。实际上,目前投资较快增长与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转变发展方式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投资,而是需要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比如,自主创新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加大政策性投入、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加大结构性投入,其他方面还有一些,如节能减排降耗需要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投入、实现管理创新需要投入等等。总之,加大投入与转变方式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可以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事实上,没有增量的进入,我们的经济结构是难以调整的,我们的发展水平是难以提高的,我们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问题的核心不是要不要限制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结构去进行投资。再沿袭过去的老模式、老习惯、老做法去加大投资和加快发展,恐怕无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这一艰巨任务。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在坚持投资增长数量的同时,更要注意投资质量,关注投资领域,坚决禁止上马“两高一资”项目,而且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既要关注投资率的增长,也要关注投资效果的实现。
5、投资增长与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投资,投资的基础是项目,项目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民生。改善民生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长期以来,多方面原因决定了我省投资以第二产业和基础设施为主的格局,在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欠账较多。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时期如果经济发展的导向仍然是数量和效率而不顾质量和公平,将很有可能走进“低增长陷阱”。因此,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因民生领域投资不足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必须把以民为本、民生优先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价值取向,以人的需要为导向来合理谋划项目,着力建设一批民生领域、社会事业和生态环保工程。
6、**投资与民间投资
当前,各级**承担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用服务的职能,围绕这一领域的投资需求十分庞大。按照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不具有举债权力,地方**融资平台尽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政策的作用下,进一步限制了地方**的融资能力。因此,地方**融资能力不足与需要承担庞大的投资建设职能严重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需要依靠自主性的民间投资来支撑。虽然国务院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的“新非公36条”,大大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但从目前看,民间投资增长仍显乏力。民间投资要承担起支持投资增长的重任仍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垄断部门改革的艰巨性、货币政策紧缩、房地产投资放缓等等。
这就要求各级**在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地方**融资能力的同时,切实贯彻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规范**审批,强化投资监管,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发展
7、“投资进村”与“农民进城”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目前,我省的城市化率为46.5%,“十二五”末要达到53%。也就是说,每年要净增加1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逐渐要进入城市生活,由农民变成市民。但是,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在不断地向农村倾斜,农村投资增长加快,出现了“投资进村”和“农民进城”的背离现象。产生的问题就是:为改善农民生活而不断增加农村投资,农民将不断地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导致农村投资建设的各类设施得不到有效使用,而城市基础设施由于人口的增加而越来越稀缺。
从实现投资效果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统筹调控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投资资金的使用,在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同时,加大小城镇、重点镇建设,实现“投资跟人走”。
8、投资增长与重点项目管理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和平台,重点项目建设更是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全局的主要抓手和关键措施。2003年省委、省**科学分析形势,深化认识省情,提出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过程中,重点项目建设的接替有序、优质高效,保证了我省投资的稳定增长,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从今年来重点项目管理的经验来看,重点项目投资完成规模要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重点前期项目应该达到在建重点项目的2倍以上,才能保证重点项目的有效接续。随着我省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加,项目管理进一步复杂化,重点项目策划储备、进度管理等问题,也需要根据新形势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