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林毅夫教授的教学录像5,其教学核心内容是科学革命。 针对中西两方在十几世纪里官僚体系和封建体系里的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经验来维持和传播。这一点强调了学徒和师傅之间的关系。但是西方的封建体系崩溃之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其科技革命就在这中间产生。从大小农场主到各大小资本家,追求利润是他们唯一的目标,而效率是铺向利润的基石。由于竞争者众,他们的期待和博弈导致了经验转向实验室。在经验和实验室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他们逐渐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经验和数据,从而控制实验排斥不必要的和错误的过程和步骤。这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条理化。从分工演变中,专业更有利于效率。
而中国处于官僚体系,皇权是核心所在,他能调配社会资源较多,获得皇室的肯定,其项目就会有大大提高其成功率。但是能获得皇室的认可的实验是非常少的。最好的也就集中在皇室里,如建筑、医疗、和工艺。
由于我国并不完全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严重的官僚体系,这就导致了皇权和资本家两大的空缺。所以实验室在现代中国里面还是非常少的,设施落后和经费短缺是普遍的现象。
我国是侧重于应试教育,并且是以经验来传播为主,百家训言就突出这方面。所以严重缺乏实验室里相关的数据,缺乏试错的机会,就更缺乏尝试的勇气,更谈不上创新的精神。而西方比较侧重于素质教育,他们是依靠实验来传播他们的知识和理论,创新是他们的擅长,因为实验室里什么都存在可能,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增加,西方人认识到这点,创新给他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所以他们不会去扼杀自己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的冲动。
林毅夫教授谈到各国母语的传播速度慢,理解困难,而数学语言的传播速度快,理解容易。因此数学教学和实验教学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理解多一门外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无疑是要求翻译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因为翻译过程中,原著的语法语境是不同的,许多时候会出现歧义,这不好理解。个人倒建议能力范围之内学习者应该认真去学习多一门外语,这有利于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消化。而国家就更加需要对这方面的投入和研究。比如说国语的有声词典应该早点面世,看看英语有声词典的出现,我们的差距就显然很多。我们不仅是国语有声词典还需要各地方方言的有声词典。这些作品面世之前,知识系统化更需要进一步理顺和组织。
行业需要实验室来试错,同时不可缺少基础教育。将数学和实验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实验的展开。
我国是重视应试教育,主要是经验教学,这方面非常强调去接受而不是去反驳。正是如此我们国家缺少创新的精神和元素,西方国家不缺创新精神,但是他们是从实验室走过来的,经验教学相对比我国少点,所以西方国家非常喜欢我们中国基础知识扎实的学子到他们的国家去深造,并以高薪厚遇来吸引出国留学的人才扎根于他们的国家。
我国如何展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呢?首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评估其教学质量的过程不能侧重某一面,而是有机的整体。其次是教学环境要配套实验室,让学生有条件进行实验,从而积累相关经验和数据,便于排斥不需要的和错误的对象。
我国教育现状就是应试教育为一类,素质教育为一类,他们两者严重分离。应试在九年义务教育里,属于大众教育。素质在贵族学校里,属于精英教育。但是这样不利于教育的长期发展。
企业更加突出,很多企业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根本谈不上实验室这个词。研究产品的经费是少之又少。而更多的企业是和高校合作共同开发,这也是不利的。因为实验室不够独立,核心技术很难突破。
未来的中国必然是侧重于高等教育的职中,以技工为主要培养对象,以便符合企业的需要。
中国的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所以试错的机会严重缺失,这才是创新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衡量社会管理成本,在实验室里试错的成本是相对较小,同时可以转向有利于自己的经验。当然,这个实验室不一定是在学校,社会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
希望我们中国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更希望实验室和数学都能融汇在我们的教育里面。
从经验上来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四步骤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分工很明确,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科技发展的速度。个人一直在疑惑,这四个步骤分工效率高,还是个体全部承担的效率高呢?这些工序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而分工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能推进这一发展进度呢?
百度的百度知道就是一个提问和应答的过程,百度百科是一个文献的资源库,百度的资源更多是免费共享,而谷歌的文献资源库是收费的,希望有更多好奇心的人能为此创新。让我们从思考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