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国民经济管理
3075 9
2011-03-22
(序言)

看了天涯上很多人关于货币的理解,说句实在话,几乎没见到有什么人对货币有真正研究的。当很多人洋洋洒洒地写美联储,货币发行等等,咋看是有点道理,但是一说起细节的问题,就又不知所云了。

这种人研究经济(反正大概来讲经济就是走好走坏两个预测),对了也不明白怎么对的,错了也不明白怎么错了,仍旧为表象所迷惑。这类人的主要表象就是夸夸其谈,数字图表一大堆,看起来是很专业的(话说回来了,这些公开数据肯定就是要给人不同的想法,否则只有买没有卖又哪里有交易可言?)

言归正传,要读懂经济,货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知道货币的历史是很重要的。我在这里,就给大家开个讲座,真正说一下美元的来龙去脉(顺便提一下,有多少人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美元是建国近100年后才出现的?那么以前没有美元哪里有美国货币呢?)

顺便介绍一下自己:目前在美国做商品交易(也就是俗称的华尔街,大资金)。货币盘不是直接做,所以理解不是很深透(所以说错了千万别发挥国人的野蛮)。平时比较忙,所以讲座只能一点一点地写出来,而且不一定每天都有。如果诸位看官有人能从我所讲的悟道点什么东西,甚至从市场中获利的话,我也就深感欣慰了。

最后,我不是美分或者五毛,我只是一个试图读懂市场的人。
一、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美国原来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自然也要接受大英帝国的货币。英帝国的货币官方的来说,叫银本位。就是法定货币的价值是和白银挂钩。
  
  有两个关键词:法定和挂钩。货币本不用挂钩,也不用法定,加了这两条,意义就很深了。
  
  先讲挂钩。一先令比如说,就是86纯特洛伊格令的白银,不多也不少。而货币的贬值升值,和与其挂钩的产品有很大的关联。再讲法定。任何放债人被迫要接受该种货币。这条尤为厉害,因为如果币值发生了变动,那么升值对于之前放债人有利,反之,对于欠债人有利。纵观这几百年的历史,人们在挂钩和法定这两个字上,真是做足了文章。
  
  话说回来,虽然英国官方是银本位,但是实际上是金银本位,因为1英镑的货币是金币,等于129.4格令的黄金。这下大家有没有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英国的货币就像病魔缠身一样被一种东西折磨,而这就是Greshams Law。通俗点叫“劣币驱逐良币。”就因为双金属本位,所以当白银黄金的比值变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国内的白银比国际市场高估的时候,国内的黄金就大量流出,使得国内只有白银流通;当国内的黄金比国际市场高估的时候,国内的白银就大量流出。而英国的货币长期趋向于白银的价值被高估,所以黄金在17和18世纪的英国是很不常见的。这纯粹是**干扰市场的结果。
  
  但是由于金属货币的商品性质,所以当**没有干预的时候,外国的货币与本国货币可以完美的同时使用。**也没有任何理由干预:人家同样也是金子银子,自然可以使用。直到1857年,外国硬币在美国本国的使用才被法律禁止。美洲殖民地不仅仅有英国的进口货,还有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等的货币。而这些货币的价值,就通过当时市场的黄金白银的供给来确定。所以说那个时候,一样可以投机黄金和白银市场
二、Dollar名称的来源
  
  大家也许很奇怪,美国既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自然最官方的货币是英镑(Pound),而为什么美元会用Dollar?这是由于西班牙银元(Spanish Dollar)在美国国内大肆流通造成。前文已经提到过,那个时候在美国的殖民地,外国金银硬币的流通合理也合法,于是就出现了不同国家货币的市场竞争。当时的西班牙银元由于成色一直比较稳定,质量也好,因此在16世纪以来就成为世界硬币中的佼佼者。西班牙银元在西班牙属下的殖民地应用非常广泛,而美国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当时与加勒比地区的外贸交易。
  
