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委 *****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按照**省第二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工作安排,现将***创建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是**省**城市的主城区和核心区,是***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商贸中心。全区幅员面积422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万人。2019年,***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区属经济总量建区以来首次跃升至全市第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区”、“**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物宝天华,人杰地灵,辖区出土的*********国家级文物精品被誉为“***”,是****的出生地,孕育了*****等古圣先贤,1998年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
自获得**省第二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资格以来,***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创建**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创建**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建设规划》,打破传统创建模式和理念,立足文旅融合发展大趋势,将“提质增效”作为创建中心工作,整合投入资金***余万元,构建形成多维度融合、多空间互动、多方面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以常住人口计)为56.3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阵地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阵地提升抓效能。积极整合利用政府闲置公共资源,加快构筑高质量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激活分散闲置的“阵地空间”,实现阵地功能多样化、服务模式社会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创建示范县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推进实施***全民健身中心、***文化大院、***文化长廊、公共WIFI、***文化站等重大项目5个,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进一步完善。二是全面升级抓质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对区文化馆群众文化培训中心功能室、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扩建舞蹈室、书画室、培训室,区文化馆公共服务功能有效提升。积极推进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实施图书馆自动服务系统升级,新增网上预约功能,实现图书统借统还、扫码借还。统筹推进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设施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配套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广场。三是拓展阵地抓融合。将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与旅游、乡村振兴、城乡建设统筹协调推进,选定***、***、***等发展较好的区域,拓展新型公共文化阵地***平米,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带动城乡居民稳定就业,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二、品牌打造实现新提升。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化、均等化的同时,我区积极打造精品文化品牌,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档升级,不断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一是免费开放再升级。严格落实“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探索错时、延时服务,利用****、***等构建线上服务大平台,公示服务项目、服务时间,2019年服务人数达101万人次。创新开展线上音乐会、曲艺音频节目、线上美术馆、空中诗会等数字文化服务,汇聚文艺力量助力抗击疫情,疫情期间线上服务达9.7万人次。创建***公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通过文化资讯、免费开放扫码签到、服务状况测评等方式,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管理和多维度统计分析,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开度、透明度、满意度。二是文化供给再升级。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媒体助推的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的主体、方式、效能和运行机制,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非遗集市”等项目,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受众由本地常驻人群逐步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拓展。同时,在“年月周”日常文化活动基础上,成功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菜单,形成“点菜式”按需供给的定制配送机制。三是活动品牌再升级。大力实施“一区一品”战略,围绕春舞、夏阅、秋歌、冬画四个主题,持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放歌伟大时代”系列活动,全区文化活动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获得“2019年全国广场健身操运动会总决赛特等奖”,民间画家***创作的***获得**省扶贫系统“我爱我的祖国”书画摄影比赛一等奖,《绣春》《月儿弦》荣获**省第二届群星奖,精品节目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跨界融合展现新成效。坚定“文化+”“+文化”理念,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业态跨界融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一是加大融合力度。以创建实施意见为统领,明确各部门各行业工作职责职能,将部分创建任务、建设项目明确到行业部门,倒逼行业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创建以来,推动了******、***、***等重大文化项目落地,开展了法治微电影大赛、中华经典诵、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让文化全面、深度的融入各行业。二是强化融合深度。坚持以公共文化服务带动产业,以产业反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原则,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抓手,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服务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循环。***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通过植入**剪纸、***、***、***等非遗文化,引入文创设计、研发、制作、艺术展览、教育培训等产业,逐步建成为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园区,2019年以来园区创造就业岗位4000余个,创收1.5亿元,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我区民营川剧团***,服务形态单一、收支不平,濒临倒闭,通过川剧坐唱+川剧体验+美食的模式,探索“两免两低”服务模式,营收不断增长,2019年以来增收3200万元。三是拓展融合广度。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成功案例,我区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的巨大效能,在全区田园风光游、工业遗址游、非遗展演游、研学体验游等业态全面植入文化元素。同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工业、农业、科技、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振赋能。
四、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整合项目、资金及人力资源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区创新制定“三大保障机制”,确保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一是创新协调机制。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区委宣传部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36个区级相关部门和9个镇(街)为成员单位的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采取“1+N”模式,将每项创建任务进行了科学分解,构建形成“政府统筹、文化主办、部门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实现了资源的有效统筹、优化配置,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凸显。二是创新投入机制。按照《**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我区在保障财政基本投入的同时,探索建立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加公益文化事业的相关政策及制度,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文化大院的建设中去,实现社会力量从配角向主角转化,社会团体由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向举办活动转变,有效突破资金、建设、管理“三大”瓶颈。三是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考核机制,实施公共文化机构和重大民生工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不断提高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出台《***创建**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督查检查制度》《***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文化馆、图书馆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评价模式,让社会和群众充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哺文”的发展思路,强化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以更加科学的谋划、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有为的担当,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务实的工作成效和优异的工作成绩为考核验收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以上汇报,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