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wx 发表于 2021-6-19 10:09 
未来货币都应该是以人本位为发行机制的,要以人为中心建立一个价值体系,货币只是维系这个价值体系的一种 ...
货币的人本位
劳动价值论的量纲是劳动时间,具体说就是“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这就是货币的人本位。<br>
人类社会最初还不是商品社会,原因是没有剩余生产物。那时,人们的劳动时间不足以维持或仅仅维持自己的生理活动耗费,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大于生产劳动时间,用量纲的观点,就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交换的不可能。<br>
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用于人的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开始小于生产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有了剩余,同时也有了剩余劳动产品,这样人们开始了最初的交换行为,商品社会开始萌芽。劳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剩余产品开始慢慢多起来,生产开始分工,农业内部出现行业分工,农业外部也出现行业分工,商品的种类多起来了,人们的交换行为也随着慢慢发展,交换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这些变化都是伴随社会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缩短同步实现的。这种不完全的商品交换就是潜在地根据社会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所以如果这种交换有什么量纲的话,那就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这是货币出现之前的情况。<br>
最初的货币,在历史上曾使用谷物或牲畜。作为食物它们不过就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存在形式。重农主义学派的发展也与此有关。斯密在谈到交换价值时也认为与劳动最接近的量纲是谷物。<br>
可以认为,在此之前,劳动价值理论的量纲基本上是以人为本,是人本位。<br>
再后来,出现了贵金属,代替了谷物和牲畜作为货币,社会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纲作用就被掩盖了。但是贵金属还是直接代表劳动量即劳动时间的,并且经济学家大都认为作为工资的货币,是用来购买最低生活资料的。<br>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规定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相同的抽象劳动,而这种劳动是人的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明确把生理因素纳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纳入商品价值范畴。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指出社会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但是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与社会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是直接关联的。纸币出现以后,最初是与货币量纲联系的,因此可以认为还是金本位。这个时期劳动价值理论的量纲由人本位被金本位所代替,所掩盖。但是,劳动价值理论还没有遇到重创。到了凯恩斯时代,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情况完全不同了。认为凯恩斯之后的经济范畴,已经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经济范畴了。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已经彻底颠覆了马克思的“货币范畴”。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货币,已经是需求与供给决定的了,还有什么商品的价格不能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呢?按照这种说法,劳动价值论让位于供求关系论,以人为本的劳动价值量纲,以及以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为本位的货币体系被彻底抛弃了。<br>
情况在表面上,也许很像这些人所说的,在经济生活中,能观察到的现象只有“价格”。现在经济学家不必去考虑价值问题,也不必考虑货币本位是什么,只要“实事求是”地探讨一下,怎样的政策才算是最佳的选择就成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干预,似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但是事实上,这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手段的使用,并不能证明劳动价值论过时,更不能证明价值和价值量纲已经不存在了,它们不过是形而上学的概念。实际上,西方经济学中的恩格尔系数,就是衡量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我们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从经济学上看实际就是应该回到人本位。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量纲。而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这个量纲的。<br>
所以,劳动价值理论的量纲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只是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范畴,它是贯通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也不是如同一些人所断言的,已经被颠覆了。<br>
货币作为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现象,实际上始终是人本位的。<br>
科学告诉我们,货币,不管表现为金圆还是纸蝴蝶,它始终是人本位的。历史上所谓的金本位,不过是一种并不科学的强制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