  在这个年轻的殖民地获得了西班牙硬币以后,马上肯定要有西班牙银元的定价问题。西班牙银元的重量是387格令白银,而一先令的重量是86格令白银,两相比较,1西班牙银元应该等于4先令6便士。但是,和今天的情形相似,由于银元是外国货币,而先令是殖民地本国货币,进行人为地贬值本币,短期内可能可以刺激出口。果不其然,有些州**看到这个操纵物价的好处,提前动手。在164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法令,将西班牙银元升值到5先令。看到这样做刺激马萨诸塞州的出口经济,其他州迅速加入自我贬值的行列。随即产生的后果可以想象:本币贬值,银元流入,结果通货膨胀,州内物价(用先令计算)飞涨,后来出口刺激这招算是结束了。(看到这里,是不是对比2010年的中国似曾相似的感觉?)最后,英国本国出面解决问题:在1707年英国**停止了州**对本国货币的贬值。
  
  事情虽然暂时告一段落,美国殖民地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不可低估的,过不多久,他们就想出了更厉害的通货膨胀的手段,后文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2 11:51:36
三、法定纸币(1)
  自从东方的中国在中世纪搞出了纸币以来,西方世界还没有看到过这种金融工具。这也难怪,任何一项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是人们意识中的价格。一张纸上我写100人民币,和一张纸上中国人民银行写100人民币有着截然不同的价格。问个哲学问题:为什么人们不相信我,而相信人民银行呢……?
  言归正传,马萨诸塞州作为英国殖民地,有时候派兵远征法国殖民地魁北克省(现属加拿大)。通常来说,这样的远征都能取得成功,然后掠夺过来的财物也能用来支付士兵的饷银。但是这一次,1690年法军以9人阵亡的代价抵挡住了英国人。士兵们不高兴地回到波士顿,要求薪水,而马州当时府库空空,于是想要对本地的商人借款3000到4000英镑。但是没有人是傻子:马州的财政信用不高,所以**借钱的这件事就没有了着落。
  士兵们继续发泄不满,于是在1690年12月,马萨诸塞州做了一件西方世界没做过的事情:发行7000英镑纸币!由于知道大众可能不接受纸币,马萨诸塞州做了一项保证:1、这纸币可以兑换几年后府库税收收入的黄金或白银,2、不会有更多的纸币发行。
  在任何一个国家,要是相信**和政客,往往要失望。这些纸币40多年都未能兑换成金银!最可笑的是,说好了绝不多发纸币的**,在1691年2月通过法案,再次增发40000英镑来弥补财政的窟窿,然后又保证这次是最后一次发行纸币。
  这么多纸币发下去,老百姓最终也不是傻子,知道**到最后没有办法将纸币兑换为硬通货。因此,仅仅在发行纸币一年以后,在市场上的汇率兑银元大跌40%。
  大家请注意,到这个时间段,这个纸币仅仅是**债券,而下跌40%表示此债券是垃圾债。也就是说,老百姓手头上交换的是还不是法定纸币,因为没有法律强行规定这种纸币的价值。其实这样的自由汇率是相当合理的,没有价值被扭曲。
  但是**并不喜欢自己发行的债券沦落到如此下场,要改变现状,只能人为扭曲价值。在1692年,**规定纸币和银元的价值相等,法律上的银元的债务,收债人必须接受纸币。同时为了鼓励使用纸币,**又规定:给**的缴税过程中,用纸币可以便宜5%。结果收债人可惨了,本来借出去的是银元,到头来被迫接受强行升值的纸币。
  这下副作用马上产生了。本来在一个自由的市场,银元的价值和纸币的价值不是固定的,自由浮动也就是一个寻找价值的过程,那么纸币和银元同时出现在流通市场。现在价值被突然扭曲了以后,谁还用银元支付债务呢?当然是用内在价值低的多的纸币啦。所以马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市场上流通的银元瞬间消失。
  纸币发行的最大赢家,到头来就是**本身:本来借的是真金白银的债务,最后用纸币就强行打发了。纵观历史,**的本质都是很相似的。**出了错,往往就用另外一个错来强行弥补。马萨诸塞州的**决定发兵攻打魁北克,是错。发行债券打发群众,是错。最后强行用法律来规定白纸的价格,错上加错。
  四、法定纸币(二)
  前文说过,听政客的那种“保证不印钱”的口号,往往要失望。可不,在1711年,另一次从马萨诸塞州去攻打魁北克的远征失败了。于是又逼迫着当局印纸币来支付战争的费用。这次的发行量更为巨大,甚至达到了50万英镑之巨!各位已经能够想象结果——那就是马萨诸塞州的纸币对银元大幅度继续贬值。由于在法律上来说纸币和银币的价值相等,所以**想了很多办法来扭曲纸币的价格。在黑市上,白银已经大大超出纸币的价值,虽然**用罚款、监禁和没收财产的方法来强迫纸币和白银等价,但是最终一切扭曲市场的努力还是失败了。
  同时,通货膨胀开始严重起来,连大英伦敦**也坐不住了,给马萨诸塞州州**压力,来慢慢回收纸币,回到以往的银元货币。但是这印纸币的事不是马州一个州在做,其他的州通货膨胀也相当厉害,各州**已经达成协议:各州的纸币汇率都是同等的。这样就造成了马州回收纸币的重重困难,因为马州回收纸币,意味着马州的货币相对其他州的货币升值,那么其他州的纸币就会蜂拥而入,强行要马州按协议兑换马州的货币,造成前功尽弃。
