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物理研究院专家:福岛核电站不会核爆炸
2011年03月14日07:34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我要评论(12) 字号:T|T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总工王经权接受本报专访
昨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经权接受成都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岛核电站爆炸后并未发生连环爆炸,日本方面对福岛核电站的处置正常, 核爆炸危险性完全消除,不会出现核爆炸的可能。”
性质
1号反应堆机组厂房爆炸
不是核反应堆爆炸
记者: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的反应堆都已自动停止运行,为什么还会出现核泄漏?
王经权:反应堆自动停止运行在核电术语里称“停堆”,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向反应堆芯插入控制棒,停止链式反应。堆芯由几部分组成,一个是燃料棒,一个是控制棒。控制棒主要是镉棒,其功能是大量吸收中子。中子吸收之后,主要是铀235的燃料棒热反应就会停止,反应堆就会停止。
但是燃料棒里的反射性元素自衰变仍然产生非常大的热量。这样就必须保持冷却水循环,保证燃料棒不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出现包裹金属熔解破损而导致严重核泄漏。但反应堆停堆后,因为配套的柴油发电机被海水淹没,冷却水循环停止。核燃料自衰变产生的热量,将反应堆容器内的水加热至120度,极大的蒸汽压力会使一回路出现破损,燃料棒得不到冷却,外层包裹金属可能会被高温烧蚀熔解,出现核泄漏。
记者: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机组发生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是核反应堆爆炸吗?
王经权:12日的爆炸,厂房的外墙和屋顶在爆炸中坍塌,为厂房内氢气爆炸,核反应堆安全壳没有受到损伤。这与核反应堆爆炸是两回事。
趋势
核爆炸危险性消除
不会出现核爆炸
记者:为什么说福岛核电站目前已经消除核爆炸这一最坏的可能?
王经权:作出此判断是因为,这个事故出现后,一个问题最重要,就是反应堆中心核燃料很多,会不会出现原子弹的核爆炸方式,成为威力很大的核爆炸。
堆芯融化了,燃料棒爆不爆炸不好说,看控制棒吸收中子情况,如果系统融化,燃料棒和控制棒可能混在一起。有一个问题看装核燃料情况怎么样,控制棒不足以完全吸收,可能发生爆炸。作为反应堆来讲,一般不会出现,控制棒吸收能力应该是足够的。反应堆的燃料棒还达不到核爆炸的浓度。现在了解的情况看,核爆炸危险性消除,不会出现核爆炸的可能。
后果
泄漏在控制范围内
不会造成大的伤害
记者: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后果严重吗?
王经权:12日凌晨,1号反应堆容器内部辐射强度是正常值的1000倍。日本决定释放反应堆容器的蒸气,避免反应堆容器及冷却水回路因蒸汽压力过大而爆炸损坏,但这一措施也导致了微量核泄漏。
从目前了解的问题来说,这个泄漏可以在控制范围内,不会对人造成大的伤害,面积也不会很大,尽管有几个人伤亡,剂量超过几百倍,都不具备危险。国际上定这个标准定得很低,我们做一个X光片子要超过1000倍、2000倍很正常。福岛核电站后续的大气污染影响可能有,但是不会造成灾难性影响。
记者:福岛核电站反应堆为什么要倒灌海水?
王经权:日本方面对福岛核电站后续处理是比较得力的。反应堆降温,一是外面降温,包括立即空运冷却液外面降温,第二个就是倒灌海水。12日晚上10时许,日方向1号反应堆注入海水实施冷却和注入硼酸,注入海水抑制堆芯融化,注入硼酸避免核裂变。这个反应堆还能不能修复,能不能恢复起来,目前来讲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相关新闻
日本原子能专家:
福岛核电站已逃过大劫
据共同社报道,对于12日发生的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京都大学反应堆实验所助手小出裕章认为:安全壳得以留存可以说是“绝处逢生”。注入海水抑制堆芯融化,注入硼酸避免核裂变,这些本身是正确的措施。
前日本学术会议会长近藤次郎认为:爆炸已经过了几个小时,但并未发生连坏爆炸,应该说已经逃过了核爆炸这一最坏的状况。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被指超期服役
曾任东芝公司核电站设计师的后藤政志13日说,可以初步认定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
后藤政志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在设计时考虑了防震问题,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应对如此高强度地震的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冷却系统问题导致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的事故。
据报道,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包括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并为其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的方案。
据报道,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老式的单层循环沸水堆,冷却水直接引入海水,只有一条冷却回路。沸水产生的蒸汽用来直接推动涡轮,一旦发生故障,蒸汽里就带有辐射性物质。专业人士强调,对于日本这个地震频繁的地区,使用这样的结构非常不合理。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40年的使用寿命已到,又比原本计划延寿20年,正式退役需要到2031年。综合新华社、新京报
●核泄漏·影响
中国专家分析
放射性污染物对中国暂无影响
针对公众关注的日本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情况,中国气象专家、核安全专家分析认为,日本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对中国暂无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日本上空为西风,未来仍以偏西风为主。放射性污染物在中低层大气主要朝东北方向扩散。他表示,我国位于日本国的西面,中间又有日本海、朝鲜半岛、黄海、东海相隔。因此,从扩散途径上看,以向北太平洋扩散为主的日本核污染物扩散区域距离我国较远。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也认为,从目前的风向看,日本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不会影响我国。现在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境内未发现任何放射性异常,民众无需担心。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小玉说,受较强冷空气影响,15日起,日本震区、核泄漏区(东京、仙台、福岛)转为小雨或雨夹雪天气,地面盛行西风,污染物扩散对我国来讲将渐行渐远。
“污染物或在本地沉降,即便扩散,浓度也将大大稀释,只可能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的局部地区带来一些影响,无需担心会波及我国。”周斌说。据新华社
●核泄漏·说法
日本婉拒美国协助
导致核电站爆炸
据香港媒体报道,日本核电厂爆炸泄辐射,这场灾难原来可能有机会避免。因为当日本核电厂宣布冷却系统故障后,美国已答应派遣空军紧急运送冷却剂协助,但日本声称可自行处理,婉拒美国协助,最终发生爆炸。菅直人**被质疑判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