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款生是怎样“争”成的
将退还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留美、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这一结果竟然是美国人全力争取到的
1903年,农历二月初一,新任驻美公使梁诚率一众随同人员乘坐美国公司高丽轮船,由香港启程赴美,三月初六抵达华盛顿。
对于年近四旬的梁诚来说,美国乃是“幼学旧游之地”。20年前,年仅12岁的他便获选第四批留美幼童进入美国菲力学院学习。1881年,当年留美的四批幼童被借故召回,学业中辍。回国后的梁诚,学以致用,多年活跃在外交场合,为国效力。
如今,再次踏上美国国土的梁诚,将要完成的是行将影响中国走向现代进程的一件大事。
庚子赔款,美国倡导减额
“当赔款(庚子赔款)之初定也,美国**本已定意,于合宜之时,将派定数目改正,除本国**、国民应得之数外,所有溢数,愿请中国勿庸担任。”1907年,庚款兴学几成定局,时任美国国务卿罗脱追述交涉经过时这样说。
罗脱所说并非虚言。
早在1900年赔款谈判之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即表示“我们并不期望完全赔付这样一个总数、像其他列强那样提出可能超出中国赔付能力的极端要求。”
1901年5月7日,当各国提出约合4.5亿两白银的赔款时,美国谈判代表柔克义于7、9两日分别通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希望经由中国谈判
代表陈述还款困难,以达削减目的。10日,海约翰在给柔克义的电报中认为这一总数太高了,提出如果其他国家同样缩减赔款的话,美国**愿意将所要求的赔款
减少1/2。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不可思议的是,清廷居然答应了赔款。
此后,5月22日,柔克义在各国参加的外交团会议上指出,虽然中国**承认了4.5亿两的赔款,但当初我们提出这一要求只是一个假设性的数字,因此不能就
此把它理解为要求中国偿付这一巨款的承诺。28日,海约翰再次表示,“这一数额太大了,恐怕会给中国造成灾难”,如有可能,将赔款问题移交海牙国际仲裁法
庭裁决。
1901年9月,《
辛丑条约》签订,美国的提议终没有得到其他列强的支持。
劝说未果,海约翰和柔克义开始考虑率先退还庚款超额部分,希翼他国跟进,一同退还。
初步交涉,回款用于资学
1902年,《
纽约时报》刊登文章,介绍国务卿海约翰正考虑如何向中国退还多余庚款。
1904年12月6日,在海约翰的授意下,柔克义草拟了提交国会的关于退款的备忘录:
经调查,美国公民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所遭受的损失以及美国军队的开支并非最初估计的那么多,鉴于这一事实,以及中国目前的财政困难和我们以前也有过向中国退
还多余部分赔款的政策,故而向国会提出庚子赔款对中国是否存在不公正的问题是我的职责;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对减轻中国沉重的债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这一
建议获得国会的批准,我建议授权行政部门通知中国**,此后美国只要求赔偿总数的一半。
1904年12月15日,驻美公使梁诚奉命与美国商讨还金还银问题,海约翰对中国的困境表示出同情。梁诚乘机提出美国退还赔款的要求,获得海约翰的口头承诺,他认为梁诚所言“确有至理,自当极力代谋”。
梁诚即于当天将美国有意退款之事,函告外务部。退款交涉,自此开始。最初的交涉颇为顺利。海约翰表示:“此事倘议论不生阻力,必于贵大臣任内办妥。”
1905年4月,即将来华就任驻华公使的柔克义与梁诚会面。5月13日,梁诚致书外务部:“自海约翰代陈鄙意,倡议减收,又经诚运动劝说,近来上流议论已觉幡然改变,即固执如户部大臣疏氏者,亦不复显然相拒。观其机兆,似可图成。美使柔克义于此举尚表同情。”
而柔克义亦对退还庚款后的用途甚表关切。梁诚确信美方乐于看到的结果是庚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美:
“似宜声告美国**,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之用,在美廷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即使如数归还民间,未必获益,与其徒资中饱,起交涉之责言,何如移应要需,定树人之至计耶!”
