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剪刀差价格管制的最大坏处在于自废武功,虽然这可以导致向消费倾斜,短时间改善生活较快,可对于长期而言确丧失原动力,对于长期来说民众生活水平改善确极慢,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有可能倒退。
没有了价格扭曲,就使得重工业缺少了不能快速的更新换代的资金。同时也使得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各工业各门类的各种各样的项目。
这样就导致必须引进外来资金,外资进来了第一、大量国内市场被占据。第二、重工业萎缩,使得国家开始了去工业化。第三、由于依赖外来技术,使得中国出现了人拼西方发达国家机器的现象。第四、大量的实物资源和生产的轻档实物产品流出换回来的只是一点点有高附加值的东西而已。第五、引起了大流的失业和社会问题,国家已经开始买办资本主义化,有轮为依附形国家的危险。
第六、失去了到2000年时成为第一工业大国和第一经济大国的机会,也会再也找不会这样的机会了。
长时间“计划经济”所产生的泡沫向民间压下去。于是危机也就大了。
因为“计划经济”的推动者和权力人是政府。所以经济泡沫都聚在了政府身上,市场经济的作大,影响了政府的经济地位,为了不会导制权力的急剧下降于是把泡沫向民间压了下去,形成了究竟要压多少泡沫下去权力才会尽可能适用的问题。
长时间“计划经济”所产生的泡沫向民间压下去。于是危机也就大了。
我不知道你说的"计划经济"的泡沫是什么?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是不存在交易和交易费用的(苏联就行这样),当然混合制、特别是转轨时期就可能有。
相反计划经济不但没有泡沫,而且倾斜式的计划经济还会压缩价格,如通过剪刀差来压低农产品和轻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以便对重工业进行输血,也就是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重工业的消费短缺。但这不是计划经济造成的,是赶超战略造成的,后进国家要迈进先进工业化国家,必须这样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8:39:42编辑过]
后进国家通过倾斜式的计划经济进行快速赶超,虽然事实上差距是缩小的,可普通民众确感觉是差距扩大。为什么会这样的?因为强调生产的扩张和技术快速进步,而这些技术成果是没有用来转化成消费的。如在强制性工业化阶段,必然是压缩消费,重工业生产是用母机来复制母机,技术更新换代也是用在重工业的设备上,就算研制出个人电脑的芯片或开发出新技术,也不准备大量普转化消费,因为这会耽误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竞争的时间,一切资源和金费都用在复制母机上和新技术的开发上。重工业是在用机器复机器,二三年就可以翻一翻,这一点搞人力来拼的轻工业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上的,而且如果以轻工业为主那就会进口外国的机床、零部件等,这时反过来重工业就没有比较优势了。
这样就民众使产生了误导认为差距越来越大,可事实是差距缩小了,这一点只有学理工科的才会明白。而在超赶战略没有完成时,重工业这些技术与西方的技术还是没有可比较性的,一般要晚5年到10年。但是这条思路是对的,通过计划经济和贸易壁垒终有一天是可以由蛹化蝶的。只要重工业发达了,什么都消费都有了。现代社会的一切财富无一不是重工业所创造的。重工业就是大树的枝干,任何产业都是搞它来撑着的。
这样就民众使产生了误导认为差距越来越大,可事实是差距缩小了,这一点只有学理工科的才会明白。而在超赶战略没有完成时,重工业这些技术与西方的技术还是没有可比较性的,一般要晚5年到10年。但是这条思路是对的,通过计划经济和贸易壁垒终有一天是可以由蛹化蝶的。只要重工业发达了,什么都消费都有了。现代社会的一切财富无一不是重工业所创造的。重工业就是大树的枝干,任何产业都是搞它来撑着的。
yuwei8:“计划经济”也就是把全民的资源大多投在几个大项目上,搞突破。这样的突破期不能坚持太长时间,因为某些时代的生产力太低,人民生活太苦。而且首先要看前景好不好,如果有的借鉴会更有利。在没有借鉴的时候这种“计划经济”是不可能的,因为损失和失望会很难解决。要进行根本意义上的进步和独领风骚则只能是民主的进步、和分散的决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3 11:43:07编辑过]
yuwei8:“计划经济”也就是把全民的资源大多投在几个大项目上,搞突破。这样的突破期不能坚持太长时间,因为某些时代的生产力太低,人民生活太苦。而且首先要看前景好不好,如果有的借鉴会更有利。在没有借鉴的时候这种“计划经济”是不可能的,因为损失和失望会很难解决。要进行根本意义上的进步和独领风骚则只能是民主的进步、和分散的决择。
