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校经济类,一个美丽的陷阱
“国家线330,人大350,不难啊,报了!”这是我去年的这个时段听到的一句话,而且是很多人的共识,话说咱们这一代从高考中突围过来的童鞋,对名校的渴望可谓是空前的,于是,每年你都能看到,数以千计的童鞋义无反顾的冲向或北大或人大或清华这三所名校,去争取两位数甚至个位数的名额,而向北师大这样的学校甚至连正眼都不瞧一眼。
话说,考经济的人应该至少有点理性思维,毕竟学了东西不能白学,可偏偏有这样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看着比及格线高不了多少的名校线,步履坚定的往墙上撞。没有人考虑名校350分跟国家330分的国家线的含金量的天壤之别,没有人考虑名校的专业课试题比国家线那些学校的难度高了几个层次,没有人考虑名校的名额在本来就缩减的大背景下增加了保送的名额,没有人考虑这些学校除了保送几乎不剩下多少名额。
有些人说,只要分高,咱什么也不怕,可高分真的那么好拿么,我关注了人大近三年的题,看了论坛上不少考完后的帖子,有抱怨的,有欣喜的,但欣喜的人哪个不是在看了n多本经济类教科书之后才敢来晒经验的?懂的人应该明白,名校的题绝不是你背背大纲,做做习题就可以搞定的(这里在说许多其他的财经类院校),也许你可以在数学,英语,政治利用所谓的考试技巧拿到高分,但专业课绝对不行,对于两跨甚至三跨还有再战的考生更是如此。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景象,当你拿着专业课比别人低几十分的成绩单时(总分当然也吃亏),你发现即使参加调剂,成绩也靠后,甚至因此而失去机会。于是,论坛上就有了无数的抱怨帖子,当他们抱怨的时候,他们终于学到了考研经济类最重要的一课:做一个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