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keylab2007在2006-8-18 8:44:00的发言: 最近,在甘肃兰州参加第三届中国西部企业发展与职业经理人高峰论坛的中国人民
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回答有关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问题时说,国人应树立“有偿服务”理念;而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股票市场“不缺钱,缺的是信心”。
这些话让人很不是滋味。我们的银行基本是“国有商业银行”,银行的设施资本都是国家的,说到底是用纳税人的钱来经营的。所以,在产权彻底市场化之前,从行长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雇员,按照“有偿服务”的观点,报酬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钱。
现在银行高管工资已经逐步市场化,其实就是实行高额年薪制与种种激励制度,但是银行经营的业绩如何呢?呆坏账已经剥离了两次,出了一些上亿元的套取资金、骗取贷款事件,涉及金融票证的违法犯罪案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信用环境。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所造成的损失,最终是国家的损失、纳税人的损失。银行的管理有问题,服务质量与风险控制都令人担忧,如果是市场化的金融机构,行长和高管人员理应被追究责任。不管是作为局级、处级的国家干部,还是作为一个商业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你总不能说,案件的发生是在下面的分行、支行,与我没有关系吧?如果国人应树立“有偿服务”理念,那么管理能力差的干部当然应该减薪、降职,甚至调离工作岗位。“有偿服务”的理念是双向的,而不是只针对消费者实行单向的霸王式的所谓“有偿服务”。
那么,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上是否认真下了功夫呢?起码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上,相差仅几十步的距离,工行在下午四点半就早早打烊休息,而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却营业至晚上七点。就这样的大银行还变着法子进行各种收费,还敢口口声声谈什么“国际惯例”。请问:国际上哪家银行不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学学严格管理呢?
而中国股票市场“不缺钱,缺的是信心”,股评家常说的话竟也出自央行副行长之口,可见问题严重。A股市场不仅需要股改,更重要的是解决监管落实不力的问题,一个违法事件层出不穷的市场,哪里来的信心?
其实,无论是银行,还是股市的主体———证券交易机构,都属于金融系统,真正要下功夫的是在制度上堵塞漏洞,对内对外一视同仁进行严格管理,这才是真章。
有一类人,正所谓“拿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大概就是指这篇文字的作者这类人
“我们的银行基本是“国有商业银行”,银行的设施资本都是国家的,说到底是用纳税人的钱来经营的。所以,在产权彻底市场化之前,从行长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雇员,按照“有偿服务”的观点,报酬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钱。” 这话别说市场经济年代,哪怕是计划经济年代,也是打屁股的话。姑且不说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上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除了对全体国民外,还要对剩下的小股东负责。即便国有银行没有上市,收费也是应有之义:很简单,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银行提供的服务?享受到银行提供的服务的人,其享受的量又是不是完全一样?除了根据接收银行服务的量收费外,怎样实现对其他人的公平?银行不是救助机构,在计划经济最盛行的年代,也还没能废除货币这个“受益凭证”
对银行管理层的激励市场化,是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效率的前提,但并不意味着管理层激励市场化后银行绩效必然会有多好,否则,照此逻辑,西方该不会有银行破产了吧?何况稍明事理的人都明白如今国有银行的坏账,并非经营层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银行为政府买了单,说白了,那个时候银行经营根本谈不上什么独立,银行的放贷几乎是完全受政府的支配的,出现了大量坏账,现在来怪罪银行经营层,您认为公平么?何况国有银行的改革才几年?以以往几十年的旧账来否定这几年的改革,公平吗?打个比方就是让一个人为他伯父年轻时候犯下的罪行受罚,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