梁诚劝说清廷在适合的时机将此种意愿照会美外部办理,这样“或能于秋间议院开会即行交议,早日告成,于大局不无裨益”。梁建议清廷将庚款兴学的宗旨明白地告诉即将上任的美国公使柔克义,则“机轴愈紧,成功愈易”。
迭生波折
然而,恰在这期间,中美关于粤汉铁路的交涉陷入僵局,美方反对中国收回路权,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于此事“颇不适意”,态度极为强硬。1905年5月,由于美国通过新的排华法案,迫害驱逐大批华工,引发中国大规模抵制美货运动。
鉴于美国对华贸易受到的巨大冲击,1905年6月,罗斯福指示国务院,除仍坚持禁止华工赴美外,对他项人等要以礼相待,恢复退款交涉。
1905年7月7日,一直负责减款事宜的海约翰去世。12日,已来华履任的柔克义给美国总统写信,希望推进减款,达成海约翰的夙愿。
“在过去的几年里,海约翰经常与我说起此事,每次他都表达这样的意见,我们必须找到某种方式履行公正。但退款的事情在国务院中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只是在
海约翰和我之间一再讨论,因此,提请您关心此事是我的责任,也是对海约翰的纪念,相信以您的智慧,您能够决定以某种方式完成这一愿望。”
1905年8月22日、29日,罗斯福在给柔克义的信中表示,因清廷在收回粤汉铁路和抵制美货运动中所持的态度和表现,“我不能确定退还庚款之事会经历多么漫长的过程”。
但罗斯福对议院态度的担心并不妨碍他个人的“积极”态度。1905年9月,罗斯福会见梁诚,对退款一事,等议院开会时即行讨论,同时表示,虽海约翰已去世,他则“自当勉竟其志”。得到信心的梁诚,积极“运动议绅、报馆发论赞成,以期决可”。
但不料,11月,广东发生连州教案,五名美国人被杀。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盛传中国正在发生第二次义和团运动,罗斯福甚至商议派军队对中国进行威胁。直到1906年3月,应罗斯福要求,清廷发布保护外人的上谕,猜忌才算扫除。
使命达成
此间,美国的热心中国教育与传教的人士也纷纷向总统进言,力促退款留学计划。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詹姆斯在呈给罗斯福的《关于派遣教育考察团去中国的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
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
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在得知退款事宜后,把防止再次发生义和团一类革命运动与退款联系起来,拟定了一项利用庚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在华教会学校
的计划,引起教会领袖重视,并晋见罗斯福力陈此议,呼吁美国以最大的真诚、勇气和希望、以“美国援助东方”为座右铭、毫无偏见地迎接中国行将到来的巨大转
变:
“与过去相比,中国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的转型几乎尚未开始,它必将在未来的几年里加速进行。在此过程中,首先提出的是道德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这场非凡的革新对所有西方国家都将是意味深长的,但对美国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
1906年4月3日,罗斯福在给传教士明恩溥的回信中仍表示“我之所以一直怀疑是否要将赔款用于你所提的建议,仅仅是因为我对中国人是否会把它看作一个软
弱的行动而犹豫不决”。但他同时明确赞成将退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承诺只要不出现一些重大的相反的理由,他本人将会采取行动,通过行政法案和哈
佛、耶鲁等大学机构的共同努力,争取国会通过退款议案,并指出今后将由国务卿罗脱负责处理此事。
退款迟迟不能实现,令驻美公使梁诚万分焦灼。1907年,梁诚致书外务部,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再拖几年,一旦美国现在的**要员被换掉,此事将成泡影,自己“不得不以全力相搏,作争胜须臾之想”。
为推进退款,梁诚四处活动,托付与他交谊深厚的美国内务部大臣格斐路、工商部大臣脱老士再一次向罗斯福“密申前议”。
1907年4月,罗斯福知悉梁诚即将奉调回国,随即约请梁诚会谈减款一事,表示“欲于贵大臣回国之前,宣布此事,以践前诺”。为避免梁诚在回国之前“乏善
可陈”,6月15日,国务卿罗脱特意正式致函清廷,宣布美国总统将在下次国会开会期间要求授权修改与中国签订的有关赔款协议,豁免和取消部分庚款。
1907年7月3日,在核清退款,确认“美国各埠著名报纸,异口同声,极力赞助”“国会核议,必不拒驳”后,梁诚启程回国,结束了他的交涉使命。
1908年5月25日,罗斯福签署了法案。12月28日,发布退款命令。31日,国务卿罗脱将决定正式通知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