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5-9-16 22:35:00
以下是引用vagabond在2005-2-13 0:43:58的发言:

是说财富是不是物质,如果是,好像与物理学相悖,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阁下果然不爱读书,不过这就叫“有术”或有创造性,那我的儿子比我更有创造性,他看“滥竽充数”的插图版,居然能看出主人公在吃甘蔗来,如果我该佩服他,那人大应该关门,不知道阁下到这里来干什么,到处乱发贴赚分(这积分又不能换成人民币或美元)

生命是越进化越有序!试出一书论证之。我所知道的是500万年以来人类的基因没有发生过重大变化

你关于基因的话有点胡搅的味道,基因虽然99%没变化,但是就那么一点变化就决定每个人各不相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6 22:44: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7 04:28:45
[quote]gene21 发表于 2005-1-29 15:03
为了交换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在交换之前是有价值的,而在交换之后,如果不再准备拿来交换,那就没有价值了;如果准备再次交换,那就还有价值?还是只是在交换的瞬间才有价值?如果交换是价值的前提,为了交换才有价值,那么价值这个概念是不是还是属于心理范畴,

        一个商品在交换后。如果不准备再拿来交换。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如果准备再次交换。商品使用价值变成交换的目标。并有交换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8 14:56:44
逻辑上讲,先有价值,再有交换价值,再到价格。价值是产品中凝结的劳动量,当然会在先,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的比例关系,而价格是货币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又表现为一个量的范畴。但是绝不能割裂价值和交换的关系,而认为价值在交换之前就孤立存在。价值范畴的这个发展序列,完全依赖与交换的存在与否。有交换,这个序列的范畴就是真实的;没有交换,这个序列的范畴都不会存在。所以说价值不是物,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8 15:12:15
ja3 发表于 2009-9-7 04:28
        一个商品在交换后。如果不准备再拿来交换。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如果准备再次交换。商品使用价值变成交换的目标。并有交换价值
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论(非贬义)的解释。价值的存在不是取决于“想不想”,“准备不准备”,而是完全取决于交换的那个过程。如果我们说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那它也只是存在于交换的那一瞬间。处于交换过程之外,价值只能是一种“潜在”、“可能”和“有待实现”的东西,因而也只是一种观念上的东西。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一对互为依存的范畴,离开一方,另一方不会独立存在。自产自用的东西,与其说我们消费了其“使用价值”,倒不如直接说是消费了产品“本身”,这样至少不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8 16:10:43
ccggqq 发表于 2005-2-6 01:23
依马经,价值在交换之后出现,因为交换决定产品是否是商品。这样便乱套了,因为交换己没有评判标准。效用价值论强调心理的动机或感受虽然一团遭,但至少能为交换提供一个比较标准。
……
其实经济学中的价值,不管是抽象劳动还是效用,还是其它,都是用来表达商品(财富)的多少的,其本身不是财富。交换只是使价值价格化了---------价格就是两商品的价值的比例,交换则是完成这种比较的活动,这就是说比不比或交换不交换,价值始终存在。显然这种陈述与马的凝结论在逻辑上统一了,因为产品与商品中凝结的抽象劳动(或生理耗费)是同一个东西。
1、“依马经,价值在交换之后出现……”,我不知道马经在哪里阐述的这样一条原理,当然我不否认某些教科书可以这样干,因为无需交税。
2、“交换只是使价值价格化了……”,在物物交换的时候,价格并不存在,价格是货币出现以后的情况。
3、“……这就是说比不比或交换不交换,价值始终存在。”,交换价值、价值都是从交换中抽象出来的范畴,其存在是依赖于交换这个过程的。现在我们从交换过程中把这个范畴抽象出来以后,就把那个交换过程抛到九霄云外了。进而认为其可以不依赖于那个交换过程而存在。俗话说,阔气了,出身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这是典型的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8 17:29:44
gene21 发表于 2005-2-10 17:56
其实我更赞同效用价值论,价值是一个心理范畴,不论是劳动还是交换,最终目的不过是满足人的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按马之说,交换必须是等价交换,即商品中包含了等量的劳动,但在实际交换中,人们不会也无法去度量两种商品是否包含了等量的劳动,而交换之所以发生,只是人们觉得他们的交换是等价的,起码自己不会吃亏。
我认为我的上衣等价于你的汽车,你认为你的汽车等价于我的别墅,那么交换还是发生不了。交换发生的情况是,你认为你的鞋子等价于我的上衣,我认为我的上衣等价于你的鞋子;甚至于你认为你的鞋子的价值高于我的上衣,我认为我的上衣的价值高于你的鞋子,这样才会发生交换。马经从这个交换中所能确认的是一种等价关系。如果说这仍然是一种心理范畴,那么它已经不是个人的心理了,而是双方的心理认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较之于个人心理就已经是一个客观的范畴,而不是主观的范畴了。

茅于轼认为,交换中双方都得到了高于自身商品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交换中双方的福利都“增进”了,社会财富也跟着“增进”了。一方面,他把交换双方的那种小私有者的卑微心理直接等同于社会意识;另一方面,他从不会去考虑,交换一方福利的“增进”必是另一方福利的“减退”,双方相抵必定是零,而是认为“社会福利”会随着交易双方的窃喜从天而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8 17:55:15
vagabond 发表于 2005-2-11 22:03
我这么说吧,财富是不是物质,是不是独立于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如果是,那么它就可能有其自身的规律,恐怕不是能完全由人类左右的(通过生产或交换)。可能劳动交换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的路子都错了,如果你能找出新的研究之路,别忘了分点奖金给我。第二点就是产品是自用、送人还是为了交换无关紧要。因为除了艺术作品、软件之类的东西外,它们都是改变物质形态而产生的。在地球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量是恒定的,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原始社会。那么增多的部分(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直接把价值等同于物,而且是一个“未知之物”。这就相当于把一个范畴从现实关系中抽象出来,然后隔断它与现实的所有联系,面对这个孤零零的范畴而发呆:它究竟是什么呢?这当然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你已经隔断了它与它的来源的一切联系,要想理解这个范畴,我们还是必须要回到它的那个来源,那个产生这个范畴的现实关系中去。价值不是物,而是在物的表象下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9 07:50:32
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   一种目的性的假设  当然是先有价值了  只有先有了价值才可能通过交换实现啊  有什么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