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宝兰铁路,银行测算内部收益率仅为3.6%,而5年期存款利率就有5%,更远低于工商企业平均回报率。而在基准折现率为3%的条件下,测算其投资利润率仅为2.7%,投资回收期为19年,贷款偿还期为19年。
“从项目盈利角度而言,投资收益率是非常低的,相当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另一家股份行信贷管理部人士称。
不过,宝兰铁路已经算是情况较好的,有的城际铁路投资收益率更低。
对上述湖北某城际铁路预测,项目建成运营的前三年净现金流量仍然预测为负,运营20年,累计净现金流仍然为负。
即使是客流量密集的东部地区,据媒体报道,从2008年8月1日至2009年9月底,京津高铁共运送旅客1870万人,营业额为11亿元出头,而成本支出超过18亿元。运行一年,京津高铁亏损高达7亿元。
上述人士表示,银行在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有许多因素是估算,例如对客货运量的估算,为了争取项目,往往偏向乐观。
4.股东资本金缺口
而股东资本金能否到位,是另一大担忧。
而记者获得资料显示,部分中西部地方铁路局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经营成本加大,而铁路运价不变导致2008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出现负数;由于大量新建铁路,其投资现金流也为负,仅有筹资现金流为正。这表明除了依赖外部融资,自身现金流偿债能力令人担忧。
为了弥补资金短缺,近几年铁道部先后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铁路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地方**以直接出资或以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入股等形式参与铁路建设。
例如,为建设城际铁路,铁道部和湖北省共同出资建立一家国有公司。银行对其授信调研报告显示,由于该公司2009年处于项目建设初期,除铁道部和湖北省投入的10亿元资本金外无其他收入和资产。此笔授信为信用方式,鉴于该公司目前财务状况其最高授信额度测算结果达不到授信要求,银行对其风险度评定为0.7(风险度一般在0-1之间,0.7以上为高风险)。
这可能会埋下风险隐患:资本金是否能够及时到位。据多位银行人士介绍,一般而言,合资铁路建设,铁道部和地方各承担50%的资本金比例,但2009年地方各项工程一起上马,财政压力骤增,不少地方与铁道部沟通,能否将其承担的资本金比例降低到20%,但即使这样,其出资的资本金还要靠银行的软贷款填补。
一位股份行人士透露,长三角地区一条铁路建成后就曾出现财政危机,一度连利息都不能支付。其原因主要是地方以拆迁征地费用入股,资本金并没有真正到位,导致现金流枯竭。
5.铁道部不会赖帐
但对于高铁项目的担忧,银行并不十分焦虑。
银行的理由是投资回报率低,主要影响股东收益,只要项目能够还得起利息就行。如果现金流差,无法还本,20年后贷款到期再展期,问题不大。
更大的逻辑是,铁路贷款背后隐含**信用,“一些铁路连利息都支付不了,最后还是铁道部出钱还银行。”
银行对上述湖北某城际铁路的授信调查报告里坦承,虽然从该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测算来看,企业按期偿还贷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综合考虑该公司股东(铁道部、湖北省)的背景实力和信用状况,相信铁道部和地方**后期将会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支持,以确保该项目的正常运作与债务偿还。
“在2009年银行如果不对高铁项目大量放贷,反而会受到**部门的压力。因此,所谓的技术数据和测算,只能起一个参考作用。”一家股份行风险管理部人士坦承。
这种非技术性因素在**性大项目中随处可见。
一位曾经参与上海磁悬浮项目贷款的银行人士表示,上海磁悬浮项目建设时曾与多家银行洽谈信贷,但由于认为项目风险很大,该银行总部一开始并不同意,后来信贷员和分行负责人去北京游说,靠三个原因打动了总行。
“一是贷款期限近20年,大家都不在位置了,对大家没有影响。第二这个项目是**工程,肯定能成功。第三银行参加这么大的市政项目,有宣传意义。”该人士表示,实际上当时该银行还没有那么多头寸支持如此长期限的信贷,于是就找了保险公司做协议大额存款以匹配贷款。
“为什么银行抢着给铁道部贷款,道理一样。一方面是预计铁道部不会赖帐,至少能够归还利息,即使是领导换届,债务不会消失。第二是还是有利息收入,一般银行会找到一笔大额的固定利息的中长期存款,与这笔中长期贷款匹配。第三则是希望获得广告效益。”上述股份行信贷管理部人士认为。
另一家股份行人士亦认同这一观点,“给民营企业贷款,出了问题,银行的人就有道德风险,但是给国有企业贷款,出了问题,也无需问责。”
此外,在2010年监管要求银行清理**融资平台,这些贷款对银行的拨备和资本金消耗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几位银行人士表示,从目前来,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主要是指地方**,不包括铁道部,“在我们这里铁路企业贷款不包括其中。”
6.谁来埋单?
