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10 发表于 2021-12-3 11:21 
劳动量=产品量=产品的任意的价钱量(即广义的产值,也叫市值)
劳动量(即价值量)=后来被分割为:物化 ...
这个回复又反映了不区分状态和过程。在你列出的计算式“劳动量(即价值量)=后来被分割为:物化劳动量+必要劳动量+剩余劳动量”里,状态对象“物化劳动量”和过程对象“必要劳动量+剩余劳动量”被混同在一起了。这里有如下三个分析步骤:
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始前,状态量只有预付资本(或者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而没有你的这个“剩余劳动量”;并且,此时也没有“必要劳动量”,因为它还不是凝固形式,即它不是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正在进行时不存在状态量,这个时候就只有你讲的“必要劳动量+剩余劳动量”这两个过程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结束后,过程量要凝结为状态量,也就是你列出的“折旧损耗等+雇员的工资+资本的利润”。
最后对以上三类量只能进行两类量的比较,也就是生产前和生产后两类状态进行比较,而不能进行状态和过程的大小比较。
总之,我强调的是有一项不会出现在劳动过程里,即“物化劳动量”。它的运动轨迹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讲的“只是表面上再生产出来的”。因此,你的式子“劳动量=产品量=产品的任意的价钱量(即广义的产值,也叫市值)”要成立还须一个前提,那就是令不变资本为零,或令你讲的物化劳动量为零。此外,我还提醒一句逻辑上要注意的:划下等号的时候就意味着计算过程结束了,要得到一个状态性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