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6343 7
2006-08-22
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你面临下列两种情况(假设所有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和投资本金均相同):1、你在一项投资中获得80美元的投资净收益,而其他所有投资者都只获得60美元的投资净收益;2、你在另一项投资中也获得80美元的投资净收益,而其余所有投资者都获得100美元的收益,在两种情况下,你在两种情况的投资中获得的效用一样吗?
单选投票, 共有 37 人参与投票

距结束还有: 2993 天15 小时2 分钟

您需要登录之后方能进行投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22 12:52:00

嗯,这是一个有关参照点问题的很好的讨论。主要问题其实是人到底更加倾向于“高人一等”还是“共同富裕?”

某位先贤(忘了是谁)曾说过,快乐和痛苦皆来源于比较。

制度经济学中有关位置消费的理论引申后可以做些解释,结合信号理论,相对获益的多少似乎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信号,那么处在高低不同的位置,总体感受必然是绝对利得和相对感受的加总。当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会觉得不公平,而第二种却沾沾自喜。行为经济学里面的Illusion of Control、Self Deception等等都证明了,人往往把自己的失误归咎于客观,而把他人的失误归咎于主观。

但是,这样的分析显然忽略了“利他”(Altruism)的存在,这个时候,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具体可以参见Robert Frank的有关文献,他是利他问题的权威。

综上,这个相对感受在量上应该是可正可负的,并且内生于实验中的(这点很重要!如果上面实验的绝对利得从$80调至$10000或足够高的话,那么别人获得8000还是12000,有可能相对感受的正负关系就会改变?人到底会不会知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2 12:55: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6 14:59:00

楼主,你的这个实验,如果要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不相同”。但我想请问,你的研究目的何在呢?

你问“你在两种情况的投资中获得的效用一样吗?”

你知道我们传统意义上讲“效用”,它的衡量(即测度(measurement))是需要遵循公理体系的。如果你仅仅是给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你根本不能保证你要测的“效用”和实验参与者回答的“效用”是不是一回事。

在我所看到的所有实验中,我没有发现实验的设计者直接提到使用“效用”这个词来作为一种“测度”。

一般来说,在实验中使用的词是用来“测度”你要衡量的某个变量。之所以要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衡量(或测度),是因为,实验需要给被试者提供最直观、最简单而且最常见的一些量进行选择,通过这些量来测度实际上你研究的变量。比如你可以用“金钱(价格)”的多少来测度“效用”的多少。

而在这里,你直接提到了“效用”,你背后要测度的是什么呢?如果说你直接就采用“效用”来测度“效用”,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种测度的结果肯定不准确,因为各被试者显然(通常来说)对“效用”这个词(变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不知道我说的这些是否正确合理,请批评指正,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4 17:01:00

楼主只说是个测试,并没冠名以实验。不过Lion的思考也很有道理,我在此作一说明:

其实很简单,就是“效用”不能直接充当实验的“被测参数”,或者说,他只是一个隐性的“二级”甚或是“三级”变量。即一级显性变量由实验直接测得,进而算出二级隐性变量,再用已知的一、二级变量算三级额,依此类推。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级及其以上变量,可能是实际中不可能测出的虚拟变量,也可能是由于测量困难所导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5 01:15:00
不论如何,支持总是必要的,尝试总是必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9 11:24:00
如果其他投资者的收益较高,说明自己的投资选择有问题,会产生后悔等心理。效用较低是难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