这就是学文科的和学理工科的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其实现代社会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现代化的消费品,全是由5、6百个最基干重工业撑着的。只要这几百多个重工业发达,那就是技术先进的国家。消费品生产那只不过是排列队组合的问题,那些消费品的创造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技术,所谓创造,只不过是组装而已。其实八十年代生活能改善这么快,全是以前积累的作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钢产量和相关的技术没有上去,那么生产衣服、原料加工生产消费,要进口多少车床?中国其实比人均GDP7000美元的拉美生活都要好。
很多人不明白工业体系的道。打个比方,不管苏联的卢布对美元的比价是多,(官方定为1:3,解体前黑市上为10:1),美国人能生产的苏联人也能生产而且也有相同的生产能力,如美国人有IBM个人电脑,苏联人有六边形个人电脑,苏联也有很多私家车,如:莫斯科人、福特加这些。苏联几乎什么核心部件车床都不用从美国进口。这个比换率能说明什么问题?能说明真正的经济实力么?只不苏联的技术标准和美国不一样,还有性能没有美国人好,当然放在国际上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但比起那些没有工业体系的国家(西方就只有六七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国,二三十个有半工业体系的国家)不管这些国家人均GDP多少,其实物生活水平都不如有工业体系的苏联。
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八十年代初的经济实力了,我们真的与西方差得那么远么?其实不是,比起人均GDP7000的拉美生活水平要高得多,这一点不明白工业体系原理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计划经济完成超赶战略的国家很多,苏联是一个(可惜失来否定了自己的工业化和放弃了自己的工业体系,融入了以西方为主的工业体系,就算以后俄罗斯人均GDP(以西方工业体系来结算)超过苏联时期的水平,民众也远远达不到苏联时期的生活水平。)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国家。也实行过强制性工业化的倾斜生产(事实上今天也是,但是由于输出重工业,下游部份转移到非工业化国家进行加工组装去了),六十年代以前日本人可是饿着肚子的,七十年代有些物品都还没有取消配给制。日本主持复兴计划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的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提倡"倾斜生产方式"。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抛弃利润,产权等如今最热门的概念,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煤炭,钢铁两个行业,生产焦碳是为了炼钢,炼出的钢材又优先供给与煤矿生产相关的工厂,煤铁两部门循环扩大,最终恢复基干产业,为下一步发展做准备。在重工业优先的国策下,整个日本的资源都被集中,服务于体内循环的重工业,消费品工业(轻工业)无法从重工业取得物资,被迫停产。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被压到最低,只能靠本土残存的农业生存。粮食和极少量生活必需品均采取统购统销,按人头配给,自由市场则被取缔,每个日本人每天只有四支火柴的定额,一年才能得到一块肥皂(《日本经济白皮书》:"配给的实绩,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个"),只有少量来自美军基地的物资及一些隐匿物资能够在黑市上缓解这种极度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限于日本平民,而是基本平均的施加到整个社会,举个例子,1947年10月,东京地方裁判所就有一名34岁的法官,由于遵纪守法,拒绝食用黑市的粮食,营养失调死亡。
可以说二战后日本的GDP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比起来可以说几乎为零,可为什么经过二十年的增长就是资本主义的第二经济大国呢?如果纯算数字就算每年以两位增长都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这种水平。这就是重工业体系的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3 13:06:37编辑过]
:“计划经济”也就是把全民的资源大多投在几个大项目上,搞突破。这样的突破期不能坚持太长时间,因为某些时代的生产力太低,人民生活太苦。而且首先要看前景好不好,如果有的借鉴会更有利。
你别小瞧它,就是一个重工业的大项目都是几百个相关的基干部门支撑着的。而现代社会的数以百万计的消费品都来自这几百个技术密集重工业基干部门,相反的只有这些领域重大项目取得技术进步了才会有下游相关产业的消费。
重工业以煤铁复合体开始,可以不依赖于其他行业自行发展,持续的投资可以使这个复合体的规模和精密程度指数化扩大,直到自然发展的界限,类似于生物一般的繁殖能力和进化能力,并能够为第一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体系提供更多而且也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来使得这些产业的进化成为可能。