  到了1744年,马州和法军又打了一场,这下又回到印钞的老路上。从1744年到1748年,市场上的流通纸币是原来的8倍,而相比对于1690年,纸币在黑市上贬值了10倍。到了1751年,大英**再也坐不住了,颁布法令来禁止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所有增发的纸币。到1764年,这个禁令扩大到所有殖民地,并让纸币慢慢兑换成银元。
  很多人觉得英国**疯了:这么强的通货紧缩政策,岂不是殖民地的价格崩溃,经济崩溃了?但是实际上没有发生那样的情况。在短期的价格下跌后,硬通货硬币又在殖民地的土地上开始流通,优质的货币比恶性通货膨胀最终更促进了经济,于是一轮新的经济扩张开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2 11:54:39
五、银行债券(顺便说下银行的历史)
  当你拿起“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张纸的时候,其实是拿起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欠条,这张欠条,说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欠你多少人民币,在纸上说明的了。那么既然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发100元债券给你用,中国交通银行也当然可以发债券给你用,中国农业银行也可以,本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前面已经说了**的官方纸币,既然官方债券可以流通,那么私人债券,也就是私人银行的纸币,只要大家认同价值,当然也应该可以流通。
  顺便这里要说下银行的历史:十四世纪的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开始使用自己的银行的债券(纸币),那时候的银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银行。那个时候,商人借出去的都是自己的钱,而流通的债券,就是那个借到钱的人手里拿着的欠条——拿着欠条的人,可以到借款的那个商人手里收回帐款。
  而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是不仅借出自己的钱,并且要借出别人的钱,吃其中的利息差。这样的银行,在17世纪的一次英国变革中产生。本来,英国商人把得来的黄金都存到国王的库房中,让国王代为保管,这不是个很聪明的决定,因为国王也是凡人,整天想到自己的房子里有一大堆金子,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能不动心吗?于是到了1638年英国内战前,查理一世国王急需资金,而在当时20万英镑的天文数字的黄金,就被他强行征用去。用今天流行的话说,那些商人被弄了个“被借款。”
  还好的是,最终商人们把自己的黄金拿回来了,不过国王的信用从此毁灭,大家都把钱从国王那里拿出来,放在私人开设的金库中。把黄金存进去,私人开设的金库会给商人一张仓单,就是黄金的存款单。这张仓单就代表了所属的金子,开始进行流通。久而久之,大家习惯了仓单,见到它就像见到黄金一样。然而,开设私人金库的业主更是凡人,每天和金子在一起,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开始把仓单借给别人,让别人用黄金还贷。这也许就是最早的银行空手套白狼了……仓单要是没有黄金对应,开出的成本就像一张纸一样。
  那么再接下去,他们琢磨出了一个道理:只要有一点流动的黄金资金应付平常的状态,他们就可以一直开出空头支票来获得黄金。这个时候开始,他们会害怕挤兑,因为既然开出了仓单,也就是空头支票,已经大于金库的黄金,所以他们自然就没有兑换所有存款为黄金的能力。银行要扩张,一定要有真正的黄金打底,所以存款人开始从付费给金库代为保管,到从金库领取费用。这样,存款人和银行从单纯的雇佣关系,转换到存款人和银行是借贷关系,而从金库领来的费用,也就是所谓的利息……
  美国殖民地时期,也有两家私人银行,他们发行过纸币(不是法定货币,是银行债券)。不过,那个时候可能发行纸币的技术不高,很快这两家银行纸币债券发行过多,造成剧烈通货膨胀,最后资不抵债破产。颇有意思的是这一点:鼓吹私人银行的大多是有钱的商人和土地的投机商(今天我们叫房地产)。他们其实是负债最多的人群,而鼓吹了私人银行发行大量纸币造成通货膨胀,间接的免去了他们的债务。看到这点,好像近几年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2 11:55:51
还有吗  楼主请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2 12:00:22
六、独立战争
  
