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58 4
2011-03-27
论中国化实践与俄苏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性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原理”的理论体系,那绝对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初理论,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因为不要说“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就连“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任何一篇文章、一部著作都是找不到的。为什么在马、恩文本找不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呢?
因为马克思学说在发现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是在人类的历史某一阶段能产生的,而是在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现实存在和历史进程之中来实现的。所以,马克思所批判的、揭露的就是针对某个人或某学派在建立“理论体系”而确立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或经济体制的模式,在替代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真实存在是改变事物的现状,而不是寻求人类生存的形态和体制,而且也决不是某个人或某学派建立“理论体系”而能替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际上,发展和进步是在现实存在和历史进程的不间断地展开“改变世界”的渐进性来实现的。
因此,马克思是在批判中而揭露某个人或某学派建构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理论体系”而展开“解释世界”的看法,就是将世界的看法就是解释得完美无缺的了,这决不是人类生存时空的现实存在,而是想像存在。
因此,马克思主张的是:“为德国理论家开辟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全集》第3卷、第261页。)
然而,马克思在确定“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的立场是:“------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同上卷、第48页。)
因此,“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真实性,决不是思想、精神的崇高性、纯粹性的“革命化”,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这才是“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因此,马克思在确立“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的认识前提是:“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比如说,邓小平理论在归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硬道理”就属于“某种经验的事实”。比如说,“三个代表”在归结:先进文化加先进生产力==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属于“某种经验的事实”。再比如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属于“某种经验的事实”。这样,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而实施“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所产生和形成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
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而产生的特色。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在将马克思的主张:“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归结“改变世界”的现实立场:“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从而展现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才真正地将马克思归结“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从而贯彻落实在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展开:抓民生,促发展;搞改革,推进步;引先进,转国产;惟创新,推发展;定社旨,成规律;接班人,都坚持;三十年,见成效。这才是马克思文本在创立“改变世界”的原初理论的重现和展示的真相和事实。
然而,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俄苏化曲解的理论体系。但是,俄苏化建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上个世纪的现实存在和历史过程中所起到的现实作用,实际上是超过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的现实作用,这是不可否定的。然而,理解这一现实作用的理论前提:就是“对立越激烈而推动改变和促动进步就越快”而确定的。
理当说,没有俄苏化建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部分》原理,就不会有二十世纪的人类社会提早进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到来。因此,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加快资产阶级社会的灭亡而进入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到来,那是起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是永存在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对抗促进发展进步的史册中,在这个时期是最伟大的人物。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存在和历史进程之后,人类社会再不能对立、对抗了。然而,俄苏化建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原理观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并从这种哲学基本问题而确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其实质,是滋生对抗、也实属是滋生永远也争不清、论不明的思想根基。
因此,俄苏化建构的第一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完成了人类社会的某一阶段的历史使命而终结。第二个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确立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论,以及第三个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在寻求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体制的理论观,都在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和历史进程,就实属是被改变的对象和内容,决不是要终结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当人类社会进入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后,和谐社会就不再需要对立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俄苏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从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而滋生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就自然的终端了。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原初理论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所实施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成功经验的结合,从而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和谐哲学:
“解释看法”—— “思想行为”——“改变实现”
  解释存在  ——

中介    ——  改变存在

这就是“和谐哲学”的理论全貌。然而,也只有重建“和谐哲学”才能展开实现引导世人在对立、对抗中的同一或统一。
和谐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现实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问题;
和谐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是深入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寻找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事物;
和谐哲学联系对象和内容:是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而展开观察或考察在现实存在的历史进程;
和谐哲学辨识正确与否的根据:是总结每个现实存在和历史进程而存在的“经验根据”来印证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的对象和内容是不是现实的?是肯定现实的,否定现存的,从而在思维展开否定到实践否定的肯定,是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和谐哲学”在运用于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这不是一个人想像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深读细研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发行的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并长期地投入到“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实施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而取得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的经验根据的结合的产物。并提供给理论界、学术界、教学界而参考!

地址:湖北阳新胜利街49
邮箱:lisi1948@sina.com


2011-3-27
    于阳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7 11:36:17
看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的过程中,大脑好像被硫酸浇注一样难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9 08:31:07
回复livelywolf的思考前提: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思想认识的方向和途径的重大理论的前提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产生和形成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俄苏化建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可是,在我们的理论观上却没有澄清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是不是个重大问题?而且在认识的前提上,理论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而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的形式和内容。那么在理论马克思主义立足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而展开理论的抽象关系,能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的认识前提?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的识知前提能是承认、回答的范式?这个重大理论的真实性不搞清,同学们能学成之后进入到社会去谋职业,是用承认、回答的范式谋生呢,还是用改革、创新的改变范式去谋生?请你反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6 10:09:19
看来在人民大学的学友也认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是相同的、一致的认知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思想前提。以为:“两个凡是”与“改革开放”都是一条政治路线的产物和特征。其实,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两个凡是”的政治前提出发,是不会允许“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去展开“改革开放”的。因此,在“人大经济论坛”就要澄清一个事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滋生出的“两个凡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决不是一个政治前提的认知问题。这个问题是重大理论的问题。希望能引起人民大学的学子们去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6 10:33:12
{:4_2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