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开发中的概念
产品原型制做的目的,特别在敏捷开发、设计冲刺和精益创业,是一个有效的简化文档编制、吸引使用者参与、早期辨认需求遗漏、将外在需求风险降到最低的方法。将大量文字性文档转变为带有注释与互动性的可视画面更能吸引利益相关者与使用者的注意,让用户在软件开始投入编码前就再次核实确认需求。原型设计能够在表现层将设计合成一个逻辑整体,客户能和你一起看到未来交互的软件蓝图、功能和效果,获得较真实的感受,在不断讨论的基础上完善未来的设计思想。在深入调整前就收集反馈。编码的代价是很大的,系统重构的代价更大,可能会导致项目目标无法完成。但是在原型中修改一些重要的的交互行为或布局等所花费的也只是一点点沟通时间,并且通常一个人就能对原型进行构建和维护,不会打断其他进度。总的来说,我们使用原型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交付,而是沟通、测试、修改、解决不确定因素。
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是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设计冲刺
设计冲刺是一套用于解决棘手难题的五天式流程,是战略、创新、消费行为学、产品设计等领域的“超级精选专辑”,可以理解为设计思考和敏捷开发的实践操作版。设计冲刺起源于谷歌,在那里,它几乎被用于谷歌的任何项目:从搜索引擎到电子邮箱,再到无人驾驶汽车。传入谷歌风投之后,这套方法已经帮助100余家初创公司成功起步,它们中的许多如今已是人尽皆知的业界标杆。
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是由硅谷创业家Eric Ries 2012年8月在其著作《精益创业》一书中首度提出。但其核心思想受到了另一位硅谷创业专家Steve Garry Blank的《四步创业法》中“客户开发”方式的很大影响,后者也为精益创业提供了很多精彩指点和案例。很多IT从业人员在了解精益创业后认为,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到软件行业的敏捷开发管理。例如“最小可用品”与“原型建模”非常相似,都追求快速的版本迭代,以及时刻保持与客户的接触并获得反馈等等,精益创业可以理解为敏捷开发模式的一种延续。
个人能力特点
[个人PS-相关行业-个人能力特点1]首先,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过了敏捷开发,所以我对于它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工作中我会比较熟悉且快速上手相关工作内容。
[个人PS-相关行业-个人能力特点2]我个人也系统学习了设计冲刺,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流程。在课堂上也练习过相关内容。除此之外,我个人抗压能力较强可以接受工作压力。
[个人PS-相关行业-个人能力特点3]精益创业在我大二时系统学习过了,相对于其他人我对此较为了解。熟悉它的思想内容和具体操作,所以我的优势就体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