然而,随着高铁高歌猛进,外界对铁道部的偿债能力已发出质疑。
到了今年,铁道部建设步伐仍然很快,2011年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总规模为8500亿元,其中7000亿元为基本建设投资。
2009年末,铁道部负债总额已达到1.3万亿元。其中,长期负债约8548亿元,流动负债为4486亿元,当年还本付息就要733亿元。根据铁道部公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其总负债额已经从2009年底的13033亿跃升到16786亿,而总资产则为29929亿,负债率达到了56%以上。
民生银行
2010年发布的《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报告》中表示,由于债务融资比例越来越大,预计未来铁道部门支付的利息有可能超过1000亿元,这使得铁路的盈利能力变得脆弱。
《报告》显示:铁路建设资金来源中,债务融资的比例,已经由2005年的48.83%,上升为2009年的70%以上。快速增长的债务融资规模,使得铁道部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预计2012年铁道部资产负债率有可能超过70%。
铁路信贷的风险也引起监管高度关注。阎庆民在两会期间表示,五六年以前,
银监会就已经关注关于高铁建设的贷款集中度风险问题,即单一企业贷款比例太高,主要是建行和工行对铁道部贷款规模庞大。
他同时还表示,铁道部又是典型的政企不分的部委,既有企业,还有行政职能,在这种情况下,铁道部是统贷统还,“这给下一步的管理带来难度。”
外界更为担心的是,尽管铁道部认为偿债没有风险,但随着偿债高峰到来,最终铁道部的巨额债务将可能由财政埋单。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纵观近年铁路建设,贷款和税后建设基金是铁道部近年来现金流的主要来源,近三年贷款和税后建设基金总额占同期现金流入总额的58.35%。
铁路建设基金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征收的专门用于铁路建设的**性基金,计算在货物运费中,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财税体制尚不完备的背景下为扶持铁路发展实行的特殊财政政策。按原规定,该基金征收截止时间为2005年底。不过,根据财政部《关于处理18项到期**性基金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财综函[2006]1号),将其原有政策执行期限延续至2006年底。
2006年后,国家再度颁布《财政部关于延续农网还贷资金等17项**性基金政策问题的通知》,又再度延长其收取期限。然而铁路建设基金带来一系列负面、深层次的问题,改革呼声很大。
最近几年,为了缓解大规模铁路建设投资的压力,铁道部制定了“**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改革思路,积极吸引地方**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扩大合资铁路规模。
“铁道部应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改善股权结构。以票据、信托、搭桥、债券、委托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多渠道解决融资需求。”一家国有银行公司部人士认为。
然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举步维艰。一家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该保险公司参股京沪高铁,这也是目前唯一其投资的铁路项目,“目前还不敢投地方合资铁路,主要是合资铁路地方没有定价权,收益较低,也不透明。”
因此铁道部加快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 
然而反观银行信贷异常行为,比如扎堆国有企业、傍**,有着根深蒂固的逻辑,这就是铁路企业隐含**信用,铁道部不会赖帐。另外,作为典型的中长期贷款,对银行当权者而言,在其任内暴露不良的可能性较小。
受此影响,信贷资源投向效率低下的**项目,则会导致资源匹配效率低下,以及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
“**项目投资效率低下,而信贷资源大量集中,则是对于无效率行为的纵容。这是银行多年来存在的体制问题。”一家股份行高管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