  就像前文提到的马萨诸塞州的故事一样,美国的货币演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战争筹款的需要。1775年,独立战争打响,这个在英文名其实叫“Revolutionary War”的战争很有革命的色彩。一个人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错了,革命是你请客吃饭,他革命。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革命的成本是很高的,不让群众“被请客,”星星之火是不可能燎原的。
  虽然美国的革命者不是中国历史上很多吃不上饭的穷光蛋,但是大陆国会(几十年前在某文明古国最荒谬残忍的时期,有人叫它“造反派司令部”)的议员加起来的财产比上一场战争的消耗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大陆国会一定要有开支来源,那么就印纸币,向老百姓借钱,然后告诉百姓以后7年的税收收入来偿还。随后的事情你也能猜到——要是相信组织,那么组织肯定利用你。马上,这个还债的想法就不提了。
  大家要注意,这个时候印钱是和银元挂钩,其实就是大陆国会的银元债券,这个东西叫大陆币。再注意,这个大陆币不是法定货币,因为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人用1:1银元的平价接受这个货币。
  美国所有的货币供应在1775年有人给统计过,是1200万银元。国会第一次印钱就印了200万,然后连钱都没印完,就又决定要加印100万。1775年还没有结束,国会已经印了600万银元了,把货币供应增加了50%。
  随着战争的推移,国会不得不继续印钱,1775年说了印了600万,1776年印了1900万,1777年印了1300万,1778年印了6400万,1779年印了1亿2千5百万——5年总共印了2亿2千五百万。再提醒一下,战前的货币供应是1200万。接下来的事你也能猜到,通货膨胀剧烈(以大陆币)计算,本来大陆币和银币平价,到了1781年,168大陆银元才能兑换1银元,所以说什么东西不值钱,常常说“连大陆币都不值。”
  同时,各个州**也不甘人后,纷纷印制自己的债券流通,加剧了通货膨胀,佛吉尼亚州和北/南卡罗来纳州领导潮流,这么多州在国会基础上印刷了2.1亿银元,整个货币体系充满了纸钱……
  在大陆币和州债券之外的,还有陆军的“采购票”和国会的“贷款凭证,”这些都是交换革命群众(商人、农民等等)的战略物资而颁发的票证。其实农民和商人也不是傻子,大家都知道这些纸不值钱,有的地方就拒绝接受大陆国会的任何纸币,结果物资被抢走,留给他还是一叠纸币。
  本来这些一文不值的纸币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可是一个叫罗伯特•莫里斯的人改变了这一点,莫里斯是从国家主义者的角度出发,什么叫国家主义者呢?请看我下面插点历史:
  美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777年起草的“联合规约”(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这个规约中,第一次发明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名称。在规约中,它把各个州的权限定的很大,就像分裂的一个个国家一样,而美国在这个宪法中不叫一个国家,而是一群国家的总代表。其中,州**有自己的独立货币、司法的独立权利。而联邦**权力很小,也就基本只有宣战和外交代表的权利,连收税的权利都没有。于是当时有两派,一派支持分裂的独立小国的制度,一派叫国家主义者,支持改变为一个更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莫里斯就属于后面这种人。
  莫里斯在当时的美国经济界很有影响力,他一手促成了联邦当局最后要对发行的债券完全偿付银元的改变。他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建立联邦当局的信用铺路,为以后争取联邦当局的收税权而努力。最后当美国宪法确定的时候,国家主义者占上风,明确规定了州**没有铸币权。顺便说下,这努力的中间,也有很多莫里斯的徒弟——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功劳,这个人在后面会讲到,对美国的货币历史相当重要,在10美元上印的就是他的头像(和中国不同,越重要的人物,上的美元数额就越小,华盛顿是最小的1美元,林肯是5美元,汉密尔顿是10美元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2 12:03:26
