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的报告认为,中国在2013年年中之前,发生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
中国银行业的财务数据,包括即将集中披露的2010年年度业绩,足以支持银行家的“傲慢”——全行业净利润突破80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降至历史新低。中国银行股的市场表现,则显示投资者的看法完全站在了“偏见”一边——像工行、建行这样的国有大行,A股的市盈率(P/E)只有8倍左右,股息率高达5%。
银行自身的变化。经过剥离不良资产、股改、上市后的中国银行业,如果不说脱胎换骨,至少已经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行业和国有资本回报率最高的部门。将再融资的摊薄作用考虑在内,中国国有大行去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平均仍超过20%,且净利润的40%以上用于现金派息,这两个水平既高于欧美的同行,也大大领先于绝大多数中国非银行国企。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利差在2.5个百分点左右(在加息周期中利差趋于扩大),也就是说每100元存款每年给银行带来毛利2.5元。银行最多将100元中的75元用于贷款。2010年,中国银行业贷款的不良率是1.1%,也就是说100元存款中有0.8元的不良贷款。按照银监会对200%拨备覆盖率的要求,银行还留有1.6元的坏账准备金。注意这0.8元不良资产并非一年产生的,而是多年的累计值。这意味着目前银行业一年的利润加上准备金可以消化5倍于目前规模(也是近3-5年累计规模)的不良贷款。这样的抗风险能力,实际上要高于很多周期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