比如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以CPU为例,从8086、80286、80386、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IV,在技术指标上来看,一直都在按照Moore's Law而迅速进步。为了达到这种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Intel公司的实验室只有依靠重工业体系所提供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的设备,仅仅有轻工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无论如何都也是不能做到这种技术进步的---即便是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廉价抛售自己的自然资源、第一产业产品或轻工业产品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如果让我们暂时撇开国界而继续追根到底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实现技术进步并开发出先进技术的西方巨型公司最终也都还是依靠重工业部门所制造的设备。
重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指数化扩张提供人类社会各个传统经济部门普遍需要的东西。所以现代重工业体系在扩张自身的同时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物资,比如给农业提供了优良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给建筑业提供了吊车、水泥、钢筋,给医学提供了医疗器械、药剂、无菌手术室,运输业则得到了飞机、轮船、卡车,军队得到了坦克、轰炸机、导弹......各行各业都因为工业产品的注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实计划经济时代并不是像那些人说的那样没有引进技术,50年代中期,系统地从苏联导入156项重点基干工程,中国开始了发展自主技术力的历程。但是,苏联要把中国纳入以苏联为核心的经济分工体系,1960年中苏经济断交,撤走专家和图纸。中国走上了以自力更生的道路。
1963-65年(契约年),中国绕过美国的阻拦,从西方国家(含日本)导入31个基础项目,主要是石油化学、制刚设备、化纤、船舶等。1972-1974年(契约年),基干项目从日本导入79、美国28、英国41、西德4、法国8、荷兰瑞士意大利各1,共170项。从卫星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到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门类广泛。这次技术引进的水准、门类广泛程度远超过前两次技术引进。
到70年代末,中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美国、苏联、日本一样算是发达国家了),可以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工业的几乎所有门类的产品。天上有卫星、大型喷气客机,地上有汽车火车,海里有万吨轮核潜艇,此外计算机、半导体、微电子、家电……,应有尽有。
但是今天呢?中国工业化国家的基础还存在么?大型喷气客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大规模集成电路、CPU……,虽然很幼稚,没有比较效益,却如潮水般引来西方先进技术。既然西方技术那么容易引进,就没有必要自己做没有比较效益的事,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自己的技术纷纷下马,研制队伍纷纷解散,可以说现代化,工业化就此中断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3 12:49:14编辑过]
......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是不存在交易和交易费用的......
兄弟,你自己看看你前天跟我说的,“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现在又说计划经济不存在交易。你哪句是你真实意思的表现?还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计划经济?
兄弟,你自己看看你前天跟我说的,“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现在又说计划经济不存在交易。你哪句是你真实意思的表现?还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计划经济?
