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名称 中国省级能源指标
数据区间 2000-2019年
区域范围 31省
指标情况 40余个能源指标
文件类型 xlsx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能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能源的消费在过去数十年里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宣示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与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进行能源消费研究对实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数据分享提供具体指标如下:
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国有经济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国有经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国有经济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国有经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国有经济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能源工业投资(亿元)
煤炭采选业投资(亿元)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亿元)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亿元)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投资(亿元)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亿元)
焦炭生产量(万吨)
原油生产量(万吨)
汽油生产量(万吨)
煤油生产量(万吨)
柴油生产量(万吨)
燃料油生产量(万吨)
天然气生产量(亿立方米)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城市天然气供气总量(亿立方米)
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万人)
城市人工煤气供气总量(亿立方米)
城市人工煤气用气人口(万人)
城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万吨)
城市液化石油气用气人口(万人)
蒸汽供热能力(吨/小时)
热水供热能力(兆瓦)
煤炭消费量(万吨)
焦炭消费量(万吨)
原油消费量(万吨)
汽油消费量(万吨)
煤油消费量(万吨)
柴油消费量(万吨)
燃料油消费量(万吨)
天然气消费量(亿立方米)
电力消费量(亿千瓦小时)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_同比增长(%)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_同比增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等价值)(千瓦小时/万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等价值)_同比增长(%)
相关研究
[1]李瑞忠,陈铮,苏宏田.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9,39(07):4-9.
[2]韩君,张慧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能源消费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7):42-61.
[3]孙早,屈文波.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39(03):41-51.
[4]段志英,斯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01):33-36.
[5]周敏,谢莹莹,孙叶飞,高文.中国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视角[J].资源科学,2018,40(09):1693-1705.
[6]张子荣.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36-39.
[7]王倩.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其优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40-42.
[8]何则,杨宇,宋周莺,刘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演进态势及驱动因素[J].地理研究,2018,37(08):1528-1540.
[9]董梅,徐璋勇.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1303户农村家庭调查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01):45-53.
[10]严翔,成长春,贾亦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空间、人口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解[J].资源科学,2018,40(01):216-225.
[11]肖红波,李军,李宗泰,韩菲,李华.北京农村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1866个农村住户的调研[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127-137.
[12]唐登莉,李力,洪雪飞.能源消费对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37(07):1697-1708.
[13]李力春.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结构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7(13):140-143.
[14]李世奇,朱平芳.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变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基于上海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7(06):82-89.
[15]王锋,李紧想,陈进国,刘娟,吴从新.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01):6-12.
[16]王仲瑀.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01):82-92.
[17]史常亮,郭焱,占鹏,朱俊峰.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17(01):136-143.
[18]傅强,张小漫,张亚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FDI和城镇化的双向耦合关系[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1):83-91.
[19]王长建,张虹鸥,叶玉瑶,苏泳娴,陈伟莲.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基于IO-SDA模型[J].热带地理,2017,37(01):10-18.
[20]顾羊羊,乔旭宁,樊良新,关中美,冯德显,高亚红.夜间灯光数据的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化[J].测绘科学,2017,42(02):140-146.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