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被学术界和政界所关注,“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贫困问题,只要农民的贫困问题解决了,农业和农村问题就可以解决。农民的贫困源自很多原因,包括教育层面、环境层面、信息层面、人才层面以及政策偏向层面等各方面都会导致农民的贫困化,但所有这些原因归根结底是一个原因,即制度。所以学术界目前基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三农”问题的论述颇多。制度对经济的增长有很大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计算了各种“有形”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结果发现各种有形要素的贡献所占比重不但不大,而且在扣除所有的有形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还有很多剩余值,这个剩余值用传统方法不能得到合理解释。后来诺思等人证明这些“剩余值”不是由技术因素造成的,而是源于制度因素。我国目前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这个时期延续了适应计划经济状态的制度规则,这些制度规则在经济不发达和需要**高度管制的背景下可以发挥出巨大作用,但历史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这种制度本身不但无益于经济增长。而且还会阻碍经济和社会进步,出现一定制度偏好下一部分社会群体以既定制度为依托无偿剥夺其他社会群体的劳动所得的局面,形成劳动创造与劳动所得的绝对不对称,继而形成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性贫困与贫困积累。对“制度是如何造成农民的贫困和如何在农民那里进行贫困积累的”的问题研究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在本文中从多个因素多层面对农民贫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深刻讨论了制度损失的发生机制,最后阐明基于制度问题而发生了分工障碍,而分工正是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由此进一步导出制度创新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先决条件的结论。
二、农民贫困中制度损失的经济学机理分析
(一)农户及其收益的价格约束
农民贫困的原因之一在于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抑制了农民收益的扩张。农户的利益关系是通过价格关系来表现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粮食的供给基本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状况下,即农户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收益预期按照收益与投入对等原则做出市场选择:价格上升时,生产者有选择维持或增加生产的自由。按照均衡价格理论,农户为了增加收益,价格上升会刺激均衡产量的增加,但是产量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由于农产品缺乏弹性,这会使得生产者产生农业收入的负面预期,农户的生产行为取决于如上两种预期的较量。所以农户具有选择市场的充分自由;价格降低时,一方面可以刺激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弱化供给,但农户对于收益具有下降的刚性,这时生产者为赚得与价格较高时相同的利益,被迫不减甚至增加生产。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得出:农户对价格降低的反应高于价格上升的反应。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此问题,这里笔者将农户分为商业农户和自给农户两种类型,商业农户提供商品性农产品,而自给农户的产品用于自主消费。两类农户潜在地表现为两种不同行为方式。商业农户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农户增加农业投入和扩大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富有弹性。价格下跌时农户采取逆价格反应,商业农户的产品供给对价格上升的反应强于对价格下降的反应程度:自给农户表现为:当农产品价格开始上涨时,农户一般倾向于增加投入和扩大产出,但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价格的提高往往不仅不能相应或进一步刺激农户的投入与产出,甚至导致投入下降从而供给减少。供给高度无弹性(甚至是负弹性):当价格下降时由于自给农户农业经营的非商业性使其会尽量减少产品供给,供给高度有弹性,所以自给农户的产品供给对价格下降的反应强于对价格上升的反应。在纯粹依托市场机制条件下,农业生产将导致农业经济增长的两种倾向:即当商业农户占主导时,由于价格下降时的总供给高度无弹性,即使低价格也不会抑制农业供给;当自给农户占主体时,由于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总供给转向无弹性或负弹性,农产品供给增加长期落后于需求。如上分析表明,由于价格约束使得农户在过多考虑自身收益预期的情况下使得**政策全部或者部分的失效,即**预期与农户的预期存在不对称,农户的即期收益与政策的远期发展产生了冲突,冲突的结果造成社会效益的无谓损失。
(二)政策强制与农户拒绝配合
农业经营本身存在诸多局限性,包括产业本身的自然依赖性、农业的弱质性、分散生产和低档次重复性特点导致农业对非农产业的弱竞争力等。但是正是由于农业产业的这些弱势也导致了该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农户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即尽量减少没有收益或者收益可能性很小的投资,所以农户会将有限的积累投资于最有把握的经营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正在由传统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是传统经济给农业的影响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这就是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客观强制以及农户对**的天然畏惧感。所谓农户对**的畏惧感就是政策对农户的单方面强制:政策推出的假设是政策一定正确,农户必须执行,农户只能是既定政策的接受者,如果农户指出这种政策的不适宜则政策本身会施以强制,不接受这种政策则只能造成自身的收益损失(如罚款)。政策的强制性能够促使政策的推行,但也损害了其有效性。畏惧感驱使农户执行政策,政策的强制性损害了农户的切身利益,政策的被动执行损害了政策的有效性。农户采取“被动配合”的原因在于以往政策执行的经验积累:其一,在市场经济以前我国一直是计划经济运行机制。下级生产的目标不是为了经济增长,而是单一的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基层的生产实际最高层决策者并不了解。往往计划的执行过程就是损害农户利益的过程;其二,政策的执行过程也就是**信誉的承认过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风险很大,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政策主体没有履行承诺,农业经营风险很大。其生产决策过程往往是根据上一个经营周期结果的预测,政策的履约风险当然会加大农户的不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