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3563 3
2006-08-24

《历史哲学》黑格尔

黑格尔将观察历史的方法分为三类: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和哲学的历史。

原始的历史可能就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所记下的历史,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而且他们跟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的精神,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反省的历史又分为四类:我将第一类称作批判的历史,因为进行工作的人使用自己的思想来整理资料,而且他的思想可能和资料记录者的思想不一致。就也许与分析史学很接近,好比我们现在采用50年前的历史资料,无论当时记录者对资本主义如何的仇恨、对社会主义如何的赞颂,我们还是要用现在的价值观念冷静地看待;第二类反省的历史又称为实验的历史,现在无法把握实验的历史的意思,仅从使过去的叙述赋有现在的生气一句来看,与第一类分不出有什么区别;第三类反省的历史又称批评的历史,即对于各种历史叙述的批判,及对其真实性、可靠性的检查;第四类历史是不是指艺术的历史、法律的历史、宗教的历史这一类专门史,不太肯定,因为仅提到其特征是普遍的,是达到哲学的世界历史的过渡

哲学的历史是不是等同于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的思想的考察。

哲学用于观察历史的唯一的思想是理性,这里的理性与经济学中的理性完全不同,而且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一方面,它是宇宙的实体,现实存在与理性之中;另一方面,它又是宇宙的无限权力,在产生理想和责任之外,不知道还能产生什么。

接过1楼的疑问,理性的一个含义是指自然规律,因为作者指出太阳系的运动依着不变的法则,这些法则便是理性’”理性的另一项含义是指历史发展的规律,终久有一天,人们会理解活动的理性的丰富产物,这产物就是世界历史。同时,黑格尔的历史观又是唯心的,他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上帝赋予的,我们决不能想象上帝这样软弱,竟不能大规模地运用他的智慧。

作者提到了两个注意点,第一:一个概念、一个原则和那仅仅止于一种抽象地掌握的或者达到更进一步的决定和具体的发展的一个真理,彼此之间的区别。这句话不知道该怎样理解,留到后文考察最近时期的政治状况时再讨论。第二:理性支配着世界同神意统治着世界的形式有连带关系。这句话是对第一段中黑格尔历史观的一种表述方式。

接过三楼的疑问,对第一项注意点的可以这样表述:原则公理法律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无论它本身怎样的真实,终久不能完全是现实的。同样,目的、公理只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之中。要让它们产生确实性,就要实行、实施。

普遍的观念驱使热情去为它自己工作,热情从这种推动里发展了它的存在,因而热情受到了损失,遭到了祸殃这可以叫做理性的狡计。不是很明白这句话,以前听说过一个词理性的狡黠,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

精神的实体或者本质就是自由精神实现它的观念的手段:这个实现的过程包括多数个人的活动,而理性则出现在他们当中,做他们在本身存在的实体的本质。

条件1:自由的观念是绝对的;条件2:实现自由的手段,就是知识和意志的主观方面,以及自由的生动、运动和活动。根据这两个条件得出:国家是道德的全体自由的实现,同时也就是这两个因素客观的统一。

世界历史表现原则发展的阶程,那个原则的内容就是自由的意识。第一个阶段是精神汩没于自然之中;第二个阶段进展到它的自由意识;第三个阶段是从这个仍然是特殊的自由的形式提高到了纯粹的普遍性,提高到了精神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

个人等于一个单位,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依然是这个个人。一个民族也是同样地经历者,直到它的精神达到了普遍性的阶段。变迁的、内在的、理想的必然性就在于这一点里边。这是历史哲学理解的灵魂。

作者将地理状况分为三种类型:干燥的高地,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平原流域;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黑格尔似乎持地理决定论,认为第一种是实体的、不变的、金属的、高起的区域,闭关自守,不易达到,但是也许宜把冲动送到其他各地;第二种是文明的中心,而且还没有开发的独立性;第三种表现和维持世界的联系。

东方的基础是直接的意识--实体的精神性;主观的意志和这种意识最初所发生的关系是信仰、信心和服从。在东方的国家生活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实现了的理性的自由,逐渐发展而没有进展成为主观的自由。这是历史的幼年时期。东方具有人类历史的第一个主要原则道德。希腊的世界便可比作青年时代,因为这里渐有个性的形成。这是人类历史的第二个主要原则。第三个因素便是抽象的普遍性的领域:这就是罗马国家,也就是历史上壮年时代的艰苦的工作。日尔曼世界的出现,这是世界历史的第四个因素。可以看作是人生的老年时代精神老年时代充满成熟和力量,以精神的身份重新回到统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 13:45: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25 10:38:00
不可否认,黑格尔是德国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奠定了德国社会科学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 13:46:00

