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91 0
2011-03-14
苏珊·桑塔格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著名女权主义者。她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争议性的女作家及评论家。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拥有一大堆桂冠,比如“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等等,然而她却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经常发表对时政的看法,是因为“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主要著作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样式》、《论摄影》、《疾病的隐喻》和小说《火山情人》等。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60年前后,她开始活跃于纽约文坛,1963年,她出版首部小说《恩人》,赢得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激赏。1966年,桑塔格把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集出版,名为《反对阐释》,令她名噪一时,该书迅速成为当代经典。

    1977年,桑塔格的《论摄影》荣获国家书评人评论组首奖。在从事评论之余,她同时进行小说创作,1992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火山情人》,进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是桑塔格最雅俗共赏的一部作品。而2000年面世的小说《在美国》,更为她赢得该年度的全美图书奖。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在美国,苏珊·桑塔格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直是所谓的“明星”作家,过去40年里,她掌握着时代的脉搏,言行触动着国际事件的敏感神经。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曝光后,桑塔格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长文,她说,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事件曝光之后,布什及其辩护者力图限制照片流传之迫切,显然胜过对照片所反映的罪行进行处理。照片已经由一种载体转而成为现实本身。该文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反响。

    在2001年5月9日“耶路撒冷奖”颁奖礼上,上台领奖的桑塔格发表了题为《文字的良心》的演说,在这篇文气如虹的讲稿中,她指出,除非以色列人停止移居巴勒斯坦土地,并尽快拆掉这些移居点和撤走集结在那里保护移居点的军队,否则不会有和平。此举引起了以色列主流媒体的震怒。

   她既是学者,也是作家、诗人,是以书写、话语来标明自己身份的知识分子。她的言论介入了社会生活,她完全从个人验、个人价值判断出发来发出自己独立声音的,她的这种个人立场不代表任何集团的利益。

         桑塔格一生的著述涉及诸多的领域,有文学、哲学、美术、医学等领域。当代的理论界在谈到后现代主义、影像的理论和疾病的理论时候,都要不可避免地提到她的著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酝酿之际,各种文艺思潮纷纷涌现。桑塔格在此时发表了《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等文章,提出了新的批评理论,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她将这期间发表的批评文字收编成集,并命名为《反对阐释》。《纽约书评》认为该文集是美国文学批评转轨的象征,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本论文试图抽出文集中四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来分析苏珊·桑塔格的早期美学思想。在这些作品当中,可以清晰的梳理出桑塔格的美学主张:她反对传统的简单化了的对艺术品进行有害的阐释,尤其是那些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弗洛伊德式的简化的阐释,只注重作品内容的解读;而要求关注作品的形式,关注作品的个性风格,为了更好的感受作品本身......

      桑塔格对战争的态度最能表现她对社会、人生与政治的观点。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桑塔格明确地说:“我不是和平主义者。”但是,60年代末期,桑塔格对越南战争的严厉谴责看起来的确很像和平主义。不过,桑塔格并没有一开始就对越南战争抱有抵触情绪,这一点使她不同于很多同时代的左派知识分子。她对越南战争的怀疑开始于她对新闻媒体的怀疑。美国虽然新闻自由,但是,由于美国寻求国际霸权的外交传统,新闻界一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爱国主义”,一种自觉的约束,一种来自内部的新闻检查。这些导致了当时美国媒体对越南战争的报道明显的偏向性。为了去掉媒体这一层滤色镜,桑塔格决定亲自到越南进行实地考察。1968年,她应北越**的邀请,在那里逗留了两周。回国之后写下了引起严重争议的旅行日记《河内之行》。批评桑塔格的人们并不否认她所记录的实事,但是认为她接受北越共产党政权的邀请,意味着对美国的背叛,对美国领导的自由世界的背叛。与此同时,桑塔格获得了逐渐壮大的左派自由主义运动的支持,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9·11事件发生后,正在柏林讲学的桑塔格发表了题为《强大帮不了我们的忙》的短文。她在文章中指出,那些驾机自杀的极端伊斯兰分子丝毫也不像西方媒体异口同声所说的那样“怯懦卑鄙”,而是很勇敢的。而且,她不同意媒体流行的观点,认为这个袭击是对自由世界的打击,而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后果。这篇仅仅几百字的短文在美国遭到了公众与媒体一致的谴责。作为绝对少数,顶着来自各方面的抨击,甘冒“不爱国”的罪名,桑塔格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成了布什总统最严厉的批评者。在战争即将爆发之前,桑塔格对《DerSpiegel》周刊说:“9·11之后的口号:我们站在一起。对于我,这意味着:要爱国,不要思考!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桑塔格对思想文化的出色贡献,更由于9·11之后她对布什**与美国媒体的批评,2003年获得了德国书业界和平奖。

         这一点与她的哲学背景有着很深的关系,但她不是那种皓首穷经、以密密麻麻的注脚炫耀一时的经院哲学家,她是生活中人,现实中人,她的生命始终与这个广大而复杂的世界息息相通。她所以写出《论摄影》、《疾病的隐喻》这些传世之作,就得益于她的思想方法,她重视“形式”、“身体”、“表面”,她要将“疾病的隐喻”祛除,将疾病从“意义”、“隐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还原疾病的本来面目。她质疑摄影的真实、可靠性,因为她深知没有人知道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会如何演变,而且有摄影将现实碎片化、将灾难与惨剧美学化的危险。她强调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及其无限可能。

         苏珊·桑塔格最大的意义就是她思想的方法,是她那双锐利的眼睛,是她从极为复杂的现象、表面中找到事物本来面目的思路,是她有别于其他人的“新感受力”,她能从常人习以为常的一切中作出深刻的文化批判,能穿透往往被某种“阐释”所遮蔽的现实真相。批评的光芒、思想的光芒之所以淹没了她非常看重的小说创作,不是无缘无故的。她以一本批评文集《反对阐释》被学界认同,但她说自己尊重现实及其复杂性,她并不是反对阐释本身,她反对的是惟一的“阐释”,简单化的“阐释”,也就是将世界纳入事先预设的意识系统,貌似严肃实则花哨地玩弄概念、名词的那种“阐释”,其结果只是“影子世界”取代了“真实世界”,无比复杂、多元的世界被“阐释”得那么可怜、那么简陋。正是如此,她才能以她的“新感受力”重新阐释世界,将文学艺术现实社会人生的丰富性、复杂性还给这个多元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她的这一解释,正是这一思想方法赋予了她常人难以企及的认知深度与高度。

         上海青年学人王晓渔的《中国独立阅读报告》说:他除了写小说外,她拿起了笔开始书写那些批评性的文字,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位著名的文化批评家。我们虽然知道她是一个作家,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欣赏她还是因为她书写的那些批评性的文字。

    读桑塔格的每一本书,当然也包括《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她的文字越多,越来越发现对她的理解还是那么少。她的著作中好像蕴含着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让我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她的思想自然是反体系的,当然更无法纳入任何主义的圈子。她的思想片段,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始终处在一种思想的兴奋、刺激、碰撞、辩难、交流以及融合的过程。她著作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都可能有让你觉得值得深思的地方。古希腊哲人有言,哲学是一门沉思的学问,始于永恒的追问。在桑塔格的著作中,这种沉思和追问无处不在,她的智慧让人赞叹,但她的桀骜让人骇然。

      苏珊.桑塔格与2004年12月27日离开这个了这个世界,享年71岁,当人们沉默的时候,是她喊出了真相。我们为她祝福,愿她远去的灵魂,在通往天堂的路上,走的美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