你少说了半句话。计划经济下企业(指生产消费品行业企业),首先要进行社会成本核算,其次才是企业的赢利问题。即以“客观制约诂价”进行核算是前提条件,其次才是营利。
现在又说计划经济不存在交易。
那请问计划经济下的中间产品是调度还是通过交易的方式配置????先把这一个问题搞清楚了再说。
而且重工业的企业是不直接面消费的。
企业赢利是什么?那是直接面对消费市场,实际上这个环节也只是分消费品,所谓消费市场也只不过是通过钱来分配消费品的环节。
中间产品没有通过交易(市场)来配置资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3 13:20:45编辑过]
兄弟,你自己看看你前天跟我说的,“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现在又说计划经济不存在交易。你哪句是你真实意思的表现?还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计划经济?
你少说了半句话。计划经济下企业(指生产消费品行业企业),首先要进行社会成本核算,其次才是企业的赢利问题。即以“客观制约诂价”进行核算是前提条件,其次才是营利。
那请问计划经济下的中间产品是调度还是通过交易的方式配置????先把这一个问题搞清楚了再说。
而且重工业的企业是不直接面消费的。
企业赢利是什么?那是直接面对消费市场,实际上这个环节也是分消费品,所谓消费市场也只不过是分配环节。
中间产品没有通过交易(市场)来配置资源。
“分消费品”怎么能带来利润?
分消费品”怎么能带来利润?
企业的工员的工资从哪的来?当然生产终及消费行业的企业百分之90%以上的利润都会上交,用来给重工业、相关加工业的等中间行业企业的工人或管理者发工资,这就如同是一个大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一样。
但是相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就是一个企业,发行了货币最终是要收回来的。当然在理想的计划经济下有一个周期性调整的唯一的利息率(比如说五年一变,但都是周期性的通过计算客观制约诂价时一起计算出来的),这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国家就是按这个利息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3 13:42:19编辑过]
企业的工员的工资从哪的来?当然生产终及消费行业的企业百分之90%以上的利润都会上交,用来给重工业、相关加工业的等中间项业企业的工人或管理者发工资,这就如同是一个大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一样。
但是相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就是一个企业,发行了货币最终是要收回来的。当然在理想的计划经济下有一个周期性调整的唯一的利息率(比如说五年一变,但都是周期性的通过计算客观制约诂价时一起计算出来的),这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国家就是按这个利息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也就是说,消费品是“卖”出去的,而不是“分”出去的了,是吧?卖,是交易吗?不用说别的问题,你就回答这个问题就好了。
也就是说,消费品是“卖”出去的,而不是“分”出去的了,是吧?卖,是交易吗?不用说别的问题,你就回答这个问题就好了。
这个不重要,你要这样理解也可以,相对于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是有营利,但对于国家整体而言而是分配。
之所以说市场经济有交易费用,是指中间生品,如:在市场经济下,重工业的企业生产了机床,把机床买给生产衣服的企业,那么重工业的企业就要赚钱,这中间的利润差正是交易用。
又如:生产了电脑,在市场经济下,大商品把电脑批发给中小商人,也要赚取利润,这无形中就抬高了电脑的价格。而计划经济确是直接调度。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产品的价格不是企业在定,而是早就计算出来了的,企业必须盯着这个价格进行核算决策。
有交易就有讨价还价,而计划经济确不是,价格是早计算出来的。
如:旧时的百货公司里,价格是固定的,消费者谁也不能还价,企业也不能涨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3 14:01:19编辑过]
你别小瞧它,就是一个重工业的大项目都是几百个相关的基干部门支撑着的。而现代社会的数以百万计的消费品都来自这几百个技术密集重工业基干部门,相反的只有这些领域重大项目取得技术进步了才会有下游相关产业的消费。