18世纪,西方理性主义盛行,许多学者都对历史的演变提出理性的系统观念,即历史哲学。它是研究历史发展中一般性、规律性的问题。

黑格尔破除了18世纪流行的二元论,把精神、自然界和历史描绘成一个统一的辩证法运动过程。他以“绝对精神”为一切事物的本源。绝对精神的逻辑的运动,外化为自然界,有了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运动,产生了人类,有了历史;人类历史的运动,又发展出一个更为完善的精神世界。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认识到黑格尔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上帝”赋予的,现在看来,黑格尔所指的万能的“上帝”不是宗教概念中的上帝,而应当理解为这里的“绝对精神”,正是它创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理性”因素。黑格尔与马克思对世界本原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历史观,从现在看来,黑格尔的唯心史观确有其弱点。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性(绝对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但它要通过直接动力才能发挥作用,直接动力就是人类对自我利益的“热情”。“理性的狡黠”或“理性的狡计”就是指“绝对精神:通过热情驱使人们奋斗,推动科学进步,控制自然界。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自己,人类历史则绝不重演,每次都有新的东西,历史就是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取代。现在再来看这段话“个人等于一个单位,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依然是这个个人。一个民族也是同样地经历着,直到它的‘精神’达到了普遍性的阶段。变迁的、内在的、‘理想的’必然性就在于这一点里边。这是‘历史’哲学理解的灵魂。”这里,黑格尔将民族比作个人,个人经过各个发展阶段虽仍是个人,但已不是起点时的个人,他所强调的历史哲学理解的灵魂应当是指历史前进发展的特征。

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世界历史的历程也就是自由发展的进程。在古代东方王国,只君主一人是自由的,所有臣民无异奴隶,以自由普及的程度为标准,故将其称为“历史的幼年时期”。直到希腊罗马世界,人们认知了一部分人的自由,并肯定于法律,因为希腊的自由是一部人的自由,故将其称为“历史的青年时期”,而将罗马称为“历史的壮年时期”。到今天日尔曼世界(指普鲁士王国),便认知全体人都是自由的了。他说:“国家乃是自由的实现,也就是绝对的最后目的的实现。”因为这里的自由已经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故将其称为“历史的老年时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3 13:43:00

《历史研究》汤因比1956

《历史研究》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文明社会第一次出现之后,人类的历史经验的性质或式样如何的问题。

汤因比坚持普遍联系、整体与局部,以及系统的观点,在看待个别国家的历史情况时,认为发生作用的种种力量,并不是来自一个国家,而是来自更宽广的所在。这些力量对于每一个部分都发生影响,但是除非从它们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做全面的了解,否则便无法了解它们的局部作用。一个同样的总的过程,对不同的部分发生不同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局部又以不同的方式反应和促进这个总的过程发生运动的动力。”……“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先对准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

从空间上将西方社会分为两类关系;一类关系是在一个社会内部的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一类关系是在不同社会的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间空间上的联系和时间上的继起关系,可以说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全体人类,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接下来所要描述的就是这一类社会,其研究目标是探讨可以证明亲体-子体关系的征象。社会间的亲体-子体关系是指:那个社会的生命虽然比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寿命长一些,可是它却不是同它所代表的那一类型的社会的全部存在时间一样长。在追溯它历史的根源时,我们碰到另一个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而它的起源还显然是在更远的过去里。

作者考察了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斯兰教社会、印度教社会和远东社会。其中,西方社会同古代希腊社会的子体关系的征象表现为:同一国家(罗马帝国),在古代希腊历史的末期,整个的希腊社会组成了一个单一的政治上的共同体;在罗马帝国里建立的但比帝国寿命更长的基督教教会;在帝国边界以外的无人地区上出现的所谓蛮族的民族大迁移,在帝国旧有土地上建立的一些为时不久的继承国家。据此,作者概括出从旧社会转变到新社会的三个因素:作为旧社会最后阶段的一个统一国家;在旧社会里发展起来的而转过来又发展了新社会的一个教会;以及一个蛮族英雄时代的混乱入侵。

这部著作的目的是要系统的比较21个社会: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远东社会、古代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代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印度河流域文化、苏末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和马雅社会。

观察研究对象的方法:考核和记录“事实”;通过已经确立了的事实的比较研究来阐明一些一般的法则;通过“虚构”的形式把那些事实来一次艺术的再创造。

从原始社会变到文明社会这一事实,原来是包括在一种从静止状态到活动状态的过渡当中。文明起源原来是通过内部无产者脱离现存文明社会以前的那个已经失去创造能力的少数统治者的行为而产生的。

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发展起来。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挑战愈强,刺激就越大”。但是文明发展与环境之间又不是无限的正相关,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一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不足和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一个地方,把这一点定名为“最适度”以便于同“最高度”相对比。

作者认为停滞发展的社会有两个共同的特征:等级和专业化(等级和专业化不是阻碍发展的原因,具体地说等级集团之间缺乏流动性,以及人为阻碍专业团体之间的交流,才是阻碍发展的原因)。

历史事实表明技术进展和文明进展之间不存在着什么相互关系,有可能技术进步了而文明却停步不前,甚至在后退。

文明衰落的实质可以归纳为三点:少数创造者不再有创造的力量,因此仅仅变成了少数“统治者”;继之而来的是多数方面撤回了他们的支持和模仿;其结果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失去了社会的统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1 23:00: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