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国际国内发生的一连串变故,令人对投资这种“预期游戏”更加莫测高深。
●中国“再调”准备金,是否已经“确认”货币政策高频紧缩“重启”?
●此前公布的2月经济数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性指引,而只是增加了预期评估的“两难”程度;
●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加上前途未卜的“核泄漏”,会否改变中国国内货币抉择的“评判标准”?
●连续两个月4.9%的“高位持稳”CPI,加上各地方**“报出来”的,继续“高增长”的年度GDP增长目标,温总理将如何“拿捏”,进而实现“在(通胀压力与就业压力)两条道路当中走出一条光明道路”的愿景?
●制造业PMI已经连续三个月下跌,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却是连续三个月上升,究竟哪一个数据更加接近真实的中国经济?
就国内来看,或者仅就经济层面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2011年的前3个月,是越来越“纠结”,而非越来越清晰,因此,必须“跳出三界外”,才能看清这“混沌”的“五行中”的“空与色”。
很有意思的是,内部的“混沌”往往能够从外部找到“梳理”的“线头”,当然也是因为有外部的“搅棒”,在加速扰动本就“躁动不安”的内部经济。
自08年以来,中国经济政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攘外”。
08年的“四万亿”如此,2010年开始的货币政策“快速撤退”也是如此——在09年中国经济一番“鲤鱼打挺”之后,美国也在2010年开始“缓慢起身”,全球的“钱”又开始嫌“多”了;
而今年以来的中东动荡、日本事故,则再次加大了外因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扰动”,也同时增大的中国宏观政策的“两难”程度,为此,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决策层连续数次举行会议布局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工作。
现在看来,中国的国内经济、社会工作,正在两条战线作战,一条,是在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方面,与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的体系的重构赛跑;
另一条,则是在控制通胀、维系稳定方面,与因西亚北非的政局动荡被高高抛射的油价、通胀预期作战,同时又增添了东亚这头,因为日本局势的变化,而暴露出的经济、社会安全风险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