七、北美银行(Bank of North America)(第一部分)
  前文说了,罗伯特•莫里斯这个人在当时的联邦制定政策很有影响力,而他信奉的就是美国最好出路是统一的国家**拥有权力,而非分散的州**。他不仅相信中央集权的好处,而且还相信美国应当和英国一样,拥有一个像英格兰银行一样的中央银行。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在美国创立了北美银行,这个银行既是中央银行,也是商业银行,因此比较象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是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比如说可以在那里储蓄)。
  北美银行不是国有银行,而是像英格兰银行一样的私有参股银行,但是联邦**持有股份。它的货币基于银元,是现代意义上的半储备银行(fractional reserve)。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前文的英国金库转变为现代银行的例子,北美银行借钱给别人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所有的银元。举例来说,第一个人在北美银行存了1万银元,那么北美银行现在给这个人1万银元的存款账号,现在北美银行就有1万银元的存款(也就是向那个客户的贷款),和1万银元。这个时候,北美银行是全储备银行,因为就算所有的人要把自己的银元账户中的银元提出,北美银行也能光荣完成这个职责。
  但是马上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现在手里的硬通货是没有利息的,银币不能自己繁殖,所以要再借钱给别人。北美银行找到一个需要1万银元的人,把钱借给他。这个时候,北美银行其实就是给那个人开了一个1万银元的账户。那么现在,北美银行有1万银币,对应2万的存款账户。好了,现在北美银行变成半储备银行了,也就是说它没有能力来付清所有的存款人在它那里的存款,但是只要两个人合在一起不要求取出1万银元,北美银行就没事。
  这个时候,货币的发行有了重要的转变,本来只有1万银币的硬通货,在市场上的货币被直接翻倍。所以有人说,因为金银开采量下降,就一定会通货紧缩是不对的。A把1万银币存到银行一,银行一贷款给B,B再把一部钱存到银行二,银行二再把钱借给C……等等。1个银币对应的是多重的货币发行。纵观历史,银行货币的发行在这之前我也介绍一些了,往往以纸币滥发,通货膨胀而告终。
  回到北美银行的故事上。北美银行对比今天的银行很有不同之处。它的货币是基于银元,由于前文说了是半储备货币,所以货币的发行它就自己来掌握。联邦当局只给北美银行唯一的经营许可,于是北美银行成为了国家垄断。同时,当局规定,北美银行的银票和银元的信用相等,这样就给了北美银票半法定货币的地位。为什么不叫法定货币呢?因为虽然当局会被迫接受银票,但私人则不必。今天,你看美国每张美元上都写着“This note is 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 public and private。”意思就是这张纸是无论**和私人都要被迫接受,作为付款方式的,而接受北美银票的义务仅限于**当局。
  北美银行占尽了政策的好处。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北美银行对当局有借款的义务。当**缺乏资金时,北美银行就要借钱给**,也就是印刷北美银票。那么,**的收入最后怎么来?还是要靠可怜的纳税人。这样一来,**借款大开方便之门。就像一个小孩子跑进了糖果店超市,二话不说就可能开始吃起来,最后再想如何还款的事情。在这里,北美银行第一笔贷款就是贷给联邦**120万美元。令人不禁感叹,联邦当局非常聪明地给自己搞到一张信用卡,而最终为此买单的不出意外地落在了纳税人的头上。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