回答"专杀美国杂种":::
这里有个复杂度的问题,基干重工产业门类越多,则轻工业的排列组合的复杂度和维系负担就越重。
落后国家之所以称为落后国家是因为他们从头走一遍科学的历史进阶和技术的试做验学是不会短时间完成的,也是风险很大的。观念的陈腐、人民的怨抑和外国人的敌视是有致命的杀伤力的。
后起的国家如果不能在科学技术上重新走完一个历史全程,他就一定会对外来的优秀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依赖,然而外国人不会把所有的细节都讲清楚。然而正像今天的交叉学科热一样,众多的细节才是新思维的暴发点。更何况进口一台机器成品,其中的细节就难以粹取了。
所以苏联的失败也可以归结为和现代化社会的发祥地英法的隔阂和远离,因为太多的细节“恕英法无法奉告了”。因为越是靠近抽象化的起源的学说越是大海捞珍,如果因此后来者走了一条其他的路,会造成外来的竞争压力和内部的不良预期,严重的话就要失败了--也就是所谓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怏”,至少也是“先下手在同时代为强”吧。比如苏联的前身在现代文明历史上就是一个“后者”: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先行者至少也有两代了,先行者经过思想市场的洗理至少也是文明的影子吧,何况现实呢。
总之苏联是后起的,知识的断层和缺漏,必然导致科学理论更分散,技术系统更孤立,于是其重工业零组件系统的庞杂和复杂是必然的,由这些零组件系统的排列组合而成的轻工业是“自喊一声:好头痛,好头晕啊”。
我可有理工科思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5 17:11:21编辑过]
所以苏联的失败也可以归结为和现代化社会的发祥地英法的隔阂和远离,因为太多的细节“恕英法无法奉告了”。因为越是靠近抽象化的起源的学说越是大海捞珍,如果因此后来者走了一条其他的路,会造成外来的竞争压力和内部的不良预期,严重的话就要失败了--也就是所谓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怏”,至少也是“先下手在同时代为强”吧。比如苏联的前身在现代文明历史上就是一个“后者”: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先行者至少也有两代了,先行者经过思想市场的洗理至少也是文明的影子吧,何况现实呢。
你错了,工业体系门类最齐全的就是美、苏联,苏联有大量的技术都是世界顶尘,不然苏联解决不会有那么多技术人员流向西方,光流失到美国和日本的技术人才就有一百万。苏联在八十年代末期可是被认为是第一科技大员,每一万个人中苏联的技术人员和日本一样是超过了一百人的。如美国奔腾芯片的主要设计人就是当初苏联同行业的工程师。
像其它国家普及私家汽都是慢慢的普及的,而苏联在七十年代确是一瞬间,几乎几年的时间就全民普及,这就是有发达重工业体系的优势。苏联的六边形个人电脑是唯一可以和美国的电脑相比的。苏联的安225军民两用的飞机是全世界载重量最大的飞机,可以一次性运输800辆汽车。几乎每一个高科技的领域,苏联人都是在最前面的。
不管卢布对美国的比价是多少,官方定为1:3,解体前黑市上为10:1,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美国人能生产的,苏联人也能生产,而且产量及生产能力上一点也不比美国人差,如果光比较币值,这能说得什么?不同工业体系的两个国家,就如同宽轨列车和窄轨列车一样,一旦把宽轨列车放到窄上,它就会变成破铜烂铁。所以就算以后俄罗斯人均GDP按美元工业体系为标准的超过苏联时期,民众的生活水平也不如苏联时期,因为现在它已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所需的消费品,如个人电脑这些就要给美国人买(前苏联有性能非常不错的六边形电脑)。这就是工业体系的原理,所以中国人这种放弃自己工业体系去算GDP的行为是,蠢猪行为,而多数国人们根本不会明白。
苏联的问题,在于更多的在于政治上的原因,而非经济。当然经济上确有问题,因为下游产业始终没有放开,苏联军、民同一领域的技术,苏联总是非能运用在民用上,这就是苏联的弱点。更要命的是苏联没有美国人那么多处在下游链环给苏联人刷盘子打工的国家。
假使老毛当初放弃自己的工业体系去和苏联人搞国际分工,那么苏联人就会很富,中国在六十年代生活水平也会飞速改善。但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要做就要做一流民族。老毛的确是